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怎能为“奴”(原创首发)

 你是不一样 2016-01-11

“奴”字本来就是用“又”(手)掳掠之“女”,“古之罪人”(《说文》)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奴有这样三个义项:1.旧社会受压迫、剥削、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等政治权利的人(跟“主”相对);2.青年女子的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3.像对待奴隶一样地(蹂躏、使用)。可见,奴隶的命运是被迫的,没有人心甘情愿为奴。

而今天,缀以“奴”字的新词语不断出现,像“房奴”“车奴”“网奴”“学奴”等。这些“奴”具有新的意义。“房奴”,是因买房负债而影响了家庭生活正常品质的人;“车奴”,是指买得起车却养得难的人;“网奴”,是指整天泡在网络世界的人。这些“奴”大多不是被人逼着成为奴隶的,而是“自觉”“自愿”地当了奴隶。或是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或是膨胀的虚荣心作祟等,就这样沦为了“奴”。

而“学奴”与之稍有不同。“学奴”既指为教育孩子疲于奔命的家长,指被家长逼着上各种补习班的孩子。“学奴”的出现让我们更感悲哀,也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教育,不应为“奴”。

家长为教育投资,本也应当。可放眼望去,不少的教育投资走了形变了味。“上好的幼儿园一年就要两万多”“上小学参加各种兴趣班花费近三万元”“初中补课费三年来近四万元”“高中参加‘艺考’花钱像流水一样”。这些已司空见惯。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给孩子的未来“买一份保单”,不惜一掷千金。“孟母三迁”留下的是一段佳话,现在买学区房流下的却是汗水和泪水。再加上,各种兴趣班及课外辅导班,不少家长沦为“学奴”。

教育投资不断加码累弯了家长“学奴”的腰,也苦了奔波于名目繁多的补习班的孩子“学奴”。去称一称孩子的书包,去测一测眼镜的度数,去看一看花季少男少女满脸的疲惫,你就会心有不忍和不满:教育,不应为“奴”。

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是大教育家,他在教学生涯中留给后世一幅经典教学场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师生其乐融融,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温度。而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夹缝中生存、挣扎的师生哪里还有这样的轻松愉悦。教育变成了冷冰冰的工业生产,学生失去了个性发展,成了做题的机器,这是极其可怕的事情

当众人追捧着“狼爸”“虎妈”,一个个立志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时,易中天教授却说“我不会教我女儿什么,她自己成长就很好嘛!”教育应像农业,孩子是一棵棵幼苗,他们需要独立成长,而不是被拔苗助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自热少不了勤奋、刻苦。在奋斗的过程中,也会有求知的满足与进步的愉悦。但切莫用黄金的笼子束缚鸟儿的翅膀,别让雄鹰失去拥抱蓝天的力量。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精神的支持,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这才是教育有效的方法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的脊梁。教育,怎能为“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