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一到,就要准备过年了。 过年的准备工作很多,小孩最高兴的是采购年货,有自家用的,也有作礼品的。一般的年货总不外桂圆、荔枝、核桃、枣子、雪枣、寸金糖(一种外面拌上芝麻、内有糖粉的管状糖食,约一寸长,色金黄,故名“寸金糖”,吃起来香脆甜蜜,是杭州特产)、长生果、酱鸭、咸肉、火腿、海蛰头、皮蛋、干贝、发菜、醉蟹、糟鸡、糟鸭等等。街上到处是忙碌的人们,挑的挑、提的提,将年礼送这家、那家的,礼来人往,好不热闹。 十二月廿三下午要送灶司菩萨。那时家家灶上都有一尊灶司菩萨。灶司菩萨是监视家中一切事项的菩萨,每年年底要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他负责的一家的善恶诸事,所以没有人敢得罪灶司菩萨。那天下午,先在灶司菩萨前供上几十盆菜点。还烧一顶纸花轿,送灶司菩萨上天。到除夕,再供他一次,接他回来。送灶时的供品中必有一种小的糖圆子,叫“亮眼汤圆”。大概叫灶司菩萨吃了眼睛看得清楚些,不要讲错。供完灶司菩萨以后,全家大小也都要吃几粒,以求明目。供灶的点心中还有一种什锦糖叫“灶糖”。据说灶司菩萨吃了,嘴巴就被糖封住。到了天上,玉皇大帝问他那家人家一年如何,他就只会说“灶糖、灶糖”(即”照常、照常”的谐音)了。可见中国人自古就知道怎么开后门、贿赂干部。不但对人可以这样,而且也能依法炮制用来对付菩萨! 在《清嘉录》中也有关于送灶的纪录,但在吴地是廿四日送灶。也有以糖黏牙的事,但称这种糖为“糖元宝”。还“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谢灶团’”。而且,还要请僧尼来主持送灶仪式。念经拜祭之后,要将主人姓名填上去,以便让玉皇大帝知道是哪家的灶神来汇报了。然后烧纸做的车马、轿子,再在灰烬中拣出未烧尽者,纳还灶中,谓之“接元宝”。还要把稻草切成一寸长短,和之以青豆,撒在屋顶,叫“马料豆”。撒剩的马料豆吃了据说也可明目。这些风俗已与我小时很不相同了。 年廿六半夜要请财神。整个的猪头、鸡、鸭、鱼、肉供满一桌。供到半夜,放花炮送财神。这些拜祭之事都是男人的事,女人不用参加。但是那晚合家都要吃鸡汤年糕,喝酒、吃菜,到半夜一、二点才睡。这时,离新年越来越接近了。庆祝活动越来越密,小孩也就越来越兴奋起来。 二十九日开始,要供祖宗的画像了。这些画像叫做“神像”。我们房里请的老师平时住在我家。我们招待老师住的是一个三开间的厅堂。十二月半,老师回家度年假去了,帐房先生和工人就将那个厅堂收拾一番,把神像挂起。我们家自从迁到杭州已有八代,所以祖宗神像挂起来有满满的一厅。每个像前都供香烛、食品。各房负责轮值一年。轮到我们一房时,我看见母亲把糕点、粽子、桂圆、荔枝、花生堆得高高的一盆盆,也很想试试。但我母亲总不许我动手。直到我十三、四岁时,母亲才开始让我学这些事了。后来,每年这些事都归我来做,也算是个帮手了。 到了大年夜,在供桌上放上鸡、鸭、鱼、肉、水果、糕点,然后各房男女老小都要来厅上拜祭。但拜祭时男女不见面。男的拜了两遍之后,退避到别的房间,女的才出来拜。等男的拜了三次就烧锡箔送祖。于是,吃年夜饭。 仆人们是在年廿九吃年夜饭的,吃十个菜,叫“十碗头”。吃年夜饭也叫“分岁”。主人家是在大年三十分岁的。菜点很多,我已记不起具体有什么了。只记得桌旁一个茶几上放有一个蒸笼,里面有蒸熟的、用稻草一张张隔开的春卷皮子。吃时内夹春笋、肉丝、韭芽黄。还有油炒的黄豆芽、萝卜条和雪菜,叫“如意菜”,因为黄豆芽形状像如意也。甜食则总有“藕脯”,就是用红糖、红枣、老菱肉、白果煮的甜菜。过年,藕是必吃的,因为藕中有很多孔洞,叫“路路通”,象征一年万事通顺也。年夜饭当然也有鱼,但是总是最后拿上来,不吃的,象征“年年有余”。 吃了年夜饭又要等候新年的到来,叫“守岁”。《清嘉录》曰:“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喜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风俗。杜甫有诗曰:“守岁阿戎家”;东坡也有诗曰:“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皆是也。守岁时,大人们在谈笑,小孩们可以自由玩耍,气氛特别欢乐。但是往往不到半夜,孩子却已经支撑不住而睡去了,醒来则早已换了一年,大了一岁! 有些过年的风俗习惯,现在即使在中国也已消失,不要说我已生活在南半球,不再可能会有这些庆祝活动了。现在回想这些事,都成了过眼烟云,真使人感叹万千!
《山居杂忆》杭州旧时风俗四 高诵芬作文 徐家祯整理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九日 于斯陡林红叶山庄 没有仪式感,怎能算过年? 活法儿精选最有年味儿年画系列, 手把手教你贴年画,辞旧迎新过大年。 腊月二十三供灶神 除夕福到、连年有余 初一贴春联、奉门神 大年初五迎财神 十一张精挑细选的图片和文字 纯然素雅的宣纸 返璞归真的印制 动动手指 寻回逝去的年味 待春消息 行民俗之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