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疗基本原则

 常青樹 2016-01-11
化疗的动力学 耐药 目前使用药物的分类 药物毒性 新药的评估 化学敏感性检测 支持治疗 生长因子 降低常见的副反应 剂量的计算 抗肿瘤药物的致癌性

所有的生物均有潜在的增殖能力,由于不同的原因他们将停止增殖,看来是受到了未知的反馈机制的调节控制了其增殖,可能是由于细胞聚集后的接触现象所导致的。在恶性增殖时,细胞到达一个临界体积后不停止增殖,这种不能控制的增殖将导致宿主的死亡。在增殖的早期,肿瘤细胞是呈指数级增长的,但是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肿瘤体积倍增所需要的时间也延长。对此倍增时间的延长有三种解释:(1)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分裂为另一个细胞的时间)的延长;(2)生长分数(肿瘤中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的减少;(3)由于营养成分和血供的不足,肿瘤内细胞损耗增加。 无法精确地预测肿瘤化疗的结果,但是若是能够正确地选择病人,细致地评价肿瘤的生长类型,使用最为有效的药物治疗肿瘤,获得缓解的几率将会增加。化疗临床疗效的评估是有标准可采用的(表18-1)。 并非所有的肿瘤患者均可采用药物治疗。患者是否可采用化疗至少需要以下三条标准:(1)肿瘤的性质;(2)肿瘤的范围或分期;(3)患者的临床条件。并非所有的肿瘤对药物都同样敏感。决定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的因素包括药物在肿瘤内分布并被转运入细胞内的方式、肿瘤细胞内是否存在有一药物敏感的生化途径以及细胞内药物激活或失活的相对比例。在许多情况下,对于药物和肿瘤类型来说,其中的一些因素是未知的,进行一些多种药物的观察试验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参数。 目前,仅对扩散的肿瘤进行常规的化疗;手术和/或放疗是目前治疗局部肿瘤的方法。但是,这些观念很快就发生了改变,在根治性手术后马上进行辅助化疗的比例在增加,尤其对于卵巢和子宫的肿瘤。转移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不应该等到患者出现了恶病质或垂死状态时才进行。一旦患者出现了肿瘤所导致的症状,就马上开始治疗,不仅是在出现了由于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疼痛或淋巴管肺转移导致呼吸困难这些明显的症状需要治疗,在出现厌食或体虚时也要治疗。即使对于可获得长期缓解或治愈的无症状患者(譬如绒癌或儿童急性白血病)也应该尽早开始治疗。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化疗只是缓解性的,而非治愈性的,因此化疗的副反应可以被化疗后所获得的肿瘤症状的持续缓解或预期改善即便是没有症状情况下的生活状况所弥补。而患者情况极衰弱的情况下,化疗通常是无用的,也是危险的,应当避免。 使用药物治疗肿瘤的原理是为了能够有选择地杀灭肿瘤细胞,这一原理基于由Skipper等提出的“细胞杀灭”假说。下列的原理由L1210白血病模型得出的: 1. 患肿瘤动物的生存率与肿瘤细胞的数量呈负相关。 2. 单个细胞具有增殖的能力,最终也能杀灭宿主。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剂量和杀灭肿瘤的能力存在明显的关系。 3. 药物剂量一定的情况下,不管存在多少数量的细胞,杀灭的细胞的比例是恒定的,而数量不是恒定的。 此第四条(译者注:可能原文有误,应该为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说明药物的细胞杀灭效应是符合一级动力学。譬如,能够将106个细胞杀灭到103个细胞的剂量,也能将1000个细胞杀灭到1个细胞。这个一级动力学的细胞杀灭效应给临床医师的提示是:有必要增加药物的总量,或是达到宿主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或是在细胞数量尚不多时开始使用尚能合理耐受的总剂量来杀灭肿瘤细胞。从这一假设所得出的合理的结论是:治愈肿瘤最佳的机会是在疾病的早期。治疗扩散的肿瘤较局限的肿瘤更为困难,控制小肿瘤较大肿瘤要更为容易。

冈珀茨氏生长曲线

动物实验模型(图18-1)显示肿瘤的生长曲线是符合冈珀茨(gompertzian)过程的,即随着肿瘤的增大,其倍增时间逐渐延长。肿瘤生长的冈珀茨特点只有在肿瘤生长达到一个临床可触及的程度时方可显示出来。在亚临床阶段,肿瘤的生长是呈指数级的。尽管在啮齿类动物上证实了其正确性,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它适合于人类。冈珀茨模型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在过去的20年内指导了大量的临床化疗研究。随着肿瘤出现治疗的反应(即包块变小),推测其倍增时间应减少,这是因为会有更多的细胞进入了增殖周期。因此大量的代谢活跃的细胞会提高肿瘤细胞对周期特异性药物的敏感性,由此药物使用先是采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譬如,环磷酰胺)减少肿瘤的体积,接着使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譬如氨甲蝶呤)。尽管这些序贯、联合的方法在理论上颇具吸引力,但是在临床试验中并没有发现有明确的优越性。冈珀茨生长曲线的另一个应用是预计转移的肿瘤较原发灶的肿瘤一般来说会更敏感,尤其是对周期特异性药物。转移灶越小,差分敏感度越大。因此,原发肿瘤对某一化疗方案不敏感并不一定说明转移灶对此方案也不敏感。这一理论使得辅助化疗显得有价值。 细胞杀灭假说和冈珀茨生长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化疗敏感性和肿瘤负荷呈负相关。这是根据理论上的动力学结构以及生化抗性所得到的。这就意味着肿瘤的总体积越大,对某一药物或方案发生永久性耐药的比例也就越大。除了动力学和耐药性以外,另一个可以解释为什么临床结果与动物模型不符合的因素是药理学。细胞的数量越大,逃避被杀灭的部位就越多,包括肿瘤的内部和某个特定的器官,肿瘤细胞在其中避免了与毒性药物的有效接触。

