分享

充分运用历史史料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廖云才

 昵称15221501 2016-01-09

   此文发《中国教师》  2016.1.

充分运用历史史料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廖云才 邮编:445000

   研究教法、学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这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

        一、更新教学观,转变老师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切实改变教师包办一切,剥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权力的做法,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我们应该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 1)讲授法。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因有满堂灌之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受到一些质疑,但它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 2)讨论法。

        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等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法。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如分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等等。

      ( 3)辩论法。

       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辩性较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可采用个人辩论,小组辩论和大组辩论的方式进行。如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恶魔?东欧剧变是坏事还是好事?等等。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辩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 4)材料学习法。

       这是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运用材料学习法,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

       第二,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

        第三,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活动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 “发现 -----分析思考 ------得出结论 ”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体现研究性学习实质的要求。

      ( 5)观察学习法。

        是指 “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 ”, “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 ”。关于历史实物与历史图画、表格的功能,传统的教学法认为主要在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人们对此有新的认识。图表的功能不完全限于其直观性及兴趣性,合理运用图表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因为一些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历史现象的各种表现显露或折射出来。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

      ( 6)实践学习法。

       是指 “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 ”。新课标解读对这种学习法的开展有明显的指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

        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三、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探究学习 ”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地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历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学学生能够 “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目前教学实际条件的限制下,接受式学习方式仍有其重要意义,不可一概否定。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爱好,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良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化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针对这一状况,当前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总之,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一项相当紧迫且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绝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同样,历史学科的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新课程是全新的,新课程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它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愿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都可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为自己的教师生涯描绘出更靓丽的图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