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之三

 佳俊英子 2016-01-10

我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之三

-厦门大学EMBA读书会返校读书日讲座


沈艺峰


u=1625644580,2510970110&fm=21&gp=0.jpg


2、关于基督教与耶路撒冷的关系

       蒙蒂菲奥里先从耶稣基督说起,这是对的,因为正是耶稣让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与耶路撒冷有了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但作者并没有把关于耶稣的叙述放到第三部分里,而是分别放到第一部分“犹太教”和第二部分“异教”。我建议把它和第三部分“基督教”放到一起读,以便于建立对基督教的一个完整的概念。《耶路撒冷三千年》对于耶稣基督的介绍,主要笔墨是花在描述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的被审判和蒙难过程。但蒙蒂菲奥里避开了关于耶稣基督最关键的问题,即耶稣是人还是神?关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有三种说法:一、耶稣为兼有神人两性的上帝之子;二、耶稣既非神亦非人;三、耶稣不是神,是人,是基督教伟大的创始者。笔者尊从第三种说法,即耶稣是人。理由来自于欧内斯特?勒南的《耶稣传》。勒南的书记录:“耶稣是个真实而伟大的历史人物,功绩在于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无比伦比的‘纯粹宗教’;... 同时,耶稣又是个毫无神性的普通人,”  按照勒南的考察,耶稣出生在加利利的小镇拿撒勒,耶稣和基督都是希腊语,是“受膏者”的意思。他的父母亲都是“地位卑微、靠劳动谋生”的工匠。耶稣本人最早跟洗礼者约翰传道。后被罗马人逮捕,钉死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山上。而关于戴在耶稣头上的种种神圣的光环都是后来民间自发的行为,关于耶稣的很多奇迹也都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即便耶稣本人也从未承认自己是上帝的化身。关于他死后升天复活的故事,其实不过是他母亲玛利亚的“美丽幻觉”。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也有一本著名的《耶稣传》,专门考证耶稣神话是怎么形成的  。该书是二卷本,不过大家主要只要看第二卷就可以了。施特劳斯的观点和勒南是“一致的”,他自称他的书是“特意为普通人写的”,要“把神迹从宗教中驱逐出去。” 国内关于基督教还有不少著书或翻译书,例如任继愈主编的《基督教史》、冈察雷斯的《基督教思想史》、雪莱的《基督教教会史》、尤西比乌的《教会史》、伊利亚德的《宗教思想史》以及麦格拉思的《基督教概论》和加尔文的《基督教教义》等等。但这批书中与耶路撒冷有关的部分不多,可以省略,把勒南的书补充看过即可。


u=390021776,1900874260&fm=116&gp=0.jpg


       倒是如果你去耶路撒冷访问,人们一定指给你去走一条被称为耶稣受难之路(Via Dolorosa)的小路,也叫苦路或十字架之路。这条包括14站的路现在已成为耶路撒冷的经典线路,无数的信男信女饱含热泪地重走这条记载着耶稣基督受难中14个故事的小路。

       第1站,安东尼城门(Antonia Fortress):即今乌玛利亚学校,在狮子门(Lions’ Gate)西边三百米。耶稣的苦难之路从此开始。从乌玛利亚学校的庭院里可以看到整个圣殿山。

       第2站,圣方济各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左边是定罪教堂(Church of Condemnation),右边是鞭刑教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定罪教堂即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里面有个很出名的地方,即彼拉多宣布耶稣死刑后洗手时说出:“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的地方。鞭刑教堂是罗马士兵用“顶端缠着骨头活金属的皮鞭”鞭打耶稣的刑堂。耶稣被罗马士兵套上一件朱红色袍子,戴上荆棘编成的冠冕,士兵们轮流鞭打和嘲笑他。也是在这个地方,耶稣扛起了他受难的十字架。