倍增时间

人类肿瘤的倍增时间是指肿瘤包块体积增大一倍所需要的时间,差别相当大,譬如胚胎肿瘤和一些淋巴瘤的倍增时间较短(20~40天),而腺癌和鳞癌的较长(50~150天)。转移性的肿瘤的倍增时间较原发灶的为短。推测认为,肿瘤在早期是呈指数级增长的,恶性肿瘤细胞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生长的,一个1mm的肿瘤通常是经过了大约20次的倍增,一个5mm的肿瘤(可被X线检查出)经过了27次的倍增,1个1cm的肿瘤可能是经过了30次的倍增,临床医生若是能够发现如此“早期”的病灶会十分欣慰。但是,不幸的是这一“早期”的病灶已经是经过了30次倍增的病灶,DNA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根据这一原理,目前的临床技术只能在恶性细胞生长的晚期才可发现肿瘤,转移性的肿瘤在原发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前可能就已经发生。这一动力学原理的另一应用是在肿瘤生长晚期,肿瘤倍增数次就可对肿瘤的体积及患者是状态产生显著的影响。当肿瘤可触及时(直径在1cm),仅仅需要3次倍增,就可使得肿瘤变成为一个大包块(直径8cm)。很明显,治疗的方式譬如化疗、激素及X线治疗均可改变肿瘤的生长,但是肿瘤生长也可改变宿主的防御机制、氧张力和血供。肿瘤生长的速度受生长分数和细胞死亡这两个因素的调节。生长分数是指肿瘤中活跃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数量。肿瘤生长分数差别较大,从25%到95%不等。过去认为人肿瘤细胞中包含有数十亿生长缓慢的细胞,但是实际上,在肿瘤内部,仅有少部分的细胞是处于活跃增殖的状态,大多数细胞通常是不处于细胞分裂周期中,呈休眠状态。

细胞动力学

Skipper等认为对于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大剂量、间断用药实际上要较小剂量每日用药要更为有效,因此在美国大多数细胞毒性药物均采用的是大剂量间断用药的方案。但是,同时需要注意到:从目前的临床资料上看,大剂量间断的方案的优点并不突出。化疗药物看来是符合一级药代动力学的,也就是说它们杀灭的是一定比例的细胞,而非是一个恒定数量的细胞。这一特点在肿瘤化疗中有重要的应用。肿瘤细胞接触一次抗肿瘤药物可能会造成2~4个对数级细胞的被杀灭,在肿瘤有1012个细胞(1kg)时,单次的化疗可杀灭大量的细胞,但是非治愈性的。因此为了杀灭肿瘤,需要间断进行化疗。这一“对数杀灭假说”的概念同时也为多药或联合化疗以及辅助化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辅助化疗是假设在行首次的手术后,肿瘤细胞的数量下降到了101~104个细胞的亚临床水平,它是致命性的,但是却又无法被检测出来。这一小的肿瘤细胞负荷对于有效的化疗尤为敏感。 在抗肿瘤的治疗中,化疗药是医生手中一个重要的武器。使用这些药物,医生可以缓解或是治愈过去被认为是致命性的疾病。一直到最近,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化疗药主要还是用于晚期疾病中,但是随着成功率的提高,尤其是恶性血液病治疗的成功,说明应该更早地进行化疗。所有的内外科医生均应理解肿瘤化疗的特点及其使用,以便必要时作出合理的决定。 目前的治疗方案具有半科学的基本原理。但是不幸的是,根据实体肿瘤反应所得到的数据仅仅是根据经验性的观察。为了能够了解目前有关细胞动力学的文献,有必要看一下细胞周期。所有分裂的细胞均符合一种称之为“传代时间”的复制类型。有五个基本的时期(图18-2)。G1期(G代表gap,方向不定)持续的时间不定,通常在4~24小时之间。如果此期延长,通常认为细胞是处于G0期,或是休眠期。S期是DNA的合成阶段,通常可持续10~20小时之间。G2期是有丝分裂前期,维持2~10小时。M期是有丝分裂发生的时期,维持0.5~1小时。肿瘤与正常细胞相比较,其传代时间并不快,但是有更多的细胞处于活跃增殖阶段。正常组织中有很大量的细胞处于G0期,此时细胞并非准备分裂,或是在“周期之外”。 有些化疗药物作用于细胞周期的某些时相(图18-3),烷化剂看来是作用于从G0到有丝分裂的所有期别,它们被称之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羟基脲、阿霉素以及氨甲蝶磷主要作用于S期,博莱霉素作用于G2期,长春新碱作用于M期,这些药物因为只能作用于细胞倍增周期中某一特定的时相,因此被称之为为周期特异性药物(表18-2)。激素、5-氟脲嘧啶及顺铂对细胞倍增各期有比较一致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某一化疗药物只针对分裂的细胞起作用,而且肿瘤较正常组织分裂更多时,那么如果化疗药物适当地分开使用,并联合使用作用于不同细胞周期的药物,就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杀灭肿瘤细胞。人和动物上的动力学研究表明能被化疗所治愈的肿瘤是那些增殖期细胞占大部分的肿瘤(譬如滋养细胞肿瘤和Burkitt淋巴瘤)。在考虑使用放疗或手术治疗时,疾病的扩散程度要较肿瘤的总体大小重要,但是在使用化疗时,最重要的因素是总体积。一旦肿瘤体积减少以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就开始活跃分裂(它们从G0期进入了更易损伤的细胞增殖周期),因此使得化疗的敏感性增加。这些化疗药物和放疗一样,以一级动力学的方式杀灭肿瘤细胞,也就是说,不管开始时细胞数目是多少,它们均以一定的百分比减少(图18-4)。如果肿瘤负荷较小,所需要的化疗周期也就较少。1mg的肿瘤通常含有106个细胞,1立方厘米的肿瘤通常含有109个细胞,通常如果达到1012个细胞,患者就可能死亡。 化疗的动力学

细胞完成其生长和分裂的时间为传代时间,但是肿瘤体积倍增所需要的时间(即倍增时间)取决于传代时间和细胞的死亡率(图18-5)。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肿瘤增大较为缓慢就简单地认为其传代时间较长,肿瘤生长缓慢可能是传代较快而死亡率较高的一个综合后果。同样,若是通过放射线照相或体检发现一个较小的肿瘤,它未必就是一个早期的肿瘤,只有通过连续的研究判断其生长速度方可了解其期别。较大的肿瘤(直径>2~3cm)与小肿瘤比较起来,其传代时间较长,尤其是那些位于肿瘤中心位置的肿瘤细胞(离血供最远)。对营养成分和其它一些未定因子的竞争使得整个肿块的活力下降。 肿瘤化疗需要采用一种尽可能杀灭肿瘤细胞而同时保存正常细胞的生理机制。肿瘤组织较正常的组织生长速度要快,利用这一点可以治疗肿瘤。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比较,更具有同步生长的特点。因此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有相当多的肿瘤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的DNA合成期(S期),此时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能抑制DNA合成)起作用的时期。因此短期内使用大剂量干扰DNA合成的化疗药物,譬如氨甲蝶呤,就能最大程度地杀灭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而对骨髓细胞影响较小。但是不幸的是,骨髓细胞、胃肠道上皮细胞以及毛囊均有与肿瘤细胞相当的传代时间,因此抑制DNA合成的药物容易对其造成损害(表18-3)。但是与较为同步生长的肿瘤细胞群体相比较,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骨髓中只有一小部分的细胞处于S期,这就是周期特异性药物的选择性毒性的原因。对于缓慢生长的肿瘤,可能需要一个长达数天,甚至是数周的化疗,因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只有少数的细胞处于DNA的合成期。不作用于DNA合成的药物(即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譬如烷化剂,对于体积较大、生长缓慢的肿瘤较为有效。治疗后残留的肿瘤细胞通常分裂会较快,更容易受到周期特异性药物的杀灭。因此在化疗药物的相互作用中有些弹性。 肿瘤细胞接受烷化剂治疗后恢复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性增加的现象是许多新的化疗方案序贯使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基本原理。此外,若是联合使用具有不同毒性机制的药物,每一种药物在单独给药时应当是安全的。联合化疗中的每一种药物单独使用时需具有抗肿瘤活性。 一旦有可能,就需要有一个化疗的间歇以使得在治疗过程中受到损害的正常细胞有一个恢复的过程。如果化疗药物有拮抗剂,譬如氨甲蝶呤的拮抗剂甲酰四氢叶酸可促进正常细胞的恢复。当然,尚未被杀灭的肿瘤细胞也存在着恢复的可能性,必须要对新的化疗方案作新的评估。尽管使用每一个新的联合化疗方案需要和单药使用作仔细的研究,但是联合化疗中同时用药和序贯用药无疑是发展的趋势。

