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刃先生谈“脉诊”(上)

 红尘难修修红尘 2016-01-10

韦刃先生谈“脉诊”

对中医来说,最具有标志意义的,莫过于脉诊;最充满神秘色彩的,也莫过于脉诊。它比拉普拉斯妖(Démon de Laplace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一种科学假设)、麦克斯韦妖(Maxwell's demon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设想的耗散结构的雏形)更令人难解。因为它不仅跟机械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这些无机世界的宇宙之谜联系在一起,而且也跟生命之谜、百病之谜联系在一起。



整体观是传统中医的核心机密,是它的魂。《内经》的针灸临床,是建立在以脉诊查“气”,用针调“气”,调气令“平”、调气令“顺”,使气液运行(《内经》称营卫运行)的整体状态稳定有序,这就是当时针灸临床随机诊疗的目的。正是这一诊调“气机”—— 针对整体状态调整的诊疗方法,将中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巅峰,造就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医的黄金时代。当时医家,论理不离阴阳、经络脏腑、营卫运行,论诊论治不离脉色、不离整体“气机”的调整。当时“上工治病”可以“十全其九”,下工治病亦可“十全其六”,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以脉为线索,对系统理论的离散过程就会看得更清楚;《灵枢》经的整体辨证,完全依靠脉诊;《伤寒论》对整体的虚实表里辨证,仍主要依靠脉诊;金元医家朱丹溪著《脉因症治》,虽已参杂病因症辨证,但仍列脉诊为首要;而明代医家秦景明撰《症因脉治》(清代秦皇士补辑),脉诊已位居次要;而陈士铎的《辨证录》,干脆认为无脉也可以辨证

传统中医流传至今的一些辨证方法都是针对人体大小局部状态的,根本不具有整体辨证的功能。至于最为中医重视的八纲辨证,因阴阳概念模糊、虚实已经局限化、系统框架有表里无上下,因而很难发挥整体辨证的功能。


脉诊——内窥病机的窗口:因为中医系统理论着眼于能量过程的随机状态,故而脉诊就成了最理想的诊查方法。

以脉诊窥察气机,还可以将辨证和诊断融为一体。


凭脉辨证论治,“效如桴鼓”、“万举万当”。我们从《灵枢》一书中的《经脉》篇、《胀论》篇及《史记》一书的《扁鹊仓公传》的临床记录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由于找到了脉诊这一正确诊断疾病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医学实践的盲目性,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脉”,这在古人手中操之娴熟的寻常物件,如今在现代人的眼中,分明已经变成了妖怪。历史竟有这么大的翻覆,这大概是黄帝、歧伯、扁鹊、仓公诸公,始所未料的吧?

传统中医是与“脉”俱兴,与“脉”俱盛,亦与“脉”俱衰的。

如今人们所崇信的是“四诊合参,不可偏废”的信条。而实际上,每诊“二两半”的这种“合参”,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内经》时代,歧伯言不离脉色,而指导针灸临床的随机治疗,却完全依靠脉诊。

仲景重脉。而与仲景同时代的医家,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更重视问诊。

金元医家汪石山,也曾提倡过“四诊合参”,其实他更重视望诊。

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医生临床,则比较重视问诊,和西医的化验单。不管是谁,也不论他将望闻问切这四诊的顺序怎么个摆法,统观中医历史,遍数历代医家,凡临床诊疗卓著功效者,实唯脉诊一诊而已。



倡言四诊合参者,常常引用《难经》第六十一难中的如下一段文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在引用这段文字时,引用者同时表达了他们鄙视脉诊的意图。其实《难经》之曰“神、圣、工、巧”,这几个字本身并无褒贬之意。对此,翻一下古书字典即可分晓。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多种,《内经》讲三诊(色、脉、尺肤诊)合参,《难经》讲四诊(望、闻、问、切)合参,事实上古今医典凡涉及到临床诊疗的,不论是《内经》还是《伤寒论》都已涉及到了五诊——四诊之外再加上“治”诊(即“针”诊、“药”诊),套用一句军事术语来说就是“火力侦察”——医学临床对任何一种疾病的诊查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

诊疗过程与疾病的演变过程一样,也是一个随内外环境改变而不断变化的随机过程。任何一次具体的诊疗过程,并不是诊断过程的结束,而是诊断过程的继续。



对整体功能状态的诊察,就笔者所知,脉诊是目前最理想,同时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人类是生活在一个信息相干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以各自相异的样式,依照辩证法的规律,相互作用并随机变化着。

脉诊是内窥人体系统一气S状态的窗口,是关于整体的“气”的诊法。在S中医随机诊疗过程中,脉诊起着由病向证,由证向治过渡的“桥”的作用,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中心。在随机治疗实践中,只要脉诊明确,疾病的本质——证,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皆可自明。在基本理论和目的明确的情况下,脉诊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唯一可以直接触及人体的无损伤诊法,并远在内经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由脉位(三部九候)及脉体(刚柔滑涩)、脉势(大小刚柔缓急)等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全息建构。随机全息脉诊,经微-宏透视,即可对宏观整体整天的“证”作出客观描述,从而将脉诊与“证”的辨证诊断直接对应起来。

全息脉诊对于宏观整体来说是一个微观全息元——左右两侧的寸关尺、浮中沉,这十八个空间区位,分别与宏观整体的左右两侧、上中下三部、表间里三层同构。脉的体象及其动量分布,可随时用医者的指尖,或用脉诊探头直接测量,然后经过基因辨识、系整综合后作出随机诊断。


韦刃先生1937年生人。早年习文, 因酷爱中医于1961年从师学医,在继承古典中医“环”理论的基础上,将其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创立了S(读振荡)中医,在当代中医业界独树一帜其独特的方法和疗效印证了S中医以人体整体序化为治疗目的理论科学性。


下一讲:脉-证耦合体系(1245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