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现场】爱上文言,妙思生花——参加《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辨析的教学运用及课例实践》课程小记

 昵称13526324 2016-01-10

今秋,我有幸参加了《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辨析的教学运用及课例实践》课程,铭记在心的是一段温暖幸福而充实无比的日子。

探“注”真“释”,我可以

清晰记得,第一次上课那天下着蒙蒙细雨。

刚刚进入教室,便看到桌椅围绕放置,桌上摆放着彩色记号笔,初中语文八册教材整齐地排列在教室一端,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了浓郁温馨的学习气氛。

第一次上课是教发院美丽的万辉霞老师主讲《文言文注释概述与辨析意义》。万老师先设计了富有创意的“破冰”活动:请每个团队起一个队名,设计富有代表性的logo,并介绍彼此。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相互认识,增进感情。“阳光队”、“今*秋队”和“飞翔队”三个团队闪亮诞生!

随后万老师将各个小组提出的文言文教学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指向了字、词、句的理解。我们的课程就是要通过注释辨析等手段来解决这个难题。接下来,万老师从文言文注释的概述、注释辨析的意义和注释辨析的相关知识三方面进行讲解。通过讲解我才知道,“文言文”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美好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注释辨析有诸多作用和意义,仔细研究沪教版课本文言文的书下注释,其实可以发现很多的问题。如“落英缤纷”中“落英”是指初开的花还是凋落的花?是“齐师败绩”还是“齐师败迹”?“悉如外人”到底是哪里的“外人”?万老师带着我们一探究竟。我们恍然觉悟,原来书下注释有那么多不甚严密、尚待考究之处!


开讲啦,这是我们美丽的万老师


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哪里呢?万老师帮我们进行问题梳理


我们在认真思考、答题


922日的课程由北蔡中学的葛筱宁老师主讲。治学严谨、富有魅力的葛老师分别从系统性、准确性、规范性三个方面为我们讲解《教材中的注释》。葛老师讲到,系统性辨析主要看是否当注或漏注;看是否前不注后注;看是否注释不一致;看是否存在重复注释。如“伤仲永”之“伤”意思是“为….哀伤”,书中便漏注了,“吾欲之南海”中的“南海”,“蒙乃始就学”中的“就学”,“坐糜廪粟而不知耻”的“坐”的意思均可考究连教材的编者也被葛老师的研究说服,在课文《中国石拱桥》新版中更正了“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一句!葛老师建议老师们可在《辞源》、《汉语大辞典》等工具书里追根溯源。


帅帅的葛老师


对《中国石拱桥》的注释问题之发现,推动了教材修订!


“观”之能“察”,不简单

928日第三次课我们将进行第一次教学实践观察了!每人手中拿到了一份课例材料,包括了观察要求及观察记录样例、学生座位表、课文、教学设计和观察用表,很丰富呢!为了让大家清楚如何进行课堂观察,首先由教发院的高珊博士向我们详尽介绍课例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高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课例研究的范式:课例研究是从选择课题,到确定学习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着手教学设计,实践/观察,再到改进等一系列过程。高老师还总结出“课例研究八部曲”,更形象地概括出几项重点步骤。万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观察表的记录方法,她设计的表格非常贴心,简单明了,注解清楚,便于操作。有了高老师和万老师手把手地讲解和教授,我们心里有些底了。

接下来我们作为观察员走进了课堂。执教老师是这门课程的老学员,她上的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狼》。老师们静静地观察着学生们的朗读、讨论、发言、记录等各种学习状态和表现,及时地记录在观察表中。我们不再只关注开课老师的言行,而是观、听、思、记学生的学习历程。尽管很多老师是第一次进行课堂观察,但观察过程中能够目标清楚,观察仔细,着笔从容。课后的交流环节,老师们交流了所观察的四人小组的表现,深入探讨了对这节课以及对本课程的许多看法。

第四次上课,先由学员代表施澜、陶红老师分别做关于《由观察学生带来的课堂改进》和《从开课到观课》主题的经验分享。接着,万老师进一步讲解了如何借助课例研究将我们的注释辨析研究引向深处。如果不进行辨析思考,也许我们不会意识到,《记承天夜游》中“闲人”之注释(没有事情要做的人)是有问题的,根据苏轼的经历,结合语境,深入挖掘文意,“清闲少事之人”的解释或许会更恰当。借此,我们也能更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学员汇报——施澜、陶红老师