耐药

任何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均会因出现了获得性耐药而下降。对一种药物的耐药通常伴随着是对结构迥异的药物的广谱交叉耐药现象。这或许可以解释在不少疾病中补救治疗只能获得6~10%的缓解率。导致耐药及紧随其后所发生的多药耐药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表18-4)。从鼠肿瘤所获得的一些实验资料表明:多药耐药的其中一种形式是与耐药肿瘤细胞限制了不同结构药物的积累有关。这种交叉耐药通常在自然药物中比较常见(譬如阿糖孢苷、VP16和长春花碱),另一种多药耐药的机制见于烷化剂、顺铂和放疗中,原发耐药和这一组药物中的交叉耐药与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提高有关,而与药物累积效应的降低无关。这两种独立的机制在卵巢癌中的相对重要性仍不详,但是两种耐药机制均有临床上的相关性,因为可以通过增加谷胱甘肽的浓度或减少药物的累积的药物学途径可使得多药耐药得以逆转。耐药的肿瘤细胞可表现为失活作用增加或药物激活作用的降低。其它导致耐药肿瘤细胞的出现的因素包括抑制酶的特异性发生改变或能为细胞提供化疗药物免疫的靶酶的生成增加。 目前认为自发突变是发生耐药的基础。在恶性肿瘤中这种自发突变发生非常迅速。这一“Goldie-Coldman”假说适用于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一理论认为:大多数恶性细胞在开始时都具有对化疗药物内在的敏感性,但是会以不同的几率出现自发的耐药。Goldie和Coldman提出了一个根据单重或双重耐药细胞的复发时间计算治愈可能性一个数学模型。假设有一个自然的突变率,模型能根据突变率和突变的起点预测出同等大小和相同类型的肿瘤的耐药比率大小上会有些差异。因此,未治疗的肿瘤耐药细胞的比例是很小的,开始对治疗的反应不会受到耐药细胞的数量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这就意味着即便有耐药的细胞株存在,仍可获得完全缓解。但是这样的病人若是不能治愈,也直接与这些耐药细胞的存在有关。这一自发耐药的模型意味着为了减少耐药细胞株的出现,需要给予多种有效的化疗药物或治疗方法,在患者疾病过程的早期尽早地进行治疗。 这一模型描述了耐药机制的早期应注意的重点。然而,如果药物治疗的失败是由于耐药细胞的自发表现,那么理解耐药是大多数化疗方案成功的关键。已经提出耐药有很多种机制,但是这些机制通常只是某一种药物或药物家族耐药的原因。当某些药物的耐药机制以不同的作用类型将交叉耐药传递给结构迥异的药物时,就出现了多药耐药的现象。在多药耐药的细胞中,Ling的同事发现在细胞膜上存在着一个分子量为170kD的P糖蛋白。多药耐药是与细胞改变了积累和保留药物的通透性有关,研究显示P糖蛋白直接与耐药的表达相关,当细胞恢复了药物敏感状态后,这一糖蛋白就消失了。DNA可以从耐药的细胞传递到敏感的细胞,将多药耐药传递给了未暴露的细胞。已经从一些细胞群中分离了这一表达多药耐药的基因。 耐药基因可以是点突变或是基因扩增后产生的。基因点突变所产生的基因改变是由一个细胞在一个步骤中发生的。耐药细胞的频率与用于选择的药物浓度无关,一旦被选择,突变将会是稳定的。尽管这一种机制在组织培养细胞中是常见的,但是人类肿瘤对于治疗的反应的意义不清楚。与点突变不同,基因的扩增是以渐增的方式出现的,会受到选择药物浓度的影响。证据表明基因扩增可能在临床耐药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普遍认为,化疗可能会通过突变效应或延缓细胞周期来促进基因的扩增。

目前使用的药物的分类

(表18-5)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烷化剂 烷化剂主要通过与DNA链的交叉链接来防止细胞的分裂。由于其它细胞成分譬如RNA和蛋白的持续合成,生长无法平衡,细胞最终死亡。烷化剂的活性并非取决于靶细胞的DNA合成。但是环磷酰胺同时也能抑制DNA的合成,使得它成为烷化剂中作用方式和活性类型独特的一种药物。目前在妇科肿瘤中使用的烷化剂包括: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商品名:cytoxan) 苯丁酸氮芥(chlorammbucil,商品名:Leukeran) 马法兰(Melphalan,商品名:Alkeran) 三亚乙基硫代磷酸胺(Triethylenethiophosphoramide, 商品名:Thiotepa)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商品名:Ifex)

周期特异性药物

抗代谢药物 抗代谢药物是通过抑制需要DNA或RNA合成的基本代谢过程起作用的。目前使用的此类药物包括: 5氟脲嘧啶(5-Fluorouraicl, 5-Fu) 氨甲喋呤(Methotrexate, MTX,商品名:Amethopterin) 阿糖孢苷(Cytarabine, Cytosar-U) 抗生素类 已有数种抗癌抗生素应用于某些肿瘤的化疗中,这些药物包括: 放线菌素(Dactinomycin,actinomycin D) 博莱霉素(Bleomycin, 商品名:Blenoxane) 阿霉素(Doxorubicin,商品名:Adriamycin) 植物碱类 有两种主要的长春花碱类药物在结构上、作用方式和代谢上(主要在肝脏)相类似,但是在剂量、毒性及抗肿瘤谱上不同。在纺锤丝形成的过程中通过与微管蛋白的结合阻止细胞于细胞中期。这些药物包括: 长春花碱(vinblastine,商品名:Velban) 长春新碱(vincristine,商品名:Oncovin) 依托泊苷(etoposide,商品名:VP-16) 泰素(Taxol) 酒石酸长春瑞宾(Navelbine) 其它药物 也有其它几种抗肿瘤药物,不能归类到此前的数种类别中。这些药物包括: 达卡巴嗪(Dacarbazine,DTIC) Nitrosoureas(卡氮芥,罗氮芥) 顺-二氯.二氨合铂(顺铂或Platinol) 卡铂(Paraplatin) 已甲基三聚氰胺(Hexalen)