       第3站,波兰礼拜堂(Polish Chapel):这是耶稣第一次跌倒处。不堪十字架重负的耶稣在此第一次跌倒。现在这个很小的礼拜堂门口处立有一个耶稣跌倒的塑像。

       第4站,我们颤抖的妇人教堂(The 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Spasm):这是一座亚美利亚人的教堂。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在此看到满身鞭痕、鲜血淋漓、背负着十字架的耶稣。教堂前有母子相遇的塑像。下面地窖的马塞克图案上有个凉鞋印据说是玛利亚留下的脚印。

       第5站,遇见西门之地:极度虚弱的耶稣无法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于是,一位来自于古利比亚乡下的路人被罗马士兵强迫抓来替耶稣扛十字架。扛过这一路,西门从此改变他的人生观,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自此皈依我主。这是一条陡削狭窄的小路,转弯处墙上有个“手印”据说是耶稣不堪重负时扶着墙而留下来的印迹。

       第6站,叙利亚天主教堂(The Syrian Catholic Chapel):这一站最为有名的是维罗妮卡面纱。据说当时路边一位名字叫做维罗尼卡(St. Veronica)的妇人,看到满脸血汗的耶稣,勇敢地用自己的面纱帮耶稣擦去脸上的汗水。由此,面纱印上耶稣的脸庞,这是迄今为此惟一的一幅耶稣真迹。维罗妮卡悲伤欲绝,不久死去,被葬于此教堂。面纱原先被供奉在梵蒂冈教堂里,后来不知所终,据说被密藏在一处教堂里。

       第7站,圣方济各教堂(Franciscan Chapel):耶稣在此第二此跌倒。以前这里有个城门,称为审判门(Gate of Judgement)。当时出了此门,即西出阳关了。“进入一个由丘陵花园、岩窟墓和耶路撒冷的死刑山组成的区域,它被贴切地命名为‘骷髅地’(Place of the Skull),又叫‘各各他’(Golgotha)。”

       第8站,阿卡哈特?阿卡卡阶梯(The Steps of Aqabat al-Khanqah):阶梯50米高处的墙边有块石头,刻了一个十字架,上头两列字母“IC”和”XC“,分别是耶稣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下面NIKA四个字母代表胜利。耶稣在这里告诉围观的妇女说,不必为他的受难而哭泣,应该为她们自己的儿女而哭泣,因为以色列的末日到了。

       第9站,埃及主教区(The Coptic Patriarchate):耶稣在此第三次跌倒。这里已经到了圣墓教堂的外边。现在阶梯下面有个小商店,后面那个房间就是圣墓教堂最初的门道。

       第10站到第十四站,圣墓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耶稣的受难、埋葬和复活都发生在现在的圣墓教堂内。 耶稣在这里被剥去衣服(第十站),钉在十字架上(第11站),最后死亡(第12站),尸体被从十字架放下,放到石板上涂油膏和裹尸(第13站)和埋葬(第14站)。

