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 「妙合神离」 董其昌书画特展 201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策划「明四大家特展」,依序展出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家作品,获得海内外热烈回响。而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明星艺术家,则是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是明代后期的艺坛领袖,也是启迪后世无数书画家的一代宗师,他不仅书画成就倍受后世肯定,也提出了许多艺术理论,至今仍是书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1月9日,「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在台北故宫正式开幕。在院藏三百余件董其昌相关作品中,展出约63组件代表性的书画作品与重要鉴藏品,分成董其昌的「书画创作」与「书画收藏」两大单元,展期至3月29日。 展期分两档,第一档期为1月9日至2月17日,限展作品中,包含董其昌最重要的收藏〈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隔水上留有他对此卷的咏叹:「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第一档期展件还包含〈宋 米芾 蜀素帖〉、〈五代董源 龙宿郊民〉及〈五代 巨然 层岩丛树图〉。 第二档期为2月18日至3月29日,限展作品包含〈元 赵雍 江山放艇图〉、〈宋 高宗 书七言律诗〉、〈宋 赵伯驹 汉宫图〉,这些都是董其昌曾经收藏的古代书画名迹,也是故宫典藏的重要名品。 董其昌 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人。 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国美术史上,董其昌是最为复杂、 最多争议、 亦最被误解的人物之一 。但这恰恰证明了他在艺术史上的重要价值。观看董其昌展前,有一些关键词是必须要了解的。 在广泛追索古代名家画作的过程中,董其昌提出唐代以来绘画「南北分宗」的发展史观,并超越传统的临仿格局,前所未有地提升对笔墨抽象美感与图像动势的关注,除成就个人独特画风外,也体现对画道的终极追求,他的「集大成」的主张及风格则引领其后文人画风的转变。 在书法方面,董其昌提倡汲古创新的临摹观,偏好典雅秀逸的传统书风。身为晚明书坛的盟主,董其昌也深受清初帝王的喜爱,为有清一代馆阁书家的源头。 董其昌也精于书画鉴赏,收藏经眼过众多古代书画精品,包括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衍生出独树一帜的书论与画论,与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不断印证,所提出的很多观点至今仍对书画创作与艺术史研究影响深远。 后世对董其昌的评价颇为两极,也有许多人极力批评其艺术观点,并对其为人为官的所作所为表示不齿。相对而言,学界对其艺术造诣和个体人生的评价更为中肯客观,因此推荐阅读更多著名学者的文章。比如,著名艺术史学家何惠鑑、何晓嘉先生所写的《董其昌对历史与艺术的超越》。点击本页面底部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 [ 展件清单 ]
董其昌自言十七岁学书,二十二岁学画。其书初学颜真卿(709-785)〈多宝塔碑〉,后遍临魏、晋、唐、宋诸名家,融合为秀逸遒劲的精致典雅书风,兼擅行书、草书与楷书,为晚明传统帖学书风的集大成与开宗立派者。 其画着重师法自然,希望借由笔端展演天地生意,并以追溯文人画源头为目标,尝试重现唐、五代、宋、元各名家的风格气韵,以创造性的临仿向传统致敬,并进行对话。
27 x 11.7 厘米 1600暮春,董其昌到宜兴(荆谿)拜访同年进士吴正志(1562-?),并为他书写王维(701-761)〈辋川诗〉。吴氏为宜兴收藏家,两人交往相当密切频繁,〈奇峯白云〉图也是为他所作。董其昌收藏过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来也转入吴正志手中,其子吴洪裕临终前试图烧掉此画,所幸抢救出来。此册用笔含蓄而凝敛,线条圆厚润泽,却又不失清劲与力度,丰富多变的墨色,反映出运笔的动作与书写节奏,稍微敧侧的结字,让作品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80.2 x 30 厘米
万历卅年(1602)正月,董其昌与同年顾际明一同归自檇李(嘉兴),因遇雨宿于葑泾,检赏古人名迹之余,兴起绘成此图。从挚友陈继儒(1558—1639)的跋语得知,董其昌此作融会并再现了他对王维、董源风格的理解。将源自董源的披麻皴作疏密安排、浓淡点画的层层堆叠,令画中山石呈现出莹润的质感。前后景环水坡石间,则安置静谧的茅屋与小亭,俨然有王维〈辋川图〉之意趣。 明 董其昌 书吕仙诗 24.8 x 292.2 厘米
相传北宋熙宁(1068-1077)中,吕洞宾前往拜访湖州东林山的沈东老,饮醉后以石榴皮书此诗于壁上,七年后苏轼前往拜访,沈东老虽已故三年,仍和诗三首以记之。此吕仙诗在明末时尚有拓本流传,董其昌认为很接近怀素风格,因而选择以怀素大草风格书写此作。本卷未署年,行笔已不同于早年之轻灵,也较中岁〈书杜律〉的更加浑圆,且加入更多的转折变化,显然已经将怀素笔法自然地融于本色之中,应为其晚年之作。