药物毒性

化疗药物曾经被称之为“毒药”。作者认为这一说法是非常正确的。希望这些药物对恶性肿瘤的毒性要大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但是不少副作用,尤其对快速增殖的组织器官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通常,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与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类似。即便是那些细胞增殖较慢的器官也可被化疗药损伤,尤其是在大剂量使用时。为了达到疗效,化疗药必须用到能够产生一些程度副作用的剂量。化疗药重度副反应的发生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譬如重度残疾、高龄、营养状态差或原发或转移病灶累及到其他脏器。医师对于这些患者必需要密切注意,必须要调整药物的剂量(表18-6)。 血液系统毒性 血液系统的毒性是最为常见的副作用。大多数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药物在给药后6~12天出现急性的粒细胞减少症,在10~14天恢复。巨核细胞系较晚受影响,因此血小板的减少通常发生在粒细胞减少后4或5天,在白细胞计数恢复后数天恢复到正常。丝裂霉素C和亚硝基脲产生骨髓抑制较为特别,这两种药物的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28~42天,在40~60天恢复。

大多数医生认为在粒细胞绝对数小于500/mm3持续时间超过5天者,发生败血症的危险增加。在发热的粒细胞减少的肿瘤患者上预防性使用广谱的抗生素可明显地降低该组患者发生致命性感染的可能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应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经常检查有无感染发生的征象。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如血小板计数小于20000/mm3发生自发性出血的几率增加,尤其是胃肠道的出血。某些医生在血小板计数低于20000/mm3时常规给予血小板,通常情况下给予这些患者6~10U随机采集的血小板。也有其他一些医生会观察直到患者出现有出血的表现后再治疗。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每2~3天重复一次输入血小板是必要的。患者若是有活动性胃溃疡或需要手术治疗,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000/mm3时考虑使用血小板。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毒性是化疗药物另一种常见的副反应。粘膜炎是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那些快速分裂的上皮粘膜后产生的,同时存在的粒细胞减少症使得损伤的粘膜容易发生感染,成为细菌和真菌的一个入口。粘膜炎通常发生在骨髓抑制前3~5天。鼻咽疾病和病毒感染较难区分。念珠菌病很常见,与化疗后所继发的口腔炎较难鉴别。这种情况下抗真菌治疗非常有效。

坏死性肠炎是在化疗患者上见到的另一种情况,表现为水样或血便、腹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患者通常表现为明显的腹部触痛和腹胀。患者常常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史。绝大多数肠炎是由譬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之类的厌氧菌所导致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治疗是口服万古霉素,125mg每天四次,用药10~14天。

皮肤反应 皮肤反应包括脱发和过敏反应,也是较为常见的。某些化疗药物如果在静脉输液处渗出,容易造成皮肤的坏死和脱落,常见的药物有阿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C、长春花碱及氮芥,坏死的程度与渗出的药物量有关。处理包括撤除静脉输液管道,使用糖皮质激素作局部浸润注射,同时使用冰袋包扎,每日4~5次,用3天。对这些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诊是必要的。脱发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化疗完成后10~20天头发重新开始生长。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主要是与阿霉素、放线菌素D、氨甲喋呤和泰素有关。泰素可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需常规进行预防(表18-7)。

肝脏毒性 肝毒性并不常见。很多药物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轻度的升高,但是严重的情况较为罕见。银屑病和药物诱发的肝炎可影响到化疗药物的总量,同样此前存在的肝脏疾病或使用肝毒性药物也会有影响。

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伴发肺纤维化可见于某些化疗药物,最容易产生这一效应的是阿霉素、烷化剂和亚硝基脲。药物诱发的间质性肺炎的处理包括停用细胞毒性药物和支持治疗,激素治疗可能会有帮助。

心脏毒性 心脏毒性主要见于阿霉素,当累积剂量超过了理想体表面积上的500mg/m2时,危险度明显增加。近年用药很少有超过这一限度,因此心肌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实际上,心律失常非常常见,但是给予支持治疗后数天即消失。极为偶然的情况下,环磷酰胺也有报道发生心脏毒性,尤其是在大剂量使用时。有报道丝裂霉素C可能会导致心内膜和心肌的纤维化,但是发生极为罕见。

泌尿生殖道毒性 环磷酰胺的代谢产物对膀胱粘膜有刺激性,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环磷酰胺导致膀胱毒性的代谢物是丙烯醛,在给环磷酰胺时同时给予大量的水化和利尿剂是必须的。顺铂的肾小管毒性与氮血症及镁的消耗有关,同样,给予顺铂时使用利尿剂可减少并发症。其它可导致泌尿生殖道毒性的药物有氨甲喋呤、亚硝基脲和丝裂霉素C。最近有报道使用环磷酰胺时同时用巯乙磺酸钠(Mesna)或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来预防膀胱毒性,这些药物是通过灭活毒性的代谢产物丙烯醛来起作用的。

神经毒性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均有轻度的神经副反应。但是也有些例外。长春花碱通常会有外周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的神经病。长春新碱、长春花碱、泰素和Navelbine可导致深腱反射的消失和远端麻痹。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随着药物停用后这些神经毒性会有所逆转。顺铂具有耳毒性和周围神经炎,偶尔也可导致球后神经炎。卵巢肿瘤治疗时通常采用大剂量的顺铂,更容易产生进展性的和某些迟发性的外周神经炎。5-Fu可产生急性的大脑毒性。六甲三聚氰胺有报道可产生外周神经病和脑病。异环磷酰胺也与脑病有关。

性腺机能障碍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睾丸和卵巢功能产生持续的影响,尤其是烷化剂,可导致精子减少、闭经。闭经和卵巢衰竭通常会合并有血清卵泡刺激素(FSH)的升高和血清雌激素的下降。接受化疗时患者的年龄越小,化疗越不容易导致永久性的性腺功能障碍。30岁以上的妇女,大多数的化疗方案可导致卵巢早衰的出现。