       圣墓大教堂又称“复活大教堂”,建成于公元4世纪初。这是基督教最著名的圣地。它的建成与君士坦丁大帝有关,但却又要从戴克里先说起。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在统治罗马21年之后宣布和他的共治者马克西米安一起退位,让贤于加略利和君士坦提乌斯,让他们分管东西罗马。公元306年,君士坦提乌斯逝世,他的部属直接拥戴他的儿子君士坦丁继承其父的地位。而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克辛迪乌斯也企图篡夺加略利的领地。君士坦丁逼迫马克西米安自杀,而加略利死前则把他的皇位交给其朋友李锡尼。为此,君士坦丁和李锡尼结盟,共同对付马克辛迪乌斯。双方在罗马的台伯河附近大战。君士坦丁以四万人的兵力要迎战三倍于他且训练有素的敌人,本来成功的希望并不大。可就在决战前一天,据波尔桑德尔在《君士坦丁大帝》一书里的记载,当君士坦丁的部队在向罗马进军的途中,他们突然“光天化日下看到天空出现异像:一个十字光芒,还有‘靠这个符号,你会成为胜利者’这些字”。当天晚上,君士坦丁梦见基督告诉他把一个符号放到军旗、头盔和士兵的盾牌上。这个符号是PX十字(Chi-Rho),Chi,X和Rho,P是希腊文“基督”的前两个字母。第二天,双方军队在台伯河上的米尔维安桥上交战,在十字军旗下的上帝士兵把马克辛迪乌斯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马克辛迪乌斯被乱军推下台伯河溺死,尸体漂浮在涡流里,被士兵把头砍下,插在枪矛上,献给君士坦丁。以胜利者姿态进入罗马的君士坦丁认识到了基督教神祗的力量,从此,君士坦丁敬奉上帝,自视为上帝的仆人,支持基督教。他免除神职人员的公共徭役,归还被没收的基督教会财产,用国库资助建设基督教堂,其中包括下令在梵蒂冈山丘上殉道者圣彼得的墓穴上建造起一座宏伟的基督教堂,此即后来著名的老圣彼得大教堂,即梵蒂冈大教堂。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还和李锡尼共同发表著名的“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其内容宣布:“我们今后将允许他们(基督徒)自在表达各自的想法,只要他们永远不忘对已公布的法律和政府抱着适当的尊敬,他们便可以毫无畏惧,不受任何干扰地在各自的会场中集合。... 我们希望我们的宽容将会使得基督教徒们在他们所崇拜得神前祷告时勿忘为我们的安全和繁荣,为他们自身以及为共和国祈祷。”

       当然,关于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的原因有很多传说,另外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君士坦丁堡进入罗马城后不久得了麻风病,异教祭司建议他用婴儿的血进行沐浴治疗,但君士坦丁怜悯这些可能为此丧生的婴儿,他把被召唤来的婴儿和他们的母亲送走。夜里他梦见了圣徒彼得和保罗,于是他把罗马基督教大主教西尔维斯特请来解梦。西尔维斯特劝他斋戒祈祷七天,在罗马拉特兰大教堂为君士坦丁受洗并治好他的麻风病。现在拉特兰圣约翰会所北面的广场上立有一座埃及方尖碑,碑上的题铭写到:“君士坦丁在此受洗”。不过,此传说甚为可疑,因为君士坦丁是公元312年入的罗马城,西尔维斯特是公元314年当的主教。而且君士坦丁是在死前才于尼科美底亚(即现在土耳其城市伊兹密特)接受尼科美底亚主教优西比乌斯的施洗。同时受洗的还有他的母亲海伦娜、他所有的亲戚和朋友,还有其他一大群人。不过,此君也实在太爱做梦了,他做的另外一个梦也很有名,据说当年君士坦丁夜宿于一个小村庄,位置在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马尔马拉海湾的东北角,晚上,君士坦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驼着背、弯着腰和拄着拐的老太婆前来拜见,乞求新衣一件。君士坦丁见她衣衫褴褛,顿时心生怜悯,立即赠衣。老太婆接过新衣,喜笑颜开。当她穿上新衣,去霎那间从一个老态龙钟的妇人变成一个貌美如花的少女。她说她是这个村庄的守护神,听闻罗马皇帝来访,特意前来拜访。一觉醒来,君士坦丁忽然认识到,眼前的这个小村庄若旧貌换新颜,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未来首都。为此,君士坦丁不惜重金,在这个小村庄营建新都,这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当然,以上传说牵强附会的内容很多,以笔者之见,比较靠谱的是施莱辛格在《君士坦丁大帝》里所提到的说法,即君士坦丁之所以皈依基督教乃是受到他的母亲海伦娜的影响,“海伦娜可能对基督教产生兴趣,并且就此影响其子,虽然当时他并不知道她的影响力之大。” 那么海伦娜为何会信基督教呢?这要从海伦娜的身世说起。海伦娜的身世始终是个谜,有说她的父亲是英国国王,有说是君士坦丁父亲的侍妾,也有说是一个客栈老板的女儿,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君士坦丁的父亲以前驻守在现在德国的特里尔,当时属于高卢。当时海伦娜是嫁给了君士坦丁堡的父亲,他们一家在高卢呆了七年,因为高卢住了很多基督徒,其中大半在特里尔。或许海伦娜在那个时候接触了基督教。那段时间也是君士坦丁和母亲独处最多的时间。海伦娜把基督教的福音故事说给儿子听,所以君士坦丁其实从小就熟知基督教的很多传说。而海伦娜对基督教的笃信还跟她后来的个人经历有关。公元293年,君士坦丁的父亲被戴克里先提升为“凯撒”(副皇帝),前提是他必须接受两个条件,第一,他必须和海伦娜离婚,娶马克西米安的女儿提奥多拉;第二,他必须将儿子送到戴克里先的皇宫充当“人质”。其结局可想而知,海伦娜被送回她的老家伊利里亚,君士坦丁没有随同他父亲前往英国,而是留在戴克里先身边。母子两人从此隔绝往来。一直到三十年后,君士坦丁继任皇位,海伦娜才终以皇太后的身份回到他的身边。这时候的海伦娜已经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热心于基督教事业。笔者猜测,在那三十年夫弃子离的日子里,孤苦伶仃的海伦娜英应该把很多希望寄托给了基督教。