321.4 x 102.4 厘米
此作是董其昌难得的巨幅作品。画面下半主要由枝伸叶展的耸立双树撑起,与陡然升起又朝画外扭动的中景巨岩,及远景层叠山头,彼此连贯呼应,俨然有擎天之势。另透过山岭坡陀边界、树列、云带、林木枝干的布列,将全图物象交叉成斜向的块状嵌合,形成视觉上紧凑丰盛的合奏。根据题跋,董其昌曾于北京观览吴廷所藏的董源〈夏木垂阴〉图,从中参悟黄公望山水实脱胎自此。此作力追董源、黄公望两大家,欲与之颉抗的意味鲜明。 明 董其昌 仿倪瓒笔意 139 x 47 厘米 明 董其昌 仿倪瓒笔意(局部)
88 x 65.4 厘米 明 董其昌 临倪瓒东冈草堂图(局部)
112 x 48.7 厘米
明 董其昌 奇峰白云图 65.4 x 30.4 厘米 明 董其昌 奇峰白云图 (局部)
107.8 x 37.3 厘米 明 董其昌 烟树茆堂 (局部)
147 x 55.8 厘米 明 董其昌 石磴飞流 (局部)
30.7 x 141.8 厘米 明 董其昌 烟江叠嶂图 (局部)
25.4x190.4 厘米
31.9x17.5 厘米;第17开31.9 x 36.2 厘米
35x60.4 厘米
19 x 443 厘米 明 董其昌 临月仪帖 29 x 272 厘米 明 董其昌 临锺王帖(十三开) 其三 20.1 x 22 厘米 明 董其昌 杂书册(十六开)其三 28.4x29.6 厘米 明 董其昌 书画合璧册(其三) 31.5x21.8 厘米
155 x 50厘米 明 董其昌 画山水 (局部) 明 董其昌 论书册 (十四开)其三 25.2 x 12 厘米 明 董其昌 临苏氏六帖(十二开)其三 30.1 x 37 厘米 明 董其昌 论画 (二十开)其三 26.9 x 30 厘米
96 x 26.5 厘米
76 x 35.2 厘米
96.3 x 44.8 厘米 明 董其昌 仿倪瓒山阴丘壑图(局部)
25 x 27 厘米 明 董其昌 书杜律(其三) 26.2 x 14.2 厘米
25.5 x 276.2 厘米
26.7 x 30.7 厘米
26.4 x 16 厘米
31.5 x 179.4 厘米 明 董其昌 墨迹册(十二开)其三 22 x 20.5 厘米
25.7 x 15.2 厘米
23 x 11 厘米
26.2 x 12 厘米 明 董其昌 书周子通书 189.4x154.5 厘米
130 x 63 厘米 明 董其昌 霜林秋思(局部)
161.2x54.9厘米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藏。十六世纪的七○年代后半叶,他开始参与书画鉴赏活动,九○年代起着手收藏历代书画名迹。终其一生,董其昌寓目、赏鉴、收藏的书画、法帖多达数百幅,这些作品都是他研习书画、增加学养、丰富胸中丘壑、建构书画理论的重要基础。 他在书迹、画作上的题跋,或辨识真赝,或品评作品优劣,或敍述源流特色、记载流传经过等,不但为这些作品增色,是研究董其昌书学画论观点重要的参考资料,更提供了他艺术交往和书画收藏的丰富讯息。 宋 米芾 蜀素帖 27.6 x 270.8 厘米 展出时间:1.9至2.17
米芾(1052-1108),字元章,湖北襄阳人,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书家。此卷为米芾应林希(活动于1068-1100)之请,于珍贵的蜀素上书诗八首。虽写于乌丝织成的界栏中,但行笔飞扬恣肆、神采生动,丝毫不为格式所拘。董其昌盛赞此卷为「如狮之捉象,以全力赴之。 董其昌在翰林院任职时,先得〈蜀素帖〉的摹本,万历甲辰年(1604)用所藏的数件名迹和徽州古董商吴廷换得此卷,乙卯(1615)左右此作则转入好友陈巘之手。七十九岁董氏在京再见此卷时,心中则充满无限的感慨。
33 x 636.9 厘米 展出时间:1.9至2.17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江苏常熟人。善书能诗,又擅画山水,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此卷描绘富春江一带的山川风物,景象或幽远深邃,或清朗开阔。全卷用笔或平缓沉静,或洒脱纵逸,是黄公望晚年的精心杰作。 在黄公望的画作中,董其昌对此卷的评价最高。万历丙申(1596)在友人华中翰的资助下,董氏如愿已偿地购得此卷后,便是一直为他所珍藏,并多次摹写。直到晚年,因家道中落,董其昌不得已才将此卷质押给他同年好友吴正志。
144 x 55.5 厘米 展出时间:1.9至2.17
53.7 x 158.4 厘米 展出时间:1.9至2.17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轴(局部)
28.8 x 29 厘米 展出时间:2.18至3.29
27.1x48.7 厘米 展出时间:2.18至3.29 元 赵雍 江山放艇图 160 x 105.2 厘米 展出时间:2.18至3.29 元 赵雍 江山放艇图(局部)
103.6 x 52.5 厘米 (传)五代 巨然 雪图(局部)
83.6 x 53 厘米 元 倪瓒 松林亭子(局部)
27.5 x 40.9 厘米 唐 褚遂良 摹王羲之长风帖(局部)
92.6 x 38.8 厘米 明 顾正谊 云林树石(局部)
51.6 x 32.4 厘米 明 顾懿德 德春绮图(局部) |
|
来自: 幽莲生梦 > 《故园草木深《传统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