新药的评估

在一种新开发的药物进入临床常规应用前需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分别为: Ⅰ期:设计这些研究的目前是为了检测不同药物剂量对个体所发生的毒性和耐受性。可以观察到某些治疗效应,即使这些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测反应。 Ⅱ期:Ⅱ期临床试验是为了研究药物的治疗剂量,同时也要研究在产生抗肿瘤效应的剂量下所出现的毒性反应的程度。Ⅱ期研究通常是在多中心进行的。 Ⅲ期:设计Ⅲ期试验是为了比较与目前在使用中的药物的效果。通常,新药是与针对某一部位和某一种类型疾病起作用的“金标准”药物来作比较。

化疗敏感性检测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不一,在任何时候均可产生耐药,这就使得临床医师针对某一个病人很难选择出一种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但是,治疗的反应只有在给药至少两个疗程后方可显示出来,这就使得在体外进行药物反应的测定成为需要,它可提供不同药物的效应。大部分卵巢肿瘤对化疗是抗药的,越来越有需要研发补救治疗药物。 在体外进行药物反应的检测是由Ehrlich和Pasteur最先开展的,他们在19世纪末使用培养的微生物进行了抗微生物药物和合成药物的效应的研究。 Flemming在1929年发明了青霉素,从此进入了培养和敏感性检测的时代。随着细菌抗生素耐药的机制的发现以及组织培养技术的改进,这一种方法就延续到了对肿瘤患者的评估中。 19世纪50年代中期,Puck和Marcus在研究放疗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时,发明了一种克隆生成的方法。在他们的早期研究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恶性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决定了某一种特定的方法最终有一个由肿瘤细胞产生的终点,而非恶性的纤维母细胞或内皮细胞的作用很小。体外药物反应试验在临床上必须和患者的预后相对应起来。方法需足够的可靠,能给不同类型对化疗有反应的肿瘤提供信息。操作的周转时间应能够使得结果在临床上具有可用性。体外药物敏感试验需以下4个步骤: 1. 分离细胞:实体肿瘤的分离可采用不同的机械和酶的方法。 2. 细胞培养:细胞必须与药物培养一段时间。 3. 评估细胞的存活率。 4. 结果的解释:需了解临床医师的需求,采用一种临床相关的方式来解释结果。 目前至少有7种不同的方法。每一种方法的讨论不是本教材的范围,大多数的方法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相关性。判断任何临床试验是否优越要看这一试验是否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某一种方法若是有用,其结果应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迄今,化学敏感性检测最大的益处是可预知对哪些药物有耐药。但是,耐药的发生通常不是全或无的,因此很多方法是将耐药和敏感以百分比的形式来报告的,而后临床医师可利用这些信息来选择药物。

支持治疗

因为可发生严重的骨髓抑制,应随时有支持治疗。通常需要输血小板、红细胞,如果可能也需要输白细胞,直到患者本身的骨髓功能恢复,通常需要数天至数个星期。随着联合化疗的应用,越来越需要支持治疗。 此外,也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状态(表18-8)。 对于一个在情绪和经济上均窘迫的肿瘤患者,医疗中心的社会支持工作者以及精神科医师等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在美国大多数地区,家庭护理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静脉输液、抗生素以及静脉营养乃至化疗均可在家中进行。尽管在大的医疗中心有新药以及多科措施,但是医疗中心和患者主要的家庭医生进行连续的合作是必要的。当患者回到她的社区后,由疾病或治疗所导致的问题又会出现,及时通知社区的医生可迅速地对这些情况作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处理。

生长因子

支持治疗中使用造血因子药物越来越多。随着对这些调节造血的糖蛋白激素的分子生物学和生化的了解,在临床中常规使用已成为现实。在1989年它们出现后,使得: 缓解了与治疗相关的骨髓抑制 调整了与疾病相关的骨髓抑制 增强了宿主对感染的抵抗力 药物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嗜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这些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是较为复杂和多样的,能刺激骨髓细胞及其前体的生长、分化、分布和功能状态(表18-9)。 某些造血因子(譬如G-CSF和GM-CSF)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和难以理解的特点是它能诱导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及其前体离开其骨髓中的髓间质部,进入外周血循环。造血生长因子的动员作用以及外周血中前体细胞(peripheral blood progenitor cells, PBPCs)的生物学特点使得现在能够容易获得以前只能靠骨髓穿刺方可获得的细胞。 G-CSF和GM-CSF G-CSF和GM-CSF的初期研究主要是集中于静脉用药。此后很多研究发现皮下每天1次或2次给药的骨髓刺激效果较静脉每2~4小时用药更为有效,此外皮下给药所需要的GM-CSF的剂量更少。GM-CSF的推荐剂量为250μg/m2或3~5μg/kg。有意思的是,在某些患者,低剂量的GM-CSF要较大剂量的更为有效。临床试验中发现其具有黏附、嗜菌及趋化性等嗜中性作用存在。GM-CSF可激活淋巴细胞。G-CSF的推荐剂量为5μg/kg,但是与GM-CSF不同的是它没有明确的剂量限制。大剂量的G-CSF通常会有骨痛的症状。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皮肤红斑或丘疹 潜在的自身免疫病的恶化 胃胀,个别病例甚至破裂 过敏,较为罕见 发生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理论上存在着可能加重潜在的恶性疾病的可能 毫无疑问的是,G-CSF和GM-CSF的使用加速了常规剂量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的恢复,略为不显著但是仍有意义的是其二级效益,譬如对发热的发生率、抗生素的使用及住院天数的影响。使用生长因子的费用分析并不完全,但是任何针对此药的随机对照研究应包括这些方面。随机对比预防性使用生长因子和预防性使用口服抗生素的研究比较有意思,值得关注。一个更为保守的方法是在出现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性的发热,开始全身抗生素治疗后再使用生长因子,这一方法从价格上来说更为可取些。 红细胞生成素 推测认为存在着一种可调节红细胞造血的激素(Epo)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在1985年,有两个独立的小组分别克隆了这一生长因子的基因。肾脏看来是产生Epo生长因子的主要位置。显然,在晚孕期胎儿的产生位置是肝脏,此后逐渐转移到了肾脏。红细胞生成素可刺激骨髓内红系前体的分裂和分化。α Epoetin是通过DNA重组技术制造的糖蛋白。它是由转入了人Epo基因的哺乳动物细胞所产生的。该产品的氨基酸序列和天然的Epo相同。组织缺氧是Epo产生的主要刺激因素。少量的失血(譬如,1U血)仅仅刺激少量的Epo生成。大多数化疗的患者在疾病的某个时间会出现贫血,血色素通常在7~12g/dl之间,血球压积通常在25%~38%之间。这足以刺激内源性的Epo的产生。但是,在进行化疗的患者对Epo的反应较差。150U/kg皮下注射,每周三次,用药12周是常用的剂量,剂量可增加到300U/kg。也有些人使用每天60U/kg的剂量,逐渐增加到90U/kg/d。副作用较为罕见。 其它生长因子 Filgrastim 这是由重组DNA技术制造的人G-CSF,它是转入了人G-CSF基因的大肠杆菌所产生的。蛋白的氨基酸与人DNA序列分析后所推测的一致。Filgrastim可在化疗后发生重度的粒细胞减少症时使用减少感染的发生。推荐的初始剂量为5μg/kg/d,单剂皮下注射或快速静脉注射(15~30分钟)或持续皮下或静脉注射。每个化疗周期可增加5 μg/kg,化疗后24小时后再给药。 Oprelvekin 这也是由重组DNA的方法由大肠杆菌所产生的。其蛋白与白介素(IL)-11非常类似,这种造血生长因子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巨核细胞的成熟,由此可增加血小板的生成。IL-11是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的,是细胞因子家族的一部分。通常剂量为50μg/kg,每日1次在腹部、大腿或臀部皮下注射。治疗应在化疗完成后6~24小时开始,直至血小板计数超过50000细胞/μl。潜在的副作用包括轻至中度的水液潴留。患者若是有房性心律失常或一过性视力模糊或注射部位的一过性皮疹时需警惕。尚无过敏样反应的报道。