       公元327年,也就是在基督教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之后,海伦娜提出充当君士坦丁的特使前去耶路撒冷朝圣。虽然史料没有说明她何时动身,何时抵达,何时返回,也没有说明她何故动身。只知道她朝圣回来不久就死了,推断海伦娜整个行程大致时间为两年。君士坦丁曾致信耶路撒冷主教,请他代为照顾其母亲。从时间上来推算,海伦娜当时的年纪已经超过60岁了。“耄耄之年”,为何海伦娜要走这次耶路撒冷之行呢?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主要是为了去替她儿子赎罪。当时已经击败李锡尼成为罗马世界唯一统治者的君士坦丁可以击败一切人,却无法击败他的家庭。他的大儿子和他的后妻芙丝忒发生不伦之恋,盛怒之下的君士坦丁先下令处死他的儿子克里斯普斯,后又害死芙丝忒。深感儿子罪孽在身又背负丧孙之痛的海伦娜希望借由到圣地的朝拜来替他赎罪。于是不惜以如此“高龄”动身前往耶路撒冷。海伦娜在耶路撒冷最大的成就有三处,其一,她找到了耶稣遗体的埋葬地,就在哈德良神庙下面。所以君士坦丁下令捣毁神庙,发掘出耶稣的墓地;其二,海伦娜发现了所谓的“真十字架”,就是当年吊死耶稣的那个十字架,上面还有钉子。 海伦娜把这些木片送给君士坦丁和各个教堂;其三,她在耶稣墓地之上建造了一座教堂,即圣墓教堂。最初圣墓教堂的建筑包括三个部分:一座圆形大厅(Anastasis)也称复活教堂,大厅中央是海伦娜发现的安葬耶稣的洞穴;一座长方形廊柱大厅(Matyrium)也称受难大厅,还有一处廊柱中庭(triportico)。

