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熟语典故探源(77)

 智者1111 2016-01-11

熟语典故探源(77

 

南辕北辙

 

    典出《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后期,魏王打算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但是这时的魏国国力已经衰弱,大臣季梁听说后认为魏王的计策带有很大风险,就立即去求见魏王,打算让魏王放弃这个念头。

    为了说服魏王,季梁给魏王讲了一个南辕北辙的故事。他说:“今天臣来的时候,遇见有个人要到楚国去,但他却向北面赶他的车。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非常好。’我说:‘你的马再好也没用啊,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说:‘没关系,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方向不对啊。’他又说:‘我的驾车技术好。’臣听了这个人的话,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因为这几样东西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在南而行动却向北。魏王您千万不要做出这样的事啊!”

    魏王听了这个故事,想了一想,然后就表示要重新考虑是否还要攻打赵国。

    “南辕北辙”指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也告诫人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

 

怒发冲冠

 

    典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璧玉,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惠文王对大臣蔺相如说:“如果我们给了他和氏璧,他不给城池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已经许诺了,如赵国不答应,就失礼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失礼了。权衡一下,倒不如答应他而让秦国失礼。”

    赵王采纳了蔺相如的建议,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到了秦国,蔺相如奉上璧玉,秦王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蔺相如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听了赶忙把璧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大王拿到璧后竟只顾递给姬妾们传观,根本没有要交换城池的意思,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怕击碎了玉,只得缓和下来,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回了赵国。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呕心沥血

 

    典出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小就喜欢写诗。每次他出门,都拉出小毛驴骑上去,让书童带好书囊布袋。他常常到处游览,见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题材,有了灵感便立刻动手记下来,扔在他的破锦囊里。到了晚上,李贺便取出那些诗句,铺好纸,研好墨,把白天记的诗句连缀成篇。

    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每天的创作习惯,她也知道儿子身体不好,每次都很心疼。李贺一回家,母亲就叫侍女把破锦囊拿过来,倒出李贺所记的诗句。当发现儿子书囊中存放着太多诗句纸片时,便关心地嗔怪:“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破釜沉舟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二世末期,秦将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章邯派大将王离和涉间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般。项羽听说巨鹿被围的消息后便派人率两万人马去解围,但收效甚微。项羽急于立定楚霸王的旗帜,亲自率领所有人马渡过黄河,准备与秦决战。项羽的军队过河后,“皆沉船,破釜甑”,项羽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然后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并且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以此举表示:宁战死,不败逃!

    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谁也活不成了,就都舍生忘死地作战。九次激战后,秦军全线崩溃,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破釜沉舟”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熟语典故探源(7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