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九)

 百了无恨 2016-01-10

?大篆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其名始见干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史篇》文字’下注:‘师古曰:周宣王太史史籀作大篆书也。’皆谓史籀创‘大篆’。然唐张怀璀《书断》卷上‘大篆’谓:“或云柱下史始变古文”,晋卫恒《四体书势》:“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史,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明·丰坊《书诀》谓史逸作大篆而史籀损益润色之。诸说不一。参见‘籀文’条。秦书八体,一曰‘大篆’,可见秦时犹不废,近入王国维认为‘大篆’为秦系文字,即战国时西土文字,西平王东迁后六国文字出籀文系统,是为‘古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籀书)

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籀,《广韵》:‘直又切’,《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注:‘直救反’。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以‘籀’为人名,其姓不详。而应劭、张怀璀诸人以为姓史名籀。‘籀文’者,因人而名。近人王国维以为《史籀篇》首句为‘太史籀书’释‘籀’为讽读之义。‘籀文’者,因篇得名。《史籀篇》为周时史官教学童之字书,系当时厘定文字之著作,共十五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建武时亡六篇’,今存《说文解字》中所引《史篇》及注明‘籀文,者共二百二十三字。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近人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曰:“《史籀篇》文字,秦之为字,即周秦间西土文字也。”创“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并谓‘籀文’的特点“大抵左右均一,稍涉凡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一说《石鼓文》为‘籀文’之代表作。见张怀灌《书断》、宋翟耆年《籀史》、明赵宦光《金石林绪论》,后蜀林罕《字源偏旁小说》,近人王国维《<史篇>疏证》,马叙伦《书体考始》等著作。

籀篆

实同‘籀文’,即‘大篆’。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据北,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药从字体上说,‘籀篆’同‘大篆’应属同一系统;而从书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

史书

有两说:①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汉书》卷九《元帝纪》:‘元帝多材艺,善史书。’应劭曰;‘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秦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又汉元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元郑杓《衍极》卷-《至朴篇》刘有定注:“周宣王柱下史籀为《大篆》十五篇,‘以其名显,故谓之《籀书》;以其官名,故《汉书》谓之‘史书’;以别小篆,故谓之‘大篆’。”②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清钱大昕《三史拾遗》卷二《元帝纪》:“应(劭)说非也。汉律: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见《艺文志》)。《贡禹傅》:“武帝时盗贼起郡国,择便巧史书者以为右职。俗皆曰: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酷吏传》:“严延年善史书,所欲诛杀,奏成于手中,主薄亲近史不得闻知。”盖史书者,令史所习之书,犹言隶书也。善史书者,谓能识字作隶书耳,岂皆尽通《史籀》十五篇乎?’《说文解字·叙》清·段玉裁注:‘汉人谓隶书为《史书》,‘苏林引胡公云:“汉官假佐取内郡善史书者给佐诸府也。是可以知史书之必为隶书。向来注家释史书为大篆,其缪可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