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所学校过去十年的课程建设回顾,以及未来课程建设的畅想

 tjsdhxx 2016-01-10

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

小编的话

以下为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励倩宁在庆祝学校成立10周年活动上的发言(有删节),其中详细回顾和分析了西外在过去10年的课程建设经验,也分享了西外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未来规划。


虽然只是一所学校,但西外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对更多学校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中午好:


刚才外教主管Enrico介绍了我校如何通过国际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面对未来全球化世界的挑战。说一千道一万,关键点在于学校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来帮助我们的学生面对走出校园后的世界与生活


今天我以 “十年课程建设——回顾与畅想”为题,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交流分享我们十年的课程建设历程,也聊一聊下一个十年我们在课程建设和实施方面想做些什么,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各位专家领导的宝贵建议!


西外的课程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2010年;2010年-2015年;2015年——?


第一阶段:2005年-2010年


从一块稻田到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从空无一人的校园到坐满学生的教室与食堂;从几十个教职员工的会议室到每次开会塞满折叠凳子的报告厅,西外的第一个课程建设的发展期是在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中走过的。那个时期我们想得最多的是“生存”下来。


“求真、树人、厚德”是西外创办者提出的校训,我们将其具体化为西外的办学目标培养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既有爱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中西融合的国际公民。


在第一个“求生存,找特色”的五年里,西外的课程架构主要是国定课程+校本课程。如今,当时的校本课程很多都以不同的更为成熟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比如说社团、经典阅读、生涯课程、国际公民和升级版的行走课程。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西外的文化基因积淀了下来——开放的沟通平台、平等的师生关系、自由而不被禁锢的思维!这让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学不再成为一句口号。


正是这样的西外基因才让我们的教师团队在后一个五年的课程建设井喷期时大胆地对课程予以想象、创造和重构!


第二阶段:2010年-2015年


2005年底加入西外,我在高中部教两个班的英语,做班主任;当备课组长、年级组长,那5年我充分感受了学校自由、开放、包容的气息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那种自然的亲近与平等的沟通方式。


2010年担任学校教导主任的时候恰逢学校提出新一轮的办学方针:规范、质量、创新、发展。


如果说前五年,西外在求生存的2000多个日子主要完成了前四个字的话,那么从2010年到2015年,学校进入了新一轮以西外大课程建设为主导的全员参与的高速发展期。


我们根据办学目标确定了创造力批判力实践力为西外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确定了西外的五大板块课程即:人文素养数理科技艺术审美强体健魄社会实践



在建构五大板块课程时,我们采用的途径主要是以下三种:


1、统整学科——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甚至合三为一、合四为一)


如西外小银行课程即将数学学科+经济学+金融学;戏剧课——音乐+美术+表演+创作。


这类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同时改变传统模式的评价方式,通过表演、论文集、作品展、方案设计等较综合的方式完成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2、打破外延——打破对传统学科的界限,解放教师固有的学科教学概念。


如创意写作课程就是让教师改变传统的写作课教学模式,借鉴西方的creative writing课程,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再如经典阅读就打破传统的语文学科的局限,将品读、赏析、演讲、辩论等形式共同融合其中,进而和戏剧课程加以整合。


而生活数学则将生活中数学原理的应用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在观察、动手、实践中学以致用,从课堂内走向生活中。


3、新设课程——教师个人或团队根据办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创设新的课程进行教学实验与实践


如批判性思维课程 (critical thinking)就是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特长、借鉴西方批判性课程材料,根据我校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思辨力批判力和资料搜集与批判性阅读能力、辩论能力等为抓手开展教学。而人文艺术沙龙则以沙龙形式开展课程。陶笛课程则改变了传统的音乐课的教学范式,让学生从学会使用乐器到举办家庭演奏会再到制作陶笛进而创作自己陶笛作品等。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利用寄宿制民办学校的优势大胆尝试打破常规课制,通过长短课;大小班;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讲座与沙龙穿插;学校内和围墙外相融合的方式推进课程实施。同时在课程实施中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


一个学校的课程建构体现的是学校的一种课程取向,是学校对课程的理解。我们认为课程绝非是仅仅是狭义的教室中精心设计的教学行为,教育的地平线也不应当是两幢教学楼间;更多的隐形课程;学生自我习得的课程;非规范学习的课程都能在学生的成人成才之路上相互作用并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作用。