第二次课例实践是本次课程的同学程悦老师上《黔之驴》一文。程老师的课大胆采用了课本剧等形式,精彩迭出,学生学得积极投入。在这一次的课堂观察中,老师们更有经验了,坐在离学生适当距离的位置,既观察小组整体的合作情况,又关注学生细微的学习变化,并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记录,课后老师们还不忘通过访谈,询问学生学习的收获。课后万老师主持了评课交流环节,各位老师把所观、所察、所思与大家分享。教发院的王丽琴老师很有效率地统计出此次课例观察的几项量化指标,并基于数据进行了点评。资深语文教师黄怡声老师最后作为整体观察员进行综合点评,她充分肯定了这节课,回应了学员关于文言文教学到底“教”什么的问题,并从学生学习状态反思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畅谈了体会。


程悦老师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孩子


这么认真的议课环节,你见过么?


此时,我们不想说再见

1027号,已是“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辨析的教学运用及课例实践”课程的最后一次活动。此次的主讲老师分别是葛筱宁老师和高珊老师。上半场由葛筱宁老师主讲,他跟我们分享了很多自己在文言文注释辨析方面的想法和他个人的理解。例如欧阳修《卖炭翁》一文中“直”一词,究竟作何词性?还有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一词中“八百里”究竟是不是“牛名”等,葛老师一个一个跟在场的老师们探讨了他的看法。在场老师们也积极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疑问,甚至有的当场表示质疑,现场讨论热烈,让我们受益匪浅。中间休息时间,高珊老师为此次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阳光”小组颁发了奖品,奖品很诱人,是叶嘉莹的两本著作,让我们其他没有获奖的老师好不羡慕!

诱人的奖品哦

下半场由高珊老师主讲。她主要从课例研究的角度出发,跟大家分享了“为什么做这个课程”、“做研究的目的何在”以及“课例研究是不是只关注学生”等几个方面的看法。其中,高老师还非常深情地为大家配乐朗诵了一首她非常喜欢的诗——《生命列车》,真是令人感慨万千!最后,高老师还针对如何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和观课报告,做了一些案例分析和指导,大家对顺利完成本课程的作业有了数,有了底。


【老师,您是我们的向心力!】

开始报名这次课程,是因为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很多的困惑,回顾学习的过程,在万老师、葛老师、高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一次书中探险,细细寻找遗失的美好。每次在我们一筹莫展时,万老师总是耐心的肯定我们,指导我们。在面对争辩时,万老师总能清晰地解释,与我们真诚分享自己的经历。课堂出现质疑后,隔周,也许我们已经淡忘,但葛老师依然会拿着字典,翻着书本,专程来到学员身边一一解释。老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记得万老师讲到,自己曾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中,“日中”的意思不止中午,而是古代的时辰名称,表示两个小时!如此,学生们对太丘守诺、友人“无信”的理解便会更进一层,对课文彰显的士大夫德行修养也会有新的体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听课是多幸福的事儿啊~


万老师在悉心指导我们

【看,各小组制作的汇报“思维树”】

经过一次次的“头脑风暴”,我们慢慢发现了原以为天衣无缝的教材注释其实存在不少破绽,可我们一直习惯于聆听老师们的研究成果,轮到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还是颇有挑战的!印象深刻的是课程中的三场讨论:对“如何识记文言字词”的主题讨论,“书中的文言文注释问题”讨论和《黔之驴》的备课讨论。老师们从开始的无处着手、无所适从,到学会运用方法,着眼内容,再到犀利地发现注释的疏漏,娴熟地制作海报,精彩地汇报交流,不觉中完成了思维三级跳!老师们纷纷把自己对注释、对文本解读的看家本事拿出来,激发出很多思维的火花。看着自己制作的海报,亲自介绍本组的探究成果,内心特有成就感!

这么好的设计,你值得拥有!


【反诸己身,满载而归

我们按照理解理论——发现问题——辨析释疑——实践运用几部分内容开始学习,自身的成长轨迹也在每次精彩的课程中清晰地呈现出来。看似能译通的古文,实则有很多“盲点”。这种盲点,关乎前后文知识的贯通;关乎文言知识的甄别;关乎文意和作者写作目的的揣摩。愈探愈深,愈辨愈明!我们通过文言文注释辨析,勇敢质疑和不懈探索,还原文言文的真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识记枯燥的文言字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亦可突破自身专业发展的瓶颈,加强自己对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的意识,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拓展文言文教学的深度。


在那些难忘的下午

久远古朴的文字重新散发出光彩

独具精巧之匠心被我们深深领会

有辨析,有思考

有良师,有益友

不惧风雨,不再疑惑

在此番学习历程中爱上文言,妙思生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