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62期:形意拳的“三步功夫”

 tjboyue 2016-01-11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最专业的太极微信平台


作者/许林广、张化河、毕羽平 ⊙ 编辑/张宏婉


导读许林广,1971年7月生人,习练山西车氏形意拳多年,现为中华武术五段;张化河,1963年8月生人,习练山西车氏形意拳多年,现为中华武术六段,现任哈尔滨市形意拳委员会会长;毕羽平,1956年4月生人,习练山西车氏形意拳多年,现为中华武术六段,现任哈尔滨市形意拳委员会秘书长。



月光下的凤尾竹 Pure Music - 云南情 巴乌与葫芦丝


形意拳的“三步功夫”


1980年1月,哈尔滨市著名老中医、老武术家李修政老师,在哈尔滨市武术协会、哈尔滨铁路局武术协会印发的《形意秘鉴》(内部参考)之二资料中,披露了他1931年抄自哈尔滨市形意拳老前辈杨永蔚老师(1883-1954)的笔记及自己的学习心得,其中有李修政老师对形意拳术提出了“三种练法和三步功夫及击法”的阐述,摘录原文如下:   

关于三种练法和三步功夫

明劲练法是初步功夫,“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初步功夫主要是以外形为主的练法,就是要求身法姿势的练法,凡练一式总要合乎以上说的各项要求,循序渐进,把身体各部的姿势固定下来,达到发劲自然,最后就能运用自如,不想而行,不思而动,即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至于说练精和练形是一种道理,因为精是人体骨骼肌肉的基础,这步功夫练之日久对人体首先是精足,而后即筋骨肌肉坚而且实。

  

暗劲练法二步功夫,“三练气而能壮”。练暗劲功夫是在明劲的基础上而转向以练气为主的暗劲练法,以丹田为充气之本,而后贯注全身,以意领气,内外充实,练之日久,周身气足,气足全身新陈代谢旺盛,各项功能亢进,更能促进消化和呼吸,因此精气越加充实,所以身体不但结实而且壮矣。

  

化劲练法三步功夫,“练神而能飞”。这步练法是在练精练气的基础上,转向练神的法,是以意递神,意所到之处即气到,气到即神至,练之日久,自然神气充实。神就是精神,人体精神充实,百病不生,内而促进身体百骸的功能,外而表现出精神饱满、行动轻松的姿态。运用时,意到神到,率领精气,所以形如飞状。   

关于三步功夫击法之概述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原注曰:以形击形,身倒后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生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击,形伤而扑于地也;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具体的说是:明劲阶段是外形击外形的一种方法,是用以久经锻炼有功夫的外形,就是已成完整而统一的外形,击未经锻炼的外形或者已经锻炼而未完整统一的外形,所以被击者形伤而倒于地也。以气击气是功夫已到暗劲,击时用气,被击者内脏被击震动,因而立即产生一种内脏如同过电样的难受感觉,所以说气受伤而生畏也。以神击神是说已到化劲功夫,因为用神,所以出入神速,快如疾风,形如闪电,被击者身未动而神受伤,精神受伤故怯于胆也。   


李修政老师关于“三步功夫”的阐述,概括了形意拳习练者成长和渐进的过程,深化了老“拳谱”,但对于一般习练者而言,文字讲解仍显过于简练和抽象,如“以丹田为充气之本”、“练神而能飞”等叙述,读来仍感到有些困惑。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研读,并结合多年练习形意拳的切身体会,旨在通过此文,对李老师的文章做一解读,以飨读者。   

(一)初步功夫   

此阶段是明劲练法,要求以外形为主,重点是外三合,主要包括拳间架式,以及手法、脚法、步法、身法等与外在形象相关的动作行为要领。目的是走明、走合、走熟。如在五行拳练习、十二形拳练习、对打练习中通过步法、步幅、转身及行走练习,展转腾挪、空中换式、起落钻翻练习以及蛇之折、虎之扑、龙之腾、马之踏、鹰之抓等十二种动物的行之功练习,将形意拳术中的拳架方面要求贯注于身体各部位,并使之固化。按身体从上至下的顺序,达到拳谱中对此方面的相关要求: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含而闭、背平而正,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固胯、提胸以下腰等。通过初步功夫的上身,提高身体的敏捷性、抗打击性、击打能力等。   

(二)二步功夫

  

此阶段是暗劲练法。是由初步向更深层次功夫迈进阶段。此阶段的步入体现了也是内家拳与外家拳本质上追求的不同要求。常言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二步功夫就是着重练“一口气”的功夫。属尾闾、脊柱、丹田“三位一体”配合动作培养。要求多于以内带外、内动外随,讲究发动尾闾“转斗”之功能,在外三合的基础上追求内三合,目的是打出一个整劲来。形意拳术的“真刚”和“真疾”来自于“真柔”。要坚持“万项以柔为先”的原则,有意识让各个关节灵活无滞,相约肌肉放松,启动身体某一特定部位的运动,如胯、肩、骶关节等,从而寻找并体会在意念的指导下,身体局部运动和涌动力传导过程的感觉,即所谓的“以意领气”。人体周身神经无处不在,练习就是要强化体感的神经传递,建立周身动能调动的反应机制。方法是通过动桩的练习,形成不动则罢,一动则内先动,内动驱外动的整体之动。要试图建立和培养与不同打击方式相对应的内动启动方式,使发力向“浑身无处不拳”的方向努力。古拳谱中,对此方面有相关要求(虽然抽象一些),如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曲如伏虎、升比腾龙,提肛、逼肾、尾闾上翻等等。   

