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国家最高科技奖要多一份敬畏和守望!

 北极熊788 2016-01-11

1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这已经是中国连续15年对年度科技进步公开奖励了。但是在本次大会上,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却出现了空缺,这已经是继2004年之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第二次空缺。面对这样的结果,社会舆论众说纷纭,种种质疑和失望之后,还是要回到理性思考的轨道。

坦白地说,我们对每年度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非常期待的,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一个科学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所获得了重大成果,而且也表明整个国家过去一年中在科技发展方面所取得了巨大进步。当我们高喊着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走过一整年,却发现竟然无人问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我相信人们心里是充满疑惑的,这一点我们完全能够理解。毕竟每个人对科技创新都充满了期待,都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因为科技进步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只是我们的美好期待。

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令人遗憾,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未免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今天的中国更加注重实事求是,对于科技进步和科学研究更加有了一颗敬畏的心,在严格的评选标准和制度面前,我们宁愿坚持尊重科学、宁缺毋滥的态度,也不愿委曲求全、滥竽充数。回想实行国家科技奖励15年来,有25位科学奖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他们当中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有中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还有王小谟、孙家栋、吴文俊、黄坤……他们无不是穷尽毕生心血,克服重重困难,从事科学研究,最终引领科技进步的伟大科学家,他们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种为了国家科学事业孜孜不倦、奋斗终身的“科学人生”。


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严谨的事业,科技评选同样需要严格的标准和制度。有人为屠呦呦老人打抱不平,一个耗费四十多年时间潜心研究中医的科研工作者,一个发现青蒿素致力于造福世界的医学研究人员,一个可以获得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为什么却无缘中国最高科技奖的评选?是的,这就是遗憾,遗憾的是在严格的评选制度面前,她没有获得足够的推荐,但是再多的遗憾也无法磨灭她对中医学、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卓越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最高科技奖虽然空缺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科学事业停滞不前,很多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依然在无怨无悔地支撑着中国科学事业的明天。


今天的中国,经济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我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因为我们缺少支撑经济持续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我们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就是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这一差距主要就体现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上。“十三五”时期,我们提出了创新发展的理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只有培养和涌现更多的科技人才,研究和诞生更多的科技成果,才能引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更好、更快、更稳健地前进,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从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长远角度讲,我们应该对国家最高科技奖、对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多一份敬畏和守望。(全球局势战略纵横公众微信号:zhanluezonghe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