比如我们的“行走”课程,在经过1.0版本的试验,我们从高中部慢慢延伸到整个学校,逐步形成了“微行走”“中行走”和“长行走”的系列课程;从单纯的德育主题式行走如井冈山革命之旅;泰山文化之旅向学科整合;德育渗透;贴近生活的行走系列升级,开启了如河南安阳寻根主题探究行走课程;以“侬好,上海”为主题的多个子系列的认识上海的行走课程;从单一地结束后写游记或感想式的评价小结方式向学科教师指导下的课题研究式开展课程学习,多种成果展示,以及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感受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转变。


我们的幼儿园和小学部的学生们会带着自主学习单,分主题的,每月一次走进上海的各类博物馆、艺术馆、植物园、家长的工厂农庄等学习场所;


中学部的学生们探秘了上海的弄堂,走访了创意园区,登上过长兴岛,品味过西塘水乡之韵,赏鉴过苏州园林之美,每一次的行走前的一周教师们会做在一起根据主题分学科为学生铺垫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且协同布置综合探究任务;


高中部的学生足迹从井冈山,泰山延伸到河南,到甘肃,再到内蒙,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是忘掉学校所学后剩下的东西。


毋庸置疑,行走课程承载的就是那些让学生受用一辈子;怀念一辈子的财富与精神!没有meaning/purpose/value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努力创建类似于“行走”这样的课程让西外的学生能‘learnby doing; learn by caring’!


再如我们学校的“空中花园--- 植物探索之旅课程”是科学组的老师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开设地小组式自主探究课程,学校通过改建教学楼走廊的空间提供学生触手可及地科学观察环境。这样的物理环境,如此的学习方式怎能不让学生爱上科学呢!


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美术组的陈老师自发地与科学组的史老师联系,利用初中部学生种植的多肉植物让小学生设计花盆,并布置学校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举动,但背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不再局限于自己所教的学科而是具备了课程想象、创造和重构的一个重要元素----- 跨界意识!


第三阶段:2015年 ----?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社会,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面对变化,教育必须思考和回答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适应未来以及如何使它们在不确定的高风险社会中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帮助学生从常规思维/低阶感知向高阶思维/高层感知发展。


有研究指出,上海当前最为稀缺的人才有四类:分别是企业家,科学家,科技创业人才和风险投资人才


由上海市科教院普教所归纳了四类紧缺人才的典型特质关键词是:


(1)追求与坚持——具有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的持续动力,能够在强烈的自我认同驱使下,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目标感和坚持性,推动个体在特定领域不断开展深入学习,探索与实践。


(2)学习与适应——具有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代前沿同步的知识与技能,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具备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及行业竞争的快速适应能力。


(3)创新与实践——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基于问题批判思维,创造性地寻求解决方案,更能通过将思考付诸行动,将好的想法和创意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


(4)交往与合作——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合作能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他人沟通交流,建立广泛/牢固的人际关系,并通过明确共同目标和分工安排形成高效能的团队合作。


无论是哪种归纳提炼方式,不难看出学校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课程来帮助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所以现在将过度细分的学科课程;嚼碎了喂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被颠覆的时刻。


所以2015年我校将课程架构又做了一次调整,不再将三类课程(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划分地泾渭分明,而是在五大课程板块下将基础、拓展和探究糅合在一起,构建西外的宽厚基础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和多元综合课程。


要想真正将三类课程有机整合,我们想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方面做以下几个尝试与探索:


课程建设:


1、中西融合课程

2、STEAM课程

3、私人定制课程


课程实施:


1、创客空间(task-based & workshop styled) (航空模拟创客组、传统木艺设计创客组、皮刻艺术与制作创客组、生态园艺设计创客组、数字媒体和音乐制作创客组、3D打印和机器人联合创客组、新能源科技创客组、游戏化任务开发创客组、新车间创客组)


2、信息化和数字化学习(如移动学习、翻转自主学习等)


3、弹性(Flexibility)


课程评价:


1、发展性评价

2、多元综合评价

3、过程性与生成性评价


英语单词“课程”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Currere 它既是一个动词表示study course 学习过程又是一个动词,寓意着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终点。


随着信息化带来的学习方式转变、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定位提升和人性化带来的个体发展要求,西外在下一个十年里将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希望能得到在座各位一如既往的帮助、关心和建议!我们也会在教育这条路上,且行且思、且破且立!谢谢!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