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县老铆威名南北

 草木之人66 2016-01-09

     上世纪,即20世纪,对瓦房店市来说,是不平凡的一百年。这一百年,三大技术浪潮,波涛汹涌,数以万计的复县籍技术工人被卷入其中。复县(1985年撤县建瓦房店市),三大技术浪潮的策源地。三大技术,哪三个?轴承制造技术,苹果技术和铆焊技术。本文对铆焊重点讲述。

    其一,轴承制造技术浪潮。瓦轴是咱们国家轴承行业的发源地,建于1938年。哈尔滨轴承厂,洛阳轴承厂,其建厂时都是瓦轴的技术工人打底,再传帮带,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栽培出大量技工。这些技工,为国家对轴承行业的战略布局,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在国际上,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等国的轴承工业都是瓦轴予以直接或间接的援助.如,1972年,洛阳轴承厂援助朝鲜建设轴承厂,有40多名工程师、专家去了朝鲜。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因此,瓦房店为中国唯一的“轴承之都”。一代又一代,先后有十万人以上从事过轴承制造行业。

    其二,苹果技术浪潮。苹果最早出产于土耳其一带,后来传于欧洲。在欧洲久经栽培,19世纪后期从欧洲引入中国。中国本土只产棉苹果一种。这种棉苹果口感差,没熟时食之如棉絮,过熟则沙烂不堪食用。因而到了今天,棉苹果鮮为人知了。苹果,虽原始非本地物产,但其技术却在复县得以发扬光大从而一跃为“苹果之乡”。那么,苹果树是如何在咱们辽南兴起来呢?这得从100多年前的日俄战争说起。日俄战争,日本胜,并且获得中东铁路极其附属地控制权。1908年,日本资本家弛田等6人,在复县得利寺强占农民土地,雇佣本地农民,栽植苹果,梨,樱桃等树,建果园。在关子火车站附近,日本资本家川上强占民田一百多亩,栽苹果树3000多株,时称‘黄理然果园’。咱们中国人从1920年开始栽植苹果树。他们是得利寺的农民:闻传禄,张荣新,张敏德,孙天发等。他们建苗圃,栽苹果树。介于他们取得的成绩,1923年,奉天省公署授予孙天发二等奖章。有了政府的鼓励推波助澜,和苹果的可观经济效益,从而使得苹果树的栽植得到空前的推广和发展。其后,得利寺产生一个全国著名的果树‘土专家’--张金厚。他的果树修剪技术,不但出了书向读者介绍,还被拍成科教影片。他本人曾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7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他的果树剪枝技术,并在《建设杂志》英文版,向海外介绍。1957--1975年先后有前苏联、捷克、波兰、朝鲜、阿尔巴尼亚、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果树园艺家加上国内的共二万多人来复县考察、学习、交流。据官方不完全统计,1958年复县向北京园林局派出10名果树技术员,1960年向麻城派3名技术员。之后又向13个省或市派出100多名技术员,为各地的果树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使我国的苹果产业大面积,大踏步的推进。1958年在得利寺水果站成立‘复县得利寺果树大学’。得利寺,名副其实的果树技术发源地。中国第一把果树剪子也是复县研制的。我们呼吁:应该在得利寺建个‘苹果念纪馆’。该馆与龙潭山并齐,可成为当地很好的旅游资源,也与‘苹果之乡,饮誉海内外’相称,值得大力开发。技术的发展轨迹,也是文化。吃水不忘打井人嘛。好在,“苹果节”已举办了。令人欣慰!

