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幅作品为王羲之“丧乱三帖”中的第二帖,摹本,白麻纸。5行,36字。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耶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关于二谢 《二谢帖》起首的“二谢”,徐邦达与刘涛均认为是谢安和谢万。徐邦达说:“在王羲之的尺牍中,经常提到‘二谢’,可能是谢安、谢万兄弟,虽则当时姓谢的人还有很多,但是与王氏交往最密的,总要算到安、万两人。《右军书记》中又有‘尚书、中郎’并称的,更明显是他们二人了”(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31页)。 刘涛也指出二谢为“指陈郡谢氏兄弟,或指谢安、谢万,或指谢尚、谢奕,难以确指。就谢氏中与王羲之关系密切者,是谢安和谢万。在《王羲之传》中,均有记载。王、谢皆东晋门阀世族,亦有姻亲之好。王羲之卒后,谢安看重王献之,先后两次征引王献之为司马”(《中国书法全集》362页)。 容庚考“二谢”实指一人,“二谢姓袁,右军帖之屡言之,如《阁帖》卷六:‘得二谢书,一一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又‘二谢在此,近终日分歧,同此叹恨’是也”(《王羲之及其墨迹》载《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考识辨异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2,58页)。
文章句读 对于《二谢帖》文章句读,研究学者多有不同,例如李廷华将句读定为:“二谢面未比面,迟咏,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耶耳悉佳。前惠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李廷华著《中国书法家全集·王羲之王献之》217页)按:“耳”应为“儿”,“惠”应为“患”。徐邦达则定为:“二谢面未。比面迟咏(?)良不静。羲之女(?涂改难认)爱再拜。想邵儿悉佳。前患者差,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6月版31页)注:文中问号“?”表示不能确定字。按:“差”应为“善”。刘涛定为:“二谢面未。比面,迟咏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耶耳悉佳。前惠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中国书法全集》362页)按:“惠”应为“患”
文字摹搨 关于《二谢帖》中第七字,学者多认为是“咏”字,并认为是摹搨之误。徐邦达认为《二谢帖》“有几个字点划纠缠舛错,象‘迟’字下的‘咏’字,中间一点毫无依傍”。(《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31页)刘涛也认为《二谢帖》中“第一行‘咏’字笔画承接交待不清,第二行‘女’字有改笔”(《中国书法全集》362页)。徐邦达在所作《书画的作伪》(载《中国书画》2010年09期)一文中又说道:“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书的写法,有时会将牵丝的笔画搞错。例如唐摹王羲之《二谢帖》中的‘咏’字,《奉橘帖》(按,应为《平安帖》)中的‘余’字,等等,很容易明显看出来。” 启功认为,《二谢帖》共五行,其文断割,难以卒读。二行末署“再拜”,右有押字“珍”,表明前至少为一帖;末行为“左边剧”三字一行,因前行下空,此又不属平抬内容,当为另一帖;三四两行之中,笔迹仍有不合。”所以,《二谢帖》“为摭拾诸帖摹搨而成。”(转引自彭砺志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
用笔 《二谢帖》用笔爽利,遒劲之力尽显。风格与之相若的法帖有《频有哀祸帖》。用笔之难在于笔毫于短距离内作出复杂的铺毫、调锋、折转等书写动作。在《二谢帖》中,第一个“面”自第一笔开始就以方笔书写,之后第二笔连接着第三笔为方笔,似用篆刻中的“冲刀法”写成,劲挺峻拔。连续方笔书写,需要在发笔处,作翻切动作,左行笔后向右下再次翻切成第三个方笔。兔起鹘落,妙在干净利索。王羲之书写长线条在运动中加力,短点画则折翻丰富,因此线型外轮廓饱满遒劲,但羚羊挂角,不着痕迹。“想邰儿”三字全部以顿跳动作写就:在转折处用力压毫,得力后弹跳而行,足行趣骤,因此线条细而挺劲;“寻、左边”三字则厚重沉雄,两者造就“轻如蝉翼,厚如沉渊”之气势。杨守敬评《二谢帖》云:“《三希堂》所摹绝佳,阴阳向背,转折起止之妙,宣泄已尽。学者从此寻玩,可悟用笔之法。”陆俨少1955年跋珂罗版王羲之法书《二谢帖》、《丧乱帖》诸帖云:“览右军墨迹,其用笔转折之间益叹神奇,而石刻远矣。”《二谢帖》笔致粗细相间,“想耶(邰)儿悉佳”诸字心恬意适,游曳间驰纵无羁。 节奏 《二谢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 《二谢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其开头的“二谢面未比面”可以说是行楷笔意,用直线条比较多,字比较挺。“迟咏(诼)良不”行笔较快,开始有粗细和大小变化。而“静羲之女爱再拜”则完全是草书,并极尽夸张之能事,如“羲女爱”三字都写得很长,每一个字的长度相当于第一行“咏(诼)良不”和第三行“患者善”三个字的长度。第三“想耶(邰)儿悉佳前患善”,整行字都很细秀,行草杂揉。“所送议”点画虽然也细秀,但更为草化,更简省。“当试寻省”线条粗重,和头三个字形线强烈的对比。最后的“左边剧”用笔粗细变化更大,更丰富。“左”字的粗线抵得上其他细线条的十倍。短短35个字的一封信札就包含有七种书法语言,变化丰富,对比强烈。
释文:岁在乙未年小雪,右录王羲之《二谢帖》,深得二王书法之妙道,静心为之,听雪超尘矣。 临习 《二谢帖》文字时草时行,间而有之,体势间杂,但又和谐统一,绝无生硬造作。用笔之轻重缓疾,极富变化;而字势略方,以见骨力。临习此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笔法的丰富表现——方笔、圆笔、中锋、侧锋、直线、弧线、重按、轻提……极尽变化之能事。若仔细观察并分析其间的线条粗细对比、速度快慢对比等相对面,会发现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线条中重者如“面”而非“线”,轻者则若游丝、细线,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间有大量的方笔,写时须沉着痛快,而不可平庸死板。另一方面则是间架结构中的力度的体现,临习时,须通过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处理、疏密对比、正敧相映、前后呼应等方面的规律,进一步切入其结构原理,了解并掌握王字结体的一般处理方法。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山东临沂人,后徙居浙江会稽。字逸少,世称王右军,有“书圣”之誉。他出身仕宦名门,西晋末随父南渡,作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去职,与东土名士尽山水之游。他热衷诗歌、音乐与书法。性好鹅,曾以书作换鹅。相传有绍兴蕺山老姥持竹扇卖二十钱,羲之书其扇各五字,增值为百钱,人们竞相购买。 王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后来改变初学,博采众长,草书师张芝(约卒於192),楷书学钟繇(151-230),又遍习蔡邕(133-192)、梁鹄(活动於二世纪后半)、张昶(卒於206)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变之体,所以唐人称赞他:“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为万世宗师。 ” |
|
来自: 百了无恨 > 《现当代名家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