       圣墓教堂的入口改过多次,现在的主入口是1048年以后建成的。原来边上对着希腊东正大主教路还有个旁门,现在被封死了,只剩下主入口。主入口有两道门路。右边的拱门是典型的罗马风格,当年十字军留下的建筑,上面有两个大大的窗户,边上的楼梯原来可以直通耶稣受难地,现在也被关掉。只留出左边的门路可以进出。从主入口进到教堂,最先看到的是涂油膏石(the Stone of Unction)。这是一块红色石灰板,约小单人床长宽。根据当时的传统,当年耶稣死后被从十字架上解下来,首先是放在这块石板上,浑身涂好油膏,包好裹尸布后才进行埋葬。当然,现在看到的这块石头已经不是当年耶稣所躺的那块石头,原来那块在1808年受难大厅倒塌时被压碎了,重修后,另找了一块石头来替代。在石头后面的墙壁上用马塞克贴出当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和埋葬的故事。 埋葬耶稣的圣墓其实是一个狭小的石洞,不足2米宽,被围在一个小房子(Edicule)里。 涂油膏石的右边,有一段非常陡削的楼梯,沿着楼梯上去,最上面有个小房间,房间里供着三个祭坛,右边是十字架受难祭坛(altar of the Crucifixion),左边是希腊东正教祭坛(Greek Orthodox Altar),中间是圣母悼歌祭坛(Stabat Mater)。十字架受难祭坛供奉的是钉死耶稣的那个十字架的第十和第十一节,这两节正是耶稣被钉的地方。希腊东正教祭坛下有个嵌银的大理石圆洞,据说是当年立十字架的地方。圣母悼歌祭坛供奉的是十字架的第十三节,此处是玛利亚接过从十字架上解下来的耶稣的地方。她悲痛万分,因此,祭坛立了一尊圣母玛利亚的雕像,雕像的胸口一剑穿心,表示她的哀痛。这尊雕像是葡萄牙皇后于1778年进献给圣墓教堂的。在涂油膏石的下面,还有一处地方可看,有一个希腊东正教的小教堂,叫做亚当教堂(Chapel of Adam),据说埋的是人类第一人亚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圣墓教堂不是当年君士坦丁下令建设的建筑,公元614年,那座教堂被烧毁。虽经修建,由于11世纪初被拆掉。现在的圣墓教堂是十字军进入耶路撒冷之后重建的。由于基督教徒部分宗派和教会,都将圣墓教堂奉为圣地,所以教堂称为各派的总部,教堂的建筑也成为各宗派和各教会明争暗夺的财产。最后闹到国际仲裁组织判定,将教堂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颗钉子、每一根蜡烛都登记在册,明确归谁所有或共有。例如,教堂的前院归希腊东正教所有,但通往前院的楼梯却是归亚美尼亚派所有,前院楼梯的最后一级归双方共有。现在圣墓教堂归三大教会和六大宗派共同管理。最重要的大门钥匙,因为争论不休,最后由一位阿拉伯少年,每天早晨负责来打开大门。


u=2013517451,1687862223&fm=21&gp=0.jpg

       锡安山上还有一处地方必须提到的,是一座被称为马可的楼,拉丁文的原意是“饭堂”,这就是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最后晚餐的地方,也是耶稣复活后两次显灵的地方。那个房间称为“最后晚餐室“(Coenaculum)。原本是十字军建的。据《新约圣经》记载,在逾越节的晚上,耶稣和十二门徒在晚餐的桌前坐下后,耶稣平静地告诉门徒:“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门徒们面面相觑,一个一个问耶稣:“是我吗?” 耶稣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 耶稣把麦饼递给了加略人西蒙的儿子犹大。犹大立刻起身,离开餐桌,消失在夜色中。耶稣对其他门徒说:“今天晚上,我会被人捉拿,你们当中很多人,会离开我。” 彼得说:“我一定不会的。” 耶稣对彼得说:“今夜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 然后,他把麦饼分给门徒,对他们说:“你们拿去吃吧。这代表我的身体,我将会被捉拿起来,身体为世人牺牲。” 耶稣又拿起杯子,对门徒说:“你们喝了这杯葡萄汁,这代表我的血,世人犯了许多罪,神要用我的血来洗净世人的罪,让罪可以得到赦免。” 门徒门吃完饭,喝完葡萄汁,唱了诗,就出了马可楼,望橄榄山去。现在保留的最后的晚餐室,其实是不大的一间屋子,有祭坛神龛,屋顶有很漂亮的拱形,走廊也是拱形。穆斯林占领耶路撒冷后,长达五个世纪都禁止犹太人和基督徒进入最后的晚餐室。现在门口立了一棵金色的橄榄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