缓解常见的副反应

恶心和呕吐是很多抗肿瘤药物最为常见的急性副反应(表18-10)。如在夜间用药,同时给予镇静药或吩噻嗪通常可减少这些症状的发生。通过建立的静脉通路给药有些时候可减少药物的外渗及随后所产生的疼痛和坏死。具有刺激性的药物(譬如更生霉素和阿霉素)通过已建立的静脉通路输注给药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连续输注可预防脱水。 Rich和DiSaia报道建议短期内给予大剂量的激素(在静脉化疗开始前2小时给予250~1000mg甲基强的松龙,每6小时1次,重复4次)可明显减少化疗所导致的恶心和呕吐。作用原理之一是与激素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其它的前列腺素抑制剂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效果。若是使用顺铂,激素还不能完全抑制恶心。为了减少其胃肠道反应,应在化疗前15~20分钟静脉给予20mg地塞米松。在化疗前数小时,也可给予口服药来代替静脉用药的方法。可以联合使用5-羟色胺的拮抗剂(恩丹息酮,24~32mg IV×1或格拉司琼 10μg/kg IV×1)。劳拉西泮1~2mg 静脉注射也可增加止吐的效果。因为在顺铂化疗后恶心和呕吐可持续数天,应考虑连续维持用药,而非临时给予止吐药。 对于致吐性较弱的药物,使用一些弱止吐剂譬如普鲁氯嗪通常就足够了。中等强度的催吐剂通常需要更为有力的止吐剂,通常是用地塞米松或恩丹息酮,地塞米松通常是在化疗前给药10~20mg。恩丹息酮的剂量通常是8mg口服或10mg静脉用药。大剂量使用顺铂、亚硝基脲、环磷酰胺或达卡巴嗪会导致重度的恶心和呕吐,通常需要联合使用止吐剂(表18-11)。 脱发是化疗后常见的副反应。在使用长春新碱、更生霉素和阿霉素时,采用头皮压脉器可预防脱发。这一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验证。头皮压脉器只有当大部分药物在给药期间(通常是20~25分钟)是以失活的形式给药时方可有效,因此使用缓慢失活的药物,譬如环磷酰胺时罕有效果。应鼓励患者使用假发。很多社区里有不少由有过完全脱发经历的患者所组成的团体,能够理解这种情况的发生,理解这些抗肿瘤药物所带来的不良的影响。患者从这些容忍和克服了脱发的其他人中获得了力量。 使用具有肾脏毒性的药物,譬如顺铂时,大量水化并给予甘露醇利尿可减少肾毒性。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可能会增加顺铂等药物的肾毒性,应避免使用。 周围神经病通常是由长春新碱、六甲三聚氰胺、顺铂产生的,长春花碱偶尔也可发生。很多医生认为给予维生素B6可减少这些副反应。这一问题并不十分清楚,除了知道维生素B6并没有直接的效应和抗肿瘤的特性。应告诉患者,大多数情况下,周围神经病在化疗停止后会逐渐得以缓解。

剂量的计算

化疗药物剂量计算时通常是采用每公斤体重多少毫克或每平方米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 BSA)多少毫克的药物(表18-12)。根据体表面积计算的剂量较体重更佳,因为在化疗的过程中体表面积变化更小,使得在化疗过程中药物的绝对量相对恒定。每单位剂量在成人和儿童更具有可比性(图18-6和18-7),此外在极度肥胖和极度消瘦的患者之间总剂量差异较小。动物试验中所采用的每平方米毫克的剂量与人的相关性更佳。成人,以mg/kg表示的剂量×40可得到大概的以mg/m2表示的剂量。 对于骨髓储备能力下降的患者(年龄大于70,进行过盆腔或腹部放疗以及有化疗史),剂量应作相应的调整。这些患者的化疗剂量应减少35~50%,若这一剂量首程化疗能够耐受,以后的疗程可逐渐增加剂量。同样,若是在化疗过程中,如果有中度或重度的骨髓抑制,以后的化疗剂量应作相应的调整。妇科肿瘤组(GOG)所采用的副反应标准列在附表B中。 使用肾脏排泄的药物时,剂量往往需要调整。这种调整使得药物高峰血浆浓度减少了,伴随的肾毒性也降低了。有数种评估肿瘤患者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方法。使用血清肌酐计算的肌酐清除率(Cr Cl)是最常用的方法。尽管少量的肌酐是由肾小管分泌的,但是主要还是肾小球滤过的。有几个研究对比了根据血清肌酐计算肌酐清除率的方法。这些方法是根据年龄、体表面积、血清肌酐(Scr)及肌酐代谢来计算肌酐清除率的。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 Jelliffe法 Jelliffe法是根据血清肌酐简单地估算肌酐清除率,对女性略为调整。目前Jelliffe公式将年龄和肾功能的因素也考虑在内,公式如下: Cr Cl(ml/mim/1.73m2)= 98 B0.8(age B20)/Scr (对于女性患者,采用90%预测的肌酐清除率) Cockroft-Gault法 这一方法考虑到了体重消瘦的因素,对于肥胖的患者尤为重要,对于女性患者,肌酐清除率为计算的男性的值减15%。方法类似于Jelliffe公式,见下: Cr Cl = (140Be) (wt kg)/27×Scr(g/100ml) (女性减15%) 肌酐清除率被整合到了Calvert公式中,根据资料显示,在GFR和卡铂等药物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之间有线性相关(表18-13)。这一情况提示为了获得所期望的AUC,不仅对于肾功能低减的患者应降低剂量,而且对于高肾脏清除率的患者应使用更大的剂量。Calvert公式如下: 剂量(mg)= AUC×(GFR+25)