    其三,铆焊技术浪潮。上世纪在咱们复县的各乡各村有大量的农民喜欢当工人,尤其学铆工的,特多。为啥呢?因为咱们复县除了复州河流域土地肥沃以外,其它的地方的土地都贫瘠,打粮少,生活清贫。水往低下流,人往高处走。为了多挣一点钱,为了生活好一些,为了能娶上媳妇,好多年轻人都争先恐后,找人托关系,让人出外的亲朋好友带上自己去学铆焊手艺。那时,村里谁家的儿子当上了大工匠,谁家的孩子学会了看图下料,在“样房”(放图样的地方)干,那可了不得,父母可有的骄傲了。亲朋好友,远近村民,羡慕得直树大拇指。爹妈乐得合不上嘴。没结婚的,媒婆直往其家里跑。都夸这孩子有出息了,当上了工人。有的在家练打大锤,什么左撇子锤,右撇子锤,上打,下打,整日叮叮当当。有的在家研究那些铆焊旧图纸,如何看图,如何下料,在纸壳上画图样。有的钻研《王凯山下料法》。那年代,谁有了这本书,等于有了“资本”。什么大小口,天圆地方,虾米腰,里面都有。有的在家背诵圆周率。早年没有电子计算机,要把圆周率乘以从1--9得的数,全记住。这些数是31416,62832,94248,125664,157080,188496,219912,251328,282744。

使用时,用这些数相加即可。这些都是基本功。那时,你在农村时常就能见到这些“风景”。因为几乎每个屯子都有十几人或几十人去当铆焊工。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辽南先后有几万人干过铆焊活。有的人有门路,还能承包来铆焊工程呢。

     那么,这么多复县老铆谁是高手,大拿?杰出代表是谁?

     他是咱们复州城的,名叫邵成恩。他做了什么突出成绩?下面讲一讲。

     一百年前,大连港建港时,码头上建高层楼房,楼内安装铜管栏杆扶手,设计要求,接头不能有痕迹,也不许有异色,就是说,一定要形同一体。当时还没有电焊、气焊。找了很多工匠,都没有办法。后来,聘请了复县籍邵成恩师傅,他用火接法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为咱们复县人争了光!!抗美援朝时,咱们复县老铆也是出了力的,流了血的。当时,鸭绿江大桥是重要交通线,敌机白天轰炸,复县老铆晚上修复。其中,笔者认识一个,叫郭新清,东

复县老铆 <wbr> <wbr>威名南北
(被炸毁的鸭绿江大桥)

 

岗乡李屯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重点工程的工地,都离得不开复县老铆,都有他们的身影。1968年12月29日竣工的武汉长江大桥,是国家重点工程,还拍了电影纪录片,参与施工的不少是复县籍的铆焊技工。

     复县老铆何其多,单就笔者认识的就有:望海的唐福家(在包钢干过),王运州(哈尔滨),刘文斗(黄石市),家父刘文良(辽源),李成彦,尹争德,王德财,李天玉,李亮清,毕作龙,尙家财,柳胜奎,苏永奇(驼山人),于殿友,于殿军,于庆河,李井臣,李明太,刘文阳,梁彦富······

    那么,咱们复县何时、怎样兴起铆焊技术浪潮呢?

    这得从1881年,清政府从英国买回两艘巡洋舰说起。那时,大清国的机械制造业还落后,两艘巡洋舰买回后,不久,在旅顺筹建局厂,船坞。大坞旁同时建筑9座厂房:锅炉,水泵,木工,铜匠,铸铁,锻工,电灯等。这些设施1890年9月17日竣工。当时,参与施工的包括英、德国工程师、工匠在内,有1万多人。完工后,船坞及附属工厂又需大量机修工匠。如,管子工,钳工(当时叫丝上。下同),车工(旋盘),电工(电气),铸造(翻砂),木型(木样),锻工(打铁的),铆工匠等。所以,有手艺的人便被收留了。这些人当中,就有后来名振东北的周家炉掌柜之一周文富和他的继父。

