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乡人

 咖啡与烟 2016-01-11
 
瓦乡人
 
        瓦乡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沅水中上游及支流酉水境内分布的一个未识别族群(类似于穿清人、蔡家人等)。对于这个族群的民族归属问题目前还存有争论,它到底是属于汉族,还是一个有别于其它少数民族的独立民族目前没有定论。目前,这个族群中有的人被定为汉族,有的人被定了土家族,有的人被定为苗族,但在瓦乡人内部有自己的称谓。
 
        中文名:瓦乡人;
        分    布:沅陵县溆浦县;
        又    称:果熊、“仡熊”,讲瓦乡话;
        民族划分:大部份归为苗族、土家族或汉族。
        人    口:瓦乡人大约40万人。
 
        基本概况
 
        千百年来,他们在沅水中游与酉水流域广大区域内繁衍生息,由于语言和生活习俗的独特,自称“果熊”、“仡熊”,讲瓦乡话。瓦乡人被认为是“五溪蛮”的后裔,大概从楚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沅水时代的2000多年以前既已在现居地生存发展。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即是属于这个族群。瓦乡人的语言独特,虽被语言学界列为汉语方言之一(已列为汉语濒危方言),但至今仍为单列的不属于任何其他汉语方言的语言系统。就与瓦乡人核心分布区的语言比较看,瓦乡语言既不属于临近的辰叙片湘语,也不属西南官话中的沅陵官话。但很多学者以瓦乡语所保留的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元素而将其认定为古楚湘语或者是古湘语的一种。
 
        分    布
 
        杨蔚《湘西乡话语音研究》一书上所列的乡话分布区域:
 
        沅陵县:主要分布在县西南的酉溪、丑溪、舒溪、杨溪、荔溪流域,即麻溪铺镇全区大部分地区,包括麻溪铺社区居委会、龙岩头社区居委会、千丘田村、肖家坳村等村镇,筲箕湾镇大部分村镇,包括筲箕湾社区居委会、舒溪坪村、大坪头村、洞底村等村组;荔溪乡、太常乡、盘古乡、二酉苗族乡全乡;凉水井镇的部分村落;沅陵镇、深溪口乡、明溪口镇的少部分村组。
        辰溪县:主要分布在县北部与沅陵、泸溪交界的船溪乡的大部分村组,如黄泥溪村、来溪村、桐木冲村、兵马冲大队、小溪河村等,伍家湾、谭家场乡东北角与沅陵县交界的个别自然村组。
        溆浦县:主要分布在县北部与沅陵交界的让家溪乡、大渭溪乡、木溪乡等的大部分村组。
        泸溪县:主要分布在县东北部与沅陵、辰溪交界的沅水两岸的乡村:八什坪乡的梯溪口村、大村塘村、李仕坪村等;上堡乡的侯家村、红土溪村、辛女溪村、铁山河村等;白沙镇的白沙居委会、岩头河村、白沙村;李家田乡的红岩村、朱食洞村等;梁家潭乡的拖船坡村,芭蕉坪村、红岩排村等,共计24个行政村。
        古丈县:主要分布在县东部与沅陵交界的地域,有高峰乡、岩头寨、山枣乡、草潭乡全乡,高望界林场的大部分村寨,以及罗依溪镇的坳家湖。
        城步苗族自治县:主要分布在南山牧场一带,为清康熙年间从沅陵县用坪乡迁徙至此,大概人口为1500人左右。
        从这上面来看,只是代表了几个比较集中的“沅陵乡话”分布地带,尚待调查的几个县:
        1、湘西自治州的永顺县,保靖县等酉水流域,甚至调查面可以扩大到重庆市的酉阳县,秀山县;
        2、张家界市的慈利县(与沅陵交界的一些乡镇);
        3、湘西自治州吉首市与泸溪县交界的一些地方;
        4、常德市石门县据一些介绍石门方言的文章有提及亦有瓦乡话的分布。
 
        传统习俗
 
        跳香节
 
        瓦乡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跳香节,举行盛大的跳香活动。关于它的由来,沅陵县麻溪铺一带流传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东汉马援征“五溪蛮”时(约为公元41年),苗兵女首领耿氏娘娘战败,隐在一座庙里。但马援人地生疏,多次遭到伏击和火攻,几乎全军覆灭。马援无奈,只好议和,要耿氏娘娘率军去打南海(苗胞)。耿氏娘娘对朝廷的命令不能违抗,却又不忍残杀自己的同胞,于是,耿氏娘娘就派人暗地给南海同胞发出联络信号。这种信号只有自己的同胞晓得,汉人却听不懂,这就是瓦乡人的“乡话”。待耿氏娘娘带兵到达南海时,南海(苗)人早已逃走,剩下的归顺了耿氏娘娘。大军凯旋归来,正好是农历十月初一。为了庆祝胜利,瓦乡人欢乐地跳起了自己最熟悉、最欢快的舞蹈——跳香舞。从那以后,人们就定这一天为“跳香节”。另一说法是:在很久以前,瓦乡人中有一位向老官,抵御外寇有功,班师回朝,皇帝要封他做大官,给他许多金钱财宝,他一概不要,只要求皇帝给他十担小谷,准他返回家乡。向老官回家后,在满山遍野撒下小谷种子,获得了好收成。十月收割时,瓦乡人欢欢喜喜庆祝。第二年,向老官不幸被奸臣害死。瓦乡人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农历十月“跳香”来祭拜,久而久之,瓦乡人就有了十月“跳香”的风俗习惯。显然,前一说法甚早,瓦乡人的母系社会残余依稀可辨(如女头领耿氏“娘娘”,她率军抵抗外侮及保护本部族利益),而后一说法颇后,父系社会(部族头领为男性的向老官)乃至阶级社会痕迹甚为明显。上述两说均保存了“十月年”的习俗,它表明瓦乡人“跳香”(节)与楚文化有着血缘关系(本部分的“十月年”及苗寨“调年”已有阐述)。
        为了欢庆一年的丰收,感谢“天皇上帝”的恩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武水、辰水及一些小溪畔的瓦乡人的“跳香”,搞得十分热闹、红火。这一带称神殿为“太”,“跳香”多在“太”(殿)前。参加的人数常为数百人,乃至多达千余。男女均著盛装,欢聚一堂。他(她)们有的头顶天皇上帝像,有的手擎青、黄旗,徒步四五十里甚至百乡里,赶到“太”(殿)前来参加一年一度的“跳香”。
        “跳香”的仪式和程序大致是:先由一位高冠广衫、道人装束的“闹沙”(巫师)主持请神仪式。“香首”鸣金号众,率众蜂拥“太”前。八人一队,秩序井然。接着,“闹沙”吹牛角三声,跪在蒲团上,口中念诵:“日吉时良,天地开张,诸神迎进宝华仙殿……”尔后,“闹沙”再吹牛角并为前导,一童子携沙灯前行,参加跳香舞的男女(均为能歌善舞者)限随在后,在锣鼓等乐器伴奏下纷纷翩跹起舞。再后,“闹沙”狂舞一阵,再跪再拜复诵前述谣语,重请天皇上帝、五谷、龙王、收灾女神、收虫女神、骑龙、骑虎诸神,并唱 《迎神歌》称之为“娱神”(即诸神降临,与民同乐)。最后,在“太”的中央地下挖出先一年埋下的五谷(稻,苞谷,麦,粟,茶),如果颜色新鲜,即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闹沙”代表神意向众宣告。
 
        服    饰
 
        瓦乡人的服饰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
        瓦乡人服饰以挑花技艺和绣花技艺演化发展,其显著标志是头帕和围裙。
        瓦乡人的头帕风格简洁明快。一块一尺宽三尺长的白布或蓝布往头上一围就是一块头帕,但在包法和花样设计上却极有讲究。头帕一般是两头挑花并用红白相间的三角形锁边。四角为角花,靠近角花横贯头帕的为腰花。花样多以凤凰牡丹或松叶为主。腰花多以太阳花、松叶花为主。头帕包裹也很有讲究。中老年妇女一般是两头相交,两角挤进头顶,近似于帽子状;青年妇女则留出额前刘海,拉出两个带花的尖角,一上一下,花在脑后两侧,别有韵味。
        瓦乡人的手帕也是女性的重要随身饰物,一般只在外出走亲戚、赶墟场和姑娘们相亲时使用。手帕花有繁有简,色彩各异,中间多以文字图案为主,四角挑以各色花样。手帕的挑花工艺,显示了制作者的聪明贤惠和工艺技能。
        围裙是瓦乡人服饰的另一大特征。瓦乡人围裙多为满胸,一般为青色或蓝色,丝线多为白色、黑色和红色。围裙花可谓琳琅满目,各有特色。但主题都体现了瓦乡人对盘瓠辛女的追思和崇拜,对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憧憬和向往。
        瓦乡人和其他民族一样都十分注重孩子的衣着服饰。但与头帕围裙不同的是采用的都是色彩斑斓的绣花工艺。狗脑帽、相公帽、圈儿帽、绣花鞋以及名目繁多式样各异的银首饰,展示了一个瓦乡人奇妙的童话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