抗肿瘤药物的致癌性

目前所使用的很多肿瘤药物是有诱变和致畸性的,主要有烷化剂、丙卡巴肼和羟基脲,而抗代谢药物的危险性略小些。何杰金氏病长期的研究提示主要的风险是同时行化疗和放疗。第二种肿瘤通常是出现在完成化疗后的4~7年,11年后,何杰金氏病患者患白血病的风险下降到正常人群的水平。对绒癌患者长期随访发现发生第二种肿瘤的风险并没有增加(主要是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数个报告提示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卵巢上皮性肿瘤行烷化剂治疗后发生急性白血病的风险增加。1976年,Sotrel等报道了两例晚期卵巢癌患者使用瘤可宁治疗后最终患者死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分别治疗了7和5年,使用瘤可宁长期维持治疗。其它综述提示有关卵巢癌患者若是使用马法兰治疗,存活超过3年以上者发生急性白血病的风险增加。该组患者长期随诊发现大剂量(累积剂量)治疗的风险也增加(表18-4)。 烷化剂治疗后患者发生急性白血病的很多资料都是存在着检测上的偏倚。很明显,由于绝大多数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存活很少超过3年,因此存活超过3年以上者仅占了总治疗组的一小部分。此外,还有不少的患者同时接受了放疗,其他患者接受了其它的化疗药物。尽管如此,回顾性研究的资料提示接受了治疗的卵巢癌患者存活者发生急性白血病的风险是明显增加的。 Reimer等报道了70个使用烷化剂治疗卵巢癌的中心的调查结果,发现晚期卵巢癌存活超过2年者,发生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相对风险增加170%。对比同期对照的13,000例行手术和/或放疗的患者,发现并非是由于其本身的素质导致了白血病。根据这一调查,Reimer等预测存活10年的患者,有5~10%会发生急性白血病。Kaldor报道,与单独行手术相比较,化疗本身的相对危险为12。行化疗和放疗的患者的相对风险为10。与单独手术相比较,放疗本身并不增加危险。白血病最常见于化疗开始后的4~5年,高风险会至少持续到化疗停止后的8年。瘤可宁和马法兰是诱发白血病最强的药物,其次是噻替哌、环磷酰胺和白消安,后者致白血病力较弱。 对于肿瘤复发风险不是很高而需要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来说,这些治疗的致癌性尤其令人值得关注。这些患者主要是指那些I期、I级卵巢上皮癌的患者,该组或类似的患者预期能有较高的生存率,使用传统的单药烷化剂化疗必须要权衡利弊。由于这些低危的患者辅助化疗是否有益还不清楚,最好是等待至有明确的证据后再开始化疗。 化疗药的致癌性不仅对患者有影响,而且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也存在着明显的安全问题。过去,药物通常是由医生和护士在不十分注意的情况下准备的,但是后来有证据表明未受保护进行药物准备的人员的尿液中这些药物的浓度要高于正常水平,此外,孕妇接触后流产率也较高。目前,化疗药物要求是由那些受过专门训练的人(通常是药师)单独在一生物危险品安全通风橱内,穿上保护衣,戴上一次性的乳胶或聚乙烯手套后进行准备已经是一个规范。药物给患者使用过程中要防止气雾产生和液体外溅,空注射器和管子需作为危险垃圾处理。需要准备特殊的用具以备在患者周围发生意外环境污染时使用。

龚晓明向阳 译)

表18-1 治疗反应的定义(见原书第502页)

分类

定义

亚型

完全缓解(CR, complete response)
疾病完全缓解,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
l 完全临床缓解(CCR) l 完全病理缓解(CPR):手术确定
部分缓解(PR, partial response)
所有可测量的病灶减少≥50%以上,持续至少1个月,没有出现新的病灶。
l 部分临床缓解(PCR) l 部分病理缓解(PPR):手术确定
疾病稳定(SD, stable disease)
所有可测定的病灶的直径减小<><>

进展(Progression)
可测定的病灶增加大≥25%,或发现有新病灶出现。

表18-2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见原书第504页)
期别
类型
药物
S期特异性
抗代谢药物
阿糖孢苷阿霉素 5-氟脲嘧啶 6-羟基嘌呤氨甲蝶呤羟基脲强的松
M期特异性药物
长春花生物碱类
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紫杉醇

鬼臼毒素
依托泊苷替尼泊苷
G2期特异性药物

博莱霉素
G1期特异性药物

皮质类固醇

表18-3 正常组织根据增殖速度的分类(见原书第507页)
快速增殖

慢速增殖

无增殖

骨髓
肌肉
胃肠道粘膜
骨骼
卵巢
软骨
睾丸
内分泌腺
神经
毛囊
血管内皮

表18-4 导致一些常用抗肿瘤药物耐药的可能机制(见原书第507页)
机制
药物
DNA修复效率的提高
烷化剂、顺铂
细胞摄入的减少或排出的增加
顺铂、阿霉素、依托铂苷、左旋溶肉毒素、6-羟基嘌呤、氨甲蝶呤、氮芥、长春花碱、长春新碱
“靶”酶浓度的增加
氨甲蝶呤
“靶”酶的改变
5-氟脲嘧啶、6-羟基嘌呤、氨甲蝶呤、6-硫鸟嘌呤
药物激活的降低
阿糖孢苷、阿霉素、5-氟脲嘧啶、6-羟基嘌呤、6-硫鸟嘌呤
药物降解的增加
博莱霉素、阿糖孢苷、6-羟基嘌呤
不同的生化途径
阿糖孢苷
通过与巯基复合物的结合使得活性代谢产物失活
烷化剂、顺铂、阿霉素
拓扑异构酶的活性降低
安吖啶、阿糖孢苷、依托铂苷

表18-5 治疗妇科肿瘤常用的化疗药物(见原书第509~511页)
药物

剂量和使用方法

急性副反应

毒性

注意

主要适应征

烷化剂
环磷酰胺
50~1500mg/m2单次IV或60~120 mg/m2天口服。如果出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减少剂量。
恶心,呕吐
骨髓抑制,脱发,膀胱炎
保证摄入量防止膀胱炎
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输卵管癌
苯丁酸氮芥

0.1~0.2mg/kg/d口服;如果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减少剂量。
恶心,呕吐(大剂量时)
骨髓抑制