     当时继父把周文富带来学打铁,他们都在大坞做工。继父这个人老实,整天没一句话,就是干活,不善社交,爱钻研机械技术。那时,周家兄弟6个。周文富排行老三。周文贵排行老四,给人赶马车,没文化,但有口才,善社交。继父在复县有个拜把兄弟,这个兄弟就是瓦轴退休电工王日祥的姥爷。据王日祥说,当年有个德国人看中周家继父的活,招工时就领他们一行人去了德国。这个德国人没见他说过话,以为继父是个哑巴,而他呢,所幸就不说话了,反正语言也不通。这样,德国人干什么技术活,或一些先进设备的操作,一般都不让人看,但不防备继父。当时,英、德是技术先进国家。继父他在德国工厂干了两年多,看到了机械加工制造的工艺流程。什么锻造工艺啦,铸造工艺啦,车、钳、铣、刨、钻和焊接技术。这些技术和功用,了然于心。回国后,向儿子们讲述了干机械制造业如何如何挣大钱,国内不发达,正是好时机。老三、老四同意合伙干。于是继父事实上成了“周家炉”幕后推手,技术顾问、后盾。(这段周家秘史,不为外人所知。)所以,“周家炉”自1907年5月15日在今西岗区北京街开张,有的放矢,一路顺风,鹏程万里,一发而不可收。事实上,这,绝非偶然。开始,给四轮马车挂马掌,继而修车,打造零件。转过年,制造出麒麟牌四轮马车,雇技工6人。又自主研发制造了人力螺旋式榨油机。而日本人用液压技术制造的榨油机,出油率高,垄断市场。有一次,日本人开的三泰油坊的榨油机有了故障,找遍大连,无人会修。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周家炉”。周家技工一边拆卸,一边研究它的液压原理,明白了,它无非是个大的液压“千斤顶”。回去进行试制,居然成功了。于是国人踊跃订购。1911年,周家炉改名“顺兴铁工厂”。

     到了1913年有了好多分厂:木样厂(木型),翻砂厂(铸造),车床厂,虎钳厂,铆铁厂(铆焊),打铁厂(锻造)。能制造15吨起重机,矿用卷扬机,通风机和抽水机等成套设备。在东北破天荒的首先引进使用“电焊”和“瓦斯焊”(即气焊。气焊、气割是法国人于1900年发明的)先进的焊接技术,那时,叫瓦斯实际是电石气,即乙炔气。这种浮筒式供乙炔气的气焊(也叫水焊),用到1986年左右,才被乙炔钢瓶所取代。

     当时,顺兴铁工厂在大连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声势上,压过那两家(川崎造船厂,即大连造船厂。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场,即大连机车车辆厂)。

     之后,周家在东北又开了一些厂矿:营口振兴铁工厂,复州振兴煤矿,抚顺煤矿,哈尔滨滨江振兴铁工厂。

     1928年10月的一天,周文贵从金州三道湾想乘机帆船去复州湾振兴煤矿,由于没赶上,改坐小舢板,快到复州湾时,天气突变,船翻落水。周在水里,掏出小手枪,鸣枪呼救。岸上人见有枪,认为八成是土匪,没有去营救。遇难。

     顺兴铁工厂到1929年关闭,先后培养出4000多技术工人。客观上,“周家炉”成了“技工学校”,给辽南,特别

是给复县培养了大量的铆焊技工。并且把技术向北传播到哈尔滨。

     综合以上所述,东北近代产业工人的兴起源头是旅顺大坞,为最早。有道是,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其次是俄国人殖民大连的7年,大兴土木,建码头,铺铁路,产业工人猛增到6万多。顺兴铁工厂、川崎造船厂(今大连造船厂)、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场(今大连机车车辆厂)等工厂,培育大量的机械工人。因为这些工厂都在大连,大连周边、特别是复县的农村人当工人的自然多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所以复县成为铆焊发源地。因而,复县老铆,才威名南北。旧时,好多市县的工厂缺少铆焊工人,都来复县农村来招工。没有钱上银行贷,没有铆工上复县招。这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律”。

     那么,铆工匠是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裁缝是把布匹加工成服装的师傅;那铆工匠就是把钢铁厂出的钢板啦,型钢啦等各种钢材,加工成设备或物件的师傅。换言之,铆工匠就是钢材的裁缝,钢结构的制作者。象轮船,锅炉,铁路钢制桥,厂房钢房架,化工厂设备及大灌,塔吊等等,数不胜数,这些都需要铆工来加工制作。
                  