可以采取排除法,单独进行相关部位运动的练习来逐步体会和掌握内动驱外动过程。单独运动练习的重点是人体的脊动方式,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能体验到的,必须进行专门的训练。目的是把人体脊柱的摆荡力调动出来并作用于上肢发力。在五行拳、十二形拳及器械练习中要找出各个技法的发力点,寻找相应的脊动方式,实现脊发力涌驱全身而动。如同五行拳相对应的有五行动桩练习,不同的动桩练习又有不同的脊发力方式。在脊发力的练习中,又分为骶椎发力、腰椎发力、颈椎发力等内容。内动驱外动的要求是通过尾闾动来改变脊柱及丹田状态,在足、膝、胯、肩、肘、腕等诸关节及相对应肌肉群的配合下,将腿蓄力、脊摆力、胯坐力、重心动力、颈椎曲张力等汇合于上肢。以劈拳动桩练习为例,首先是通过尾闾上翻使脊柱呈向后弯曲,同时曲膝沉胯,双肘手上钻,颈椎放松略向前弯曲;然后尾闾从前下向后下沉张,使脊柱从下至上直到颈椎处节节松开再闭合(俗称24椎节节贯通),持重脚蹬地,全身上拔,双肘手向下拧翻,颈椎向后曲弯使项竖立,所有部位运动能量自脚上传并汇集一处于手放出。在此过程中一股由力传递而产生的暖流从涌泉发出,途经脊椎而强化,传至上肢最后达手指间,手上有了气贯刚挺之感。在五行动桩练习熟练自如的基础上,再将以内带外动的方法,扩展到行走练习上,实现任意状态下尾闾启动全身劲力的练习,实现体内的动感暖流依需而动,这可能就是李修政老师所说的“以丹田为充气之本,而后贯注全身”之意吧。

在练习中一旦摸索到汇力过程顺畅无滞无阻方式,要进行强化、固化,并适时尝试“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的练习,掌握发力的速度和强度的控制使周身之力瞬间得以进发,此时则能体会到: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沉潜于丹田,随势左右开合、上下鼓荡,用时贯通于体梢之妙。待二步功夫上身就具备了“透人”的能力,与人交手发力则是“整力”,如果放一个抖绝劲力就可以使对手内脏造成“振裂伤”,因此一定要慎行。经过此阶段的内动锻炼会使人体关节灵活、周身力感敏捷,肌肉集约度提高,内脏隔腱韧性增强,精力充沛,性格开朗,思想境界和自信心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三)三步功夫   

此阶段是化劲练法。是内家拳功夫的最高境界。化劲是贴身技、对抗技、实战技。化劲的练习的前提是双方肢体的接触,目的是解决如何在顾中打的问题。化劲追求外界的客观反映与自身状态的充分和谐,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谓的“天地合一”,是人体动能调动最大化及释力方式最佳化的实际应用阶段。就某一个人讲,化劲应是功力运用达到顶峰之极,是人体已建立了对方来力,周身均能有效对应,本能反应范畴扩大;是人体对运动方式及环境高度适应,表现为头脑清晰、反应迅速,控制能力极强。   

增功方法主要是通过武友间的推手、喂劲及动桩的深化练习等。在对练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尝试把肘尖“挂”在肋下,黏住对方。要克服心理障碍,敢于近身,发挥内家拳的贴衣打人之威力。尝试推手向推肘、推肩的转变,甚至让对方着力到胸、腹等,再进行以受力点局部变位化力。达到不拒拳、不拒力、贴近了化和打。二是步伐有“点”,劲力不空不乱。所谓的“点”,是指不论在蓄力和发力过程中对于持重脚而言都有一个最佳的落点。如果脚没有落在最佳的点上,蓄力过程可能重心不稳,发力过程可能会脚力上传不顺,功力自然不能充分实现。推手时,双方接触点的力感无,或出现相互的分离,也称为断手,听力则失去立足之本。在顾过程中如发生断手,可能遭对方直拳重击;在发力过程中如发生对方的断手可直奔打点而去。前辈常讲“推手黏住不断手,分筋错骨在里头”就是强调的是推手中的劲力粘黏之意。三是将上肢受力向腰胯引导,通过尾闾的状态调整蓄发力。对方施力从我上肢传到腰椎,通过旋沉胯使来力作偏,从而完成化力过程;调整尾闾的上翻和下送,使尾闾启动脊柱和丹田,实现身体在一个旋圆运动的轨迹中,有一个半圆是在“吃住”对方化力的同时在蓄力,另一个半圆则是发力。四是追求大动变小动,有形变无形。为减少体耗和防止露形,在对练中要注意追求化力旋圆渐小、动作幅度渐小,促使蓄发力无隙,随时可以启动,最终达到尾闾旋动幅度小和方向感逐步渐小而趋于消失为更好五是呼吸顺、细、均而不促,发力刚、透、绝而神秘未测。呼吸是人的体征反应,是人体必要的新陈代谢过程。要确保练功属有氧运动,在选择空气流通、空气质量良好环境的同时,还要注意运动方式与呼吸的相匹配。实践证明,人体吸氧容量同运动方式相关,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都属有氧运动。高强度、大运动量、短时间的运动,一般都是缺氧运动。有氧运动消耗的是人体多余的脂肪、不易疲劳。缺氧运动会使肌肉向血液释放肌苷、次黄嘌呤等不利健康的物质。要注意不要体耗过量,造成身体的“透支”,而影响健康。   