马法兰

每4~6周0.2mg/kg/d口服4天
恶心,呕吐(大剂量时)
骨髓抑制

三亚乙基硫代磷酸胺
0.2mg/kg/d IV5天
骨髓抑制

异环磷酰胺
每3~4周,7~10g/m2 IV3~5天
恶心,呕吐
骨髓抑制,脱发,膀胱炎
泌尿系保护剂防止出血性膀胱炎
卵巢、宫颈和子宫内膜癌以及肉瘤生殖细胞肿瘤
周期特异性抗代谢药物

5-氟脲嘧啶
12mg/kg/d IV4天,然后6mg/kg×4天或是直到出现毒性反应。每月重复,或每周以12~15mg/kg剂量给予。两种方案最大剂量均为1g。通常是作为联合化疗的一种用药,剂量为500mg/m2 IV。
偶尔出现恶心,呕吐
骨髓抑制,腹泻,口腔炎,脱发
如果患者肝肾功不佳,骨髓有抑制或是行肾上腺切除术后需减少用量。
卵巢癌或子宫内膜癌
氨甲蝶磷
绒癌:10~30mg/d IV×5天。卵巢癌或宫颈癌:200~2000mg/m2 IV,同时或随后全身使用拮抗剂亚叶酸。
骨髓抑制,巨红细胞性贫血,腹泻,口腔炎,呕吐;脱发少见;偶尔出现肝脏纤维化,血管炎,肺纤维化
肾功能必须良好,必须维持尿量。
绒癌,卵巢癌和宫颈癌
阿糖孢苷
200mg/m2天×5天,连续静脉输入
恶心,呕吐
骨髓抑制,巨红细胞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卵巢癌(腹腔内注射)
Gencitabine
每周静脉用800~1000mg/m2 ,每3周一次
轻度恶心,呕吐,不适(通常较轻),短暂性发热,斑丘疹
骨髓抑制
乳腺癌和卵巢癌
抗生素类

放线霉素
15μg/kg/d IV或0.5mg/d×5天
伴有坏死的局部浸润处有疼痛,在给药后2小时不少患者有恶心,呕吐;偶尔也可出现痉挛和腹泻
骨髓抑制,口腔炎,腹泻,红斑,放疗部位皮肤色素沉着,偶伴有脱屑。
通过静脉注入。当存在肝脏疾病或骨髓功能不足时要小心;预防性使用止吐剂可有帮助。
胚胎横纹肌肉瘤,绒癌,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丝裂霉素C
0.05mg/kg/d IV×6天,隔日用药直到总量达50mg
恶心,呕吐;如果外渗可能造成局部炎症和溃疡
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口腔溃疡,恶心,呕吐,腹泻
静脉输入或注射时要格外小心以防外渗
宫颈癌
博莱霉素
10~20mg/m2 IV或肌注每周1~2次;治疗淋巴瘤开始的2次剂量从5mg开始
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局部疼痛和静脉炎较为罕见
皮肤:色素沉着,增厚,指甲改变,溃疡,红斑,脱屑,脱发。肺:肺炎伴有呼吸困难和啰音,浸润可进展至纤维化;在70岁以上患者及总剂量超过400mg时更为常见,但是无法预测。
在淋巴瘤治疗的第1和2剂量时注意过敏;如果有肾脏或肺疾病要格外小心;开始治疗时需要住院观察;总剂量不要超过400mg
皮肤、外阴和宫颈的鳞癌;绒癌
阿霉素
每3周用60~100mg/m2 IV
恶心,呕吐,发热,局部静脉炎,如果外渗可致坏死,红尿(无血)
骨髓抑制,脱发,与剂量累积有关的心脏毒性,口腔炎;可能会出现心肌的萎缩,尤其当总剂量超过450~500mg/m2时。
静脉输液给药,若是有明显的心脏病避免使用;随诊心电图的异常和心衰的征象
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和阴道的腺癌;子宫肉瘤
植物碱类

长春花碱
0.10~0.15mg/kg/wk IV
如果外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长期的炎症;偶尔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和麻痹
骨髓抑制,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脱发,肌无力,偶尔可能出现轻度的周围神经炎,治疗后2~3天出现抑郁,口腔炎罕见。
通过静脉输液或注射给药,以防止药物外渗;若是有肝脏疾病减少剂量。
绒癌
长春新碱(VCR)
成人每周0.4~1.4mg/m2 IV;儿童每周2 mg/m2
如果外渗可导致局部炎症
麻痹,无力,反射消失,便秘;腹、胸和下腭疼痛;声音嘶哑,失足,抑郁;骨髓抑制通常较轻,以贫血和网织红细胞减少最为明显;脱发
通过静脉输液或注射给药,以防止药物外渗;在肝病患者降低剂量;有潜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神经毒性;用药中及用药后使用头皮压脉器5分钟可预防脱发
子宫肉瘤,卵巢的生殖细胞肿瘤
依托泊苷(VP16)
第1、3和5天用100mg/m2 IV;每4周1次
恶心和呕吐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脱发,头痛,发热,偶尔可能出现低血压
如果出现骨髓抑制降低剂量25~50%
滋养细胞疾病,生殖细胞肿瘤
泰素(Taxol)
每3~4周用170~250 mg/m2 IV
过敏反应,恶心,呕吐
骨髓抑制,严重的过敏反应,出现面部红斑、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和低血压;心脏毒性可表现为心动过缓,脱发,口腔炎、乏力
可能需要使用心脏监护
卵巢癌
酒石酸长春瑞宾
每周30 mg/m2 IV
轻度恶心,10%有脱发
骨髓抑制,轻至中度的周围神经炎
局部刺激,肝功不佳时调整剂量
卵巢癌
羟基脲
每3周80mg/kg口服或20~30mg/kg/d
厌食和恶心
骨髓抑制,巨红细胞贫血;口腔炎,腹泻和脱发较为少见
骨髓和肾功能不佳时降低剂量
宫颈癌(结合放疗)
顺铂
每3周50~100mg/m2 IV
恶心和呕吐,通常严重
肾脏功能损害,中度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若是将总剂量降低到500mg/m2可降低严重肾脏损害的可能
只能在水化10~12小时后用药,输注速度不能超过1mg/min;避免使用肾毒性的抗体;注意肾功能,如果BUN超过30或肌酐超过2停药
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或宫颈癌
卡铂
每2~4周给予250~400 mg/m2 IV 推注或24小时内连续静脉滴注
轻度恶心和呕吐
骨髓抑制,尤其是血小板减少
有化疗史减量
宫颈癌,卵巢癌以及子宫内膜癌
已甲基三聚氰胺
4~12mg/kg/d,分次口服,14~21天,每6周重复
恶心和呕吐
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包括中枢性和周围性)
卵巢癌
达卡巴嗪
80~160mg/m2