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家嘴沙龙特约撰稿人 杜若
将这两者摆在一块,似乎有那么一些违和。
前者是北京胡同里在自己精神世界里挣扎的末代顽主,后者是千年来在国人心目中慷慨赴死的大英雄。
可电影最后,一身五六十年代京城大院子弟标配服装加身的老炮儿六爷,孤身一人,手执日本军刀,在冰湖上奔跑、趔趄、摔倒,试图与河对岸一众强权势力人马决斗时,我还是瞬间想到了荆轲,那个2000多年前,身怀淬毒的匕首,跨过易水,去刺杀秦王的壮士。
老炮儿其实是个小人物。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老混混,没钱、没事业、没老婆,遛鸟、喝茶、嗅蜜。
老炮儿是个仗义、爱管闲事、讲江湖规矩的小人物。督促小偷将身份证寄还失主,给乞讨的小姑娘200元钱,替风烛残年的老人点烟,教训不礼貌的迷路的年轻人,但最后还是给他们指路,四处借钱将犯事的朋友捞出来,还替朋友教训欺人的城管……
老炮儿又是个悲催的小人物。他横在胡同里,出了胡同,儿子被非法拘禁被打成脑震荡,自己遭受掌掴,宠物鸟儿也被弄死……
一方面享受着坚持心中道义和正义时邻里朋友的拥戴,一方面面临着外面世界新规则时无可奈何的尴尬和愤怒。这也是现实世界很多人内心存在的纠结和矛盾。
于是,影片设计了最后那样的场景,那个泛着寒光的冰湖给了这个小人物一个偌大的舞台,以一敌众,飞蛾扑火,以卵击石。他内心所有的无奈、悲愤都得以以一种不屈的直面抗争的姿态淋漓尽致地宣泄。不论输赢胜负,这样的场景自然就能让更多人内心的矛盾得到一种虽然悲乎壮乎但痛快淋漓的暂时的解决,还有情感上的快感和共鸣。
我是不赞成私斗的,尤其是在法度盛明的当今。我一时无法准确地给老炮儿近乎自杀的不理智却又让观众有些热血沸腾的行为定义。我把追索的目光摇向瞬间浮想起的荆轲。
荆轲在刺秦之前也是个小人物。读书一般、剑术一般(从他后来用匕首两次刺向秦王不中就可窥见)。战国末期在卫、赵、魏各国游走自媒,并不被待见,盖聂等人对他进行欺凌和非礼。但这些从未停止过他自我价值实现的脚步。
就这样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却被命运选择去做了一个大英雄。与其说是燕国太子丹的礼遇和跪求感动了他,不如说,他为了心中的追求接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怕是一去不复返。成也英雄,败也英雄!
于是,他在高渐离如泣如诉的击筑声中义无反顾,在图穷匕见又未击中秦王时勇猛地在大殿上继续追赶,在他的腿被砍后继续把匕首用力掷向秦王。
这就是一个小人物怀揣着英雄情结时爆发出来的能量和血勇!两千多年来受人敬仰和尊重。
什么是英雄?尽管各个时代标准不同,答案不同。但这样的英雄情结和情怀总是被人类普遍接受:蕴含道义、良知、信义、胆气,位卑而无所畏惧,穷途仍勇往向前。
我终于明白电影为何要安排这样一个结尾了。不倡导行为效仿,但建议精神永存。
我也终于经由荆轲,小心翼翼地完成了对老炮儿的定义,完成了对这部电影的定义。这是一部关于英雄的电影,关于小人物蜕变成英雄的故事。
寒光四射的冰湖,刀尖划过闪亮的划痕,犹如千年前幽怨的易水河上西向的凌乱的车辙。拉长了镜头,自上而下,河面宁静苍茫浩渺如银河。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愿英雄之心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