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敲开“易经”的大门

 时间变成水 2016-01-09

如何敲开“易经”的大门--学易的思维方式

如何敲开“易经”的大门-------学易的思维方式

一、“易”的思维------“道”的思维

说到读《易经》,很多初学者,就会去买一本《周易译注》,细细的读完后或只读到一半,就已经是一头雾水了,因为这本书只是《易经》学问的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学习笔记而已。我们如果对周易的基本知识都一无所知,这本书当然就看不懂了。即或是字面上看懂了,也不知所以然。这给学易者带来相当的难度。

如是有些人把易,视为神秘文化,视为幽深莫测的学问。事实上神秘文化却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由神本主义回归到人本主义。从而,导致原始迷信与现代文明的搏杀,心理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角逐……

于是人的迷茫,一些人高扬创造与理性的大旗,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另一些人则拜倒在神灵的脚下,呼唤那些古老的方舟。这是两个极端,前者摒弃一切的认为迷信的东西。把“易”列为反物质学的一种心理学上的东西。而后者又彻底地盲目相信,一切从感性出发。主观的臆造一个神秘的境界。这两种学习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易经,讲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道”字。所谓“道”,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之分。形而上指的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形而下是“器”的概念了。如“道路”等等

所以我们学“易”应以大“道”的准则,也就是学习物质形态运动变化的规律。应从大处着眼,从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着眼。因为《易经》是老子《道德经》的解释系统和操作系统。

易学虽玄,但其根本却是高度辩证的。唯物的,例如中医讲辩证施治(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易学,先有易后有医)。所以学易最应摒弃非理性的思考。它一定是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

我们千万别使之潜入理性的背后,而在暗中奔突。涌撞,从而造成了不与理性沟通的但又充满了活力的死角。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相信灵感,不相信所谓第六感观,更不相信神助。

对于每个问题分析的结论,必须有根有据。必须梳理出清晰的来龙去脉,来不得半点臆测。

我们必须用现代物理学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问题。也就是说只能用三维的思维来解释一切。即便是探索一个更深奥的未知空间,也无法不用三维的思维。否则,便会错误百出,自欺欺人。

二、“变”的思维

易者,变也。

《易经》告诉我们,世上的事,世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也可以说,随着时空的变化,连我的思维都在变,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感情亦不同。所以学“易”应适应这个变化,学会运用这个变化。

因为《易经》整个的学术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变”字,所以我们学习时,一定不能忽视时间的变化,读懂万年历,在时空中看问题,分析和分清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关系。

三、“玩索而有得”

这是孔子读“易”后,说的一句话,现代学者南怀瑾先生有感与此,也说了句很有趣的话,就是学“易”当做打麻将一样地玩,天天玩它,愉快的玩(因为易经实在是很好玩的一门学问)。换句话说,学易不强求死记硬背,而应多作换位思考,在时空中穿梭。读易,不应程式僵化,应该活学。广义地,天南地北地激发联想。洁净精致,其乐无穷。

朱希煌写于2016年1月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