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刃先生谈“脉诊”(下)

 红尘难修修红尘 2016-01-10

韦刃先生谈“脉诊


脉——证耦合体系(1245体系)

和脉


不盛不衰、无寒无热、刚柔并济、缓急适中、十八位均布。此与人体系统整体的稳序态(自和态)同名、同构。


病脉


一纲
一气(气液阴阳的和合之气),S的(衰、柔弱、少力)(盛、刚强、力大)为百病总纲。
四变

1、阴阳盛衰——阴阳之间无偏盛偏衰,则体无寒热;阴虚则有热象,阴盛则有寒象;阳虚则有寒象,阳盛则有热象。

2、气液虚实——气虚脉见缓而少力,实见郁急有力之象。液虚脉空、实则不空、有力,或兼见水、湿、痰、瘀象。气液的虚实,不见明显寒热。

五邪

1、 郁——气液分布不均,并有明显势差。左右不均(势差为≥3mm)为侧郁,寸尺不均(呈倍差 )为部郁,浮沉不均(呈倍差)为层郁,某一部郁(高于整统均值一倍以上)为位郁。

2、 瘀——脉沉按有阻涩之象,多见于两关,分血瘀与湿瘀:血瘀脉兼见滑利、有热象;湿瘀,脉不滑利,无热象。

3、 水——脉体稀薄,状如水流。

4、 湿——脉濡软,如水漂棉。

5、 痰——脉滑而粘滞。

以上五邪必须统以整体的虚实方能做出整体证的诊断。

以上脉-证同名、同构。随机临床-辩证-组方-施治一气呵成。


脉之位、体、势三种脉素的随机组合,才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具体的脉象。浮紧为伤寒,浮为气行于表,紧有充实之象;气行于表,为寒邪所郁,浮而不沉,故呈现表实里虚之证。“浮缓”为中风,乃营卫气弱,无力抗邪于表,而呈现的外感虚证。浮紧而兼有内热之象(脉必有紧而兼见滑数之象)者,为表热有内传阳明之势,而成寒热错杂之证。

对疾病虚实的诊断,唯脉诊最为直接,也最为准确。然需将脉诊看作是人体系统的微观全息图象,对之进行全面、系统的诊察,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整体诊断。机体一切局部器官的功能过程,都为连续状态的气液循环所推动、所决定,那“证”可以统症,并且可以超越症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谓阴阳者,一气之动静、升降、浮沉也;虚实者,一气动静升降浮沉之能力也。脉诊之法即诊“气”之法。不明“气”理,难通脉理。只要是在系统“气”理的指导下,脉诊完全可以担负起对阴阳虚实的诊断功能,从而把握百病之本。

脉诊的临床功用,主要是通过动而明显的气液循环过程,去透视隐序过程的随机状态,为以扶正为目的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根据数千年中医临床经验及现代全息理论,寸口三部九候脉诊系统,是宏观整体能量过程(气液循环)的微观全息元,二者之间具有同构和同步S的内在联系。

《内经》时代的上工歧伯言不离脉色,在随机诊疗实践中,脉诊起着由“病”向“证”,又由“证”向“治”过渡的“桥”的作用。早防、早治的临床策略,正是由此得以贯彻的。
脉诊之所以能担负以上功能,是因为抽象的医学理论向具体的临床实践过渡需要一种中介;人体局部状态的诊察向整体诊断的过渡也需要一种媒介。否则,过渡就会发生障碍。

古典中医之所以特别重视脉诊,在针疗临床的随机治疗过程中完全依据脉诊。这是因为,脉诊与客观存在的疾病本体——整体功能态——有着很好的对应性,因而在医学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通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都是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它所触及的只是疾病的现象,必须将它们纳入系统的理性框架内,即进入抽象的理性认识过程,才能上升到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初级阶段——抽象的本质认识阶段。

在经验的基础上对疾病状态所作的宏观基本因素分析,就是对疾病状态的抽象认识结果。

以脉诊为指导,应用于气功、按摩及各种物理治疗。不论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何种治疗仪器,只要与脉诊结合,就会即刻显示出奇异的临床效应。当今医学所缺少的并不是具体的治疗手段,而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一种正确的诊断方法。


S中医随机诊疗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将系统S的整体观贯穿

从理论(生理、病理)到临床(辨证、诊断和治疗)的所有方面,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医疗体系真正的总纲。

二、脉”“无症”的诊疗方法
“唯脉”就是在随机诊疗过程中,完全依靠客观全息脉诊进行辨证施治;在随机诊疗过程中,以全息脉诊为中心是S中医最主要的特征,随机即随脉,辨证即辨脉,治疗——扶正(调气、强生)即调脉。


S中医随机诊疗临床以全息脉诊为中心;因为,只有通过全息脉诊,才能直接客观的观察到人体局整、身心、内外相互作用的综合状态(即系整状态综合——系统局整内外,多维、多相态、多随机变量之非线性加和)。随机全息脉诊是观测疾病本体的全息元,也是S中医整体观的载体

被正确操作的全息脉诊技术是S中医随机临床治疗的唯一依据,将人宇、身心合一的人体,调控到稳定有序的最佳状态,这是S中医随机诊疗的唯一目



韦刃先生1937年生人。早年习文, 因酷爱中医于1961年从师学医,在继承古典中医“环”理论的基础上,将其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创立了S(读振荡)中医,在当代中医业界独树一帜其独特的方法和疗效印证了S中医以人体整体序化为治疗目的理论科学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