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南盐业史话

 草木之人66 2016-01-09

  

    可以说,人类的饮食离不开盐。但人类吃盐的历史多久?从何时开始食用盐?50万年前的北京人、元谋人和蓝田人及后期的丁村人、河套人、湖北的长阳人和广东韶关人,他们吃不吃盐?如吃盐,怎样解决盐的生产、运输问题?这些问题恐怕专家未必说得清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盐国之一,不仅有海盐出产,还出产池盐,井盐和岩盐。

    关于食盐的生产,历史相当悠久,只是没有文献记载。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历史记载:“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管子》)。这说明,食盐在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了大规模的生产。而且,燕,齐两国那时就以产海盐而著称天下。另外,魏国的河东有大盐池(今山西解县),生产的池盐,也有名气。并且有不少人因生产食盐而致富了。

    燕国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辽宁地区。可以肯定地说,辽东半岛早在战国之前的若干年已有盐的生产了,相对于当时的人口来说,规模还不算小。

    但那时海盐的生产方法是“煮”,即将海水装入容器里,下面烧火,水分蒸发了,余下的就是盐和卤水。盐在海水里大约占百分之三,就是说,一百斤海水里有三斤多盐。在古代,化学工业不发达。盐,食用。卤水,可点豆腐,个别想不开的人,拿卤水当毒药喝,用于自尽。近代盖楼房,下水管是用铸铁铸造的,管道与管道的连接口,得用水泥加卤水,和成泥,抹上,不裂,还结实。到上世纪80年代,塑料下水管推出,铸铁下水管退出了舞台。近代,化学工业兴起,盐和卤水成了重要的化工原料。

    煮盐,这种古老的笨办法生产能力十分底下,但却使用了千万年,直到清朝康熙30年(1691),山东人偶然间发明了“晒盐法”,才逐渐取代了古老的煮盐法。

   那么,晒盐法是怎样“发明”的?

    传说,清康熙年间,山东半岛的海边,有个村子叫刘家旺,村里有个农民叫刘老蔫。他有几亩低洼地,离海很近,只隔一个小岗。如果小岗矮一尺,那么,海水就会在涨潮时涌入这几亩地里,从而使得刘老蔫种不了地。农民没地了,自然要挨饿了。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农民种地,地离家越近越好,容易看管;丑妻让人省心,自然是宝了。这刘老蔫当年娶的是丑妻,生一子一女。女儿18了,漂亮无比。不想,被本村的财主李大坏看中,要娶她做第3房小老婆,刘家不同意。为此,李大坏耿耿于怀,想了好久,终于有了办法。春天到了,正是种地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刘老蔫到地里一看,傻眼了。咋的了?他的地,变成海了。他仔细一看,原来小岗上被人挑了一条沟,海水把整个低洼地灌满了。“完了!”一拍大腿,刘老蔫瘫倒在地,“这日子没法过了!”庄稼人心疼地呀,这可咋整。不管怎么说,这地也是自己的地。于是,回去取来铁锹,填那条小沟。半月后,又来媒人替李大坏说亲。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人家的庄稼,都间苗了。刘老蔫这个上火呀。他的地还被海水泡着呢。这时他的地里的海水,下去了一半。又过了一段时间,刘老蔫到他的地里一看,海水没多少了,地出现了盐碱性,再往下看,少许的海水边上有一圈白色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呢?他眼神不记,就走到水边看个究竟,蹲下,用手抓一把,仔细一看,怎么象盐,仍嘴里一粒,一尝,咸的!“啊-----!哪儿来的盐?”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连忙回家找来妻女,拿来家什装盐。刘老蔫以后的日子咋过,咱不必细说----利用太阳光能晒盐,就这样被发现了。用现在观点来说,节能减排,还环保,可以申请专利了。

    据《东三省盐法新志》记载,明洪武14年(1381),复州即设盐百户和煎盐军,管理和经营盐业事务。

    在瓦房店市复州湾金城子的城门石匾上刻有“盐城”两个字。这说明,自古以来,复州湾就是海盐生产的核心。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一个叫刘官的山东人和他的儿子们,来到复州湾的南海头开始用“晒盐法”生产海盐。

    后来,嘉庆年间(约1800年左右),一个叫李君才的商人,花大价钱从营口请来一个会晒盐的姜师傅(山东人),在复州湾拉脖子建盐田用海水晒盐,海盐产量大幅增长,因而效益颇丰。附近白家口一带老百姓看李家晒盐致富了,纷纷仿效。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复州湾一带的盐田越建越多了。

    到了民国初年,复州湾建有8个盐区,盐田2800公顷,盐业工人1600多,年产海盐10万吨。早先,卖盐论斗,一斗60斤。后来,盐产量大了,卖盐论担,一担100斤。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人将百分之八十的个人盐田,强行改为所谓的公田。并于1936年在皮子窝(即皮口)建了“加里工厂”,该厂后来发展成全国最大最早的盐化工厂。日本人在松木岛也建了盐业工场,生产精盐,洗盐。收留山东流民当工人。日本人全面控制了复州湾的海盐生产加工。1945年光复时,复州湾有盐田5700公顷,辽东半岛沿海还有不少小型盐场,大约年产30万吨左右。日伪统治的14年期间,日本共掠走我海盐315万吨。

    现在,复州湾盐场是辽宁省最大的盐场,是全国七大盐场之一。年产盐80万吨。辽南小型盐场还有不少,年产有几千万吨的,也有几万吨的。

    我国主要的盐场大部分在北部沿海,如复州湾盐场,塘沽盐场,江苏的淮北盐场,河北黄骅盐场,因北方晴天多,雨天少,有利于晒盐。而南方虽太阳光强烈,但却雨天多,晴天少,不利于晒盐。南方有杭州的庵东盐场,海南岛的莺歌盐场,台湾的布袋盐场。柴达木盆地出产池盐等。

    一般而言,海盐咸得狠,而内陆盐不太咸。通常,做菜时用海盐,得少搁。不然,菜就咸了。  

    中国最大海盐产地在河北省黄骅市,那里有“河北海盐博物馆”。

                                道动老汉(刘振起)     2011年冬编撰
辽南盐业史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