    早期的铆工匠是非常辛苦的,多是手工活,劳动强度相当大,没多少机械化可依靠。比方说钢板下料,要用磕子磕。
钢板与钢板连接,铆接。铆工,是个统称,里面还有好多分工。有善打大锤的,各种角度,各种花样,指哪,打哪,稳,准,狠。虽说打大锤是铆工的基本功,但有的人就善此道,也能混口饭吃,挣个4级5级的工资(按8级制计算,下同)。有善大炉烧火的,烧火不是谁都能干的,得上心,工件的温度得靠生焦炭或熟焦炭来调节,火候烧得好,下道工序的煨制或打制方便多了,否则就是制造麻烦。所以,会烧火的可挣5-6级工资。有善对活的,对活就是将分别加工的部件进行组装。就象成衣匠上袖子,铆焊术语叫对活。对活全靠实际经验,用铁楔子拱,用丝杠顶,用“金不捞”拉,用橇杠橇,用大锤震,什么招都可以用,只要能将别劲或变型的构件校正对好就行。大约20世纪10--30年代,气割,气焊,电焊才逐步传入我国。没有气割电焊的时候,铆接。铆接的工艺:生钢焦炉,用专门磕圆钢的上下磕子下铆钉的毛料,放炉里烧红。不是全烧红,只烧一头。再放入胎具里,上面架上铆钉窝子,打一锤或两锤,制成铆钉。用摇臂钻或大手电钻将工件钻孔。

铆接时,给铆钉另一头烧红,通过一传二传或三传,把红铆钉传到工件处,拿大铁钳子夹住铆钉,放入孔内,顶上铆钉窝子,后面再顶上18榜大锤。铆钉另一头,也顶上铆钉窝子,咣,打一大锤或再来一锤。这一切,只用几秒钟。说得形象点,一红铆钉翻飞而入孔,一声锤响,完成了。如果是制作压力容器(锅炉,大灌),因钢板与钢板虽说有铆钉紧固,也会有缝。要想让这些缝不漏水,还得碾缝。也叫“打碾鑽”。缝太大,还要“加坯”。具体方法是用鑽子(形似匾铲的专用工具)碾缝,手锤打击力度要相应。打一锤,挪一下鑽子。那时,铆工一天到晚叮叮当当,连打洋冲子的锤声都是有讲究的,要有音乐美感:叮--叮--当----,如此往复。所以有“十个老铆,九个聋子”一说。

     铆接,这个古老的工艺由于上世纪20年代电焊的逐渐普及而缩小了舞台。

    到了1952年9月,大连起重机器厂,用电焊焊接工艺,试制成功全国第一台100千瓦“兰克夏”锅炉,取替了铆钉工艺,属国內首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之后,电焊在全国加快普及推广,铆接工艺的舞台更小了。现在,一些必要的地方,还得铆接。如,汽车大架子,铁路钢制桥,燃煤火车头锅炉等等复县老铆 <wbr> <wbr>威名南北

(这是1904年西方老铆用铆接法制造的设备。遗弃在南极。)

     当初,与其说大清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大炮、军舰,不如说引进的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西方工业文明登陆中国,形成西方的工业技术和本土的工业技术大碰撞、大融合,取长,弃短,形成近代东北工业技术文明。因此说,解放前,咱们东北工业基础雄厚,傲视全国。不可小看。

     这三大技术,充分的证明:咱们瓦房店人,聪明而智慧,实干加巧干,吃苦而耐劳。

                                  道动老汉(刘振起) 2011年冬撰写


复县老铆 <wbr> <wbr>威名南北

                                                4

 


 

复县老铆 <wbr> <wbr>威名南北


                                                 5

 

 

 

复县老铆 <wbr> <wbr>威名南北

                                                6

 


 

复县老铆 <wbr> <wbr>威名南北

 这四张图片,是清末日本人设计,中国人、朝鲜人用铆接工艺施工的鸭绿江大桥  。                                                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