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开始在家里点起袅袅的馨香,追求由淡淡自然的香气所散发出来宁静、安详的气氛,并引申出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与修行的追求,兴起一股禅意的美学。 张爱玲说:一支香,一缕烟,既可静思,又能松弛神经。燃香、点香,往往像是一幅画,更是一种美态。 线香可能是大众最常见的一种烧香的形式,尤其在香火鼎盛的寺庙中,烟雾迷蒙衬托出信仰的坚贞。 线香的外形,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不加粉饰,简简单单。古法制香,其成分,必须绝对的无害,严格奉行古代香方理论。线香多为合香,古时香药同源,选择香材的时候,必须对其药理性情做出正确判断,决不可有相克逆行之法。香材都采用天然材质入香,即使是黏着剂,也不例外。普通的做法会使用淀粉来增强黏性,而考究的线香,则用香楠木粉制作。 遵古法制的香燃烧后的香灰是灰色的,但有些制香企业为了让香灰好看会添加碳酸钙,使香灰变成白色。加了碳酸钙的“香”经燃烧后会产生悬浮粒子,影响肺部健康。此外若遵古法制其刚燃完掉下的香灰是不烫手的,如果使用了工业助燃剂--硝增加燃点,制作而成的香则很烫手,所以香灰烫不烫手也是判断香的好坏的重要依据之一。 早在北宋时期就有类似线香的香品出现,苏洵的诗《香》中就描写了以模具制作的线香。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 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 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 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由此可知当时的线香比较粗,状如筷子,称为筋香。到了元代时期,线香已经有较多的使用,也有了线香一词。如元理学家李存书信《慰张主簿》中:“谨具线香一炷、点心、粗菜为太夫人灵几之献。” 线香的使用在明清开始广泛流行,有关制作线香的材料和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四中记载 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本、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 周嘉胄的《香乘》中记载了多种线香的香方,瑶池清味香、玉堂清霭香、璚林清远香、真品清奇香、真和柔远香等...... 品质优良的线香还常用为礼品。明人王绂曾作诗《谢庆寿寺长老惠线香》:答谢朋友送他的线香,官员进京送给皇帝的礼品也有线香的影子,明朝名臣于谦的《入京》诗中就描写官员以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作为礼品。 在明末时期,线香的制作技术传入日本,线香很快取得日本文人及煎茶人士的喜爱,由于其自由、飘逸的气质,使人产生超越世俗,隐逸的联想,所以也称为仙香。 江 户 时 代 制 香 绘 图 日式熏香大致分为“家用香”和“线香”。二者在制造工艺上区别不大,只是前者多用于陶冶性情、营造室内氛围等。家用香不仅有线香,塔香、盘香,另外还有丸药状的炼香等。香有花、水果、草药等多种香味。塔香在短时间内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且不易飞灰。旋涡形香燃烧时间长,适合空间大的地方,还有如玄关、阳台等通风的地方使用。 日式线香用于供奉和祭祀,也可以日常使用。分为带香味的线香和杉线香,杉线香多以杉树叶子的粉末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 杉树叶粉,从杉树叶打磨磨成粉需要一天半的时间。 香胚料放入油压式挤出机内,通过称为"巢金"的模具小孔挤出,将挤出的香线用称为"盆板"的板接住,在板的两端用竹刀切断香线。 将铺满香的干燥板叠起来,放入恒温、恒湿的干燥室中,同时使用送风机循环空气,放置几天自然干燥。 完全干燥后进行检查、称重梱扎,放入包装盒内。 日本人为了把香更好融入大众生活中了。对于香品的研发也以时尚为创意点迎合年轻人,将传统的香道能够通过更现代时髦的方式和理念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擦燃香从燃香这样细微的点入手,以香本身设计为火柴样式,可以通过摩擦一次性点燃,本身香的火柴棒长度又是很好的一个燃香时间概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