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海Ⅰ号”船内考古发掘工作预计今年基本结束 | 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

 RK588 2016-01-10
  今日上午,“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通报自2013年11月启动全面发掘与保护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过第一、第二两个阶段的发掘与保护,预计船内考古发掘工作2016年基本结束,船内货物将提取完毕。



  通气会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等出席了通气会。

  据通报,截止至2016年1月5日,“南海1号”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铅锡器53件、铁器11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以及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船货中瓷器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浙江三省。


  据分析,“南海Ⅰ号”应是一条满载货物的沉船,从我国的东南沿海港口装货后,在前往南亚、西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于海底。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纸张、丝绸等有机质货物可能已分解不存,此外,般内还发掘出大量戒指、手镯、臂钏、项链等金制饰品,以及金页、玉件、漆器等应属于非贸易性质的个人携行物品,据估计船内应搭载了一定数量的商人、旅客等。




  记者在“南海Ⅰ号”考古平台看到,古船上层淤泥已清理完毕,船头、船尾和两侧的松木船舷已经完成露出“真容”,堆积密集的瓷器清晰可见。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基介绍说,“南海1号”沉船是长宽比较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船体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立体结构,这在以往的我国沉船考古中较为鲜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海外贸易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表示,自2013年11月启动全面发掘与保护以来,经过第一、第二两个阶段的发掘与保护,掌握了许多重要信息,预计船内考古发掘工作2016年基本结束,后续还将开展船外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和展示等工作,相关工作成果进展将适时予以公布。


文字 | 黄娟娟 刘云鹏 谭维

图片 | 李向东

视频 | 李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