形意功力主要在初步、二步功夫阶段中获得,练三步功夫时,主要是在保持原有功力的同时,进行松紧变换对练,实现功力快速反应,也符合前辈常说的“顾打就一下”、“后发先至”等含义,用最小动幅、最快捷的方式解决了胜算问题。尝试全身从柔到刚、从柔到强、从缓到快的转换,使全身各个能发力的部位均为发力做贡献。要进行“打近放远”即“透”的意念之培养。受力落点设想深远,自我意念有一个距离飞越,受力者飞跌现象立刻在脑中浮现;全身松活,步履轻盈,钻进去展得开,形如飞状;动感暖流在体内任意飞腾,无间无断,循环往复,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练神而能飞”之意吧。   

单练可通过任意盘根动桩练法,进行功夫的强化和深入。在对练中体会“缓动似如蟒蛇曲行,飘逸似随风杨絮,抖绝似手雷引爆,坚挺似钢叉戳鱼”之含义。具体要求,双方以形意盘根步为步基,以五行、十二形、剑、刀、棍等技法为形基,以尾闾为原动基,以场地、环境、时间等为限定,遵循阴阳平衡之道,进行任意行走推手对练,无前无后,无左无右,可高可低,可快可慢,可长可短,顺势而为;缓畅进行,坚持有氧运动,适时恰当进行试力,增功健身两相宜,自娱自乐,共享武术运动之快乐。   

特别提醒,随着三步功夫的增长,出手易伤人,为不伤武友间的和气,不形成孤家寡人,对练要“点”到此为止,以撼动对方、掌控对方为目的,一旦发力要使用“持”力,不要使用“透”力和“绝”力,要“发人”,而不是“透人”,并做好后果预测与防护。   

经过此阶段练习,人体运动素质提高,交手时耐力、功力明显增强,身体更加灵活,掌控对方能力提升,运动效率、变势能力大长,使对方发力无着点、化力无根基,无所适从,自然是心惊肉跳,怯于胆也。   

有了三步功夫的上身,人会变得精神饱满,自信心增强,心态平和乐观,不急不躁,轻盈和沉稳兼备。   

(四)功夫层次的相互关联   

形意功夫层次的划分,是前辈对习武经验的总结。从初步功夫至三步功夫是每个武术爱好者从入门到成长的必由之路。   

初步功夫规范人的“外形”,只有“外形”标准,才能谈到二步功夫的“气路劲节”之运用,即所谓“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劲不畅”。   

初步功夫练的是明劲,二步功夫练的是暗劲,三步功夫练的是明暗劲之应用。   

初步功夫有形有样,看着好看;二步功夫无形无样,内动找畅;三步功夫则是有形似无形,无形似有形。   

初步功夫是人体运动本能中的打击能力的强化,二步功夫是人体内动与外动配合能力的寻觅和再造,三步功夫是人体本能和再造能力的寻机适时地应用。   

初步功夫练的是明打明防;二步功夫练的是在明打明防的基础上,使明劲附着暗劲走,明暗劲合一,从而加大了打击力度;三步功夫练的是对抗技术,明暗劲合一释放,防和打的一体化。   

初步功夫、二步功夫可以通过单练获得,但也可以通过对练促进增功;三步功夫则必须通过对练才能获得。   

功夫层次的划分是老前辈对功夫不同长进阶段的认识,目的便于认知和学习,在形意拳日常的练习中有些内容是相互交叉和相容,有时很难分出层次来,只是掌握的水平和环境不同罢了。如在单练中使用振脚、抖绝、拧裹钻翻、尾闾动之技则属初步和二步功夫范畴,如在对练或搏击中使用则属三步功夫范畴,发人之技则应属三步功夫范畴。   

顾和打的时机把握必须在对练中培养,才能形成由“有意”向“无意”的转变。但顾和打的最佳方式,需要在单练中强化和固化,方能在用时出手便是也。   

功夫层次关系是初步功夫为二步功夫的基础,二步功夫又是三步功夫的基础。没有初步功夫、二步功夫基础,是无法达到三步功夫的。从体能消耗分析,初步功夫适合青少年,二、三步功夫适合中老年。特别是三步功夫练习,具有增功养生之作用,通过武友间的推手练习,在良好的习武氛围中,随着年龄增长而功夫不降反升,这也是内家拳功夫大师大气晚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来自《搏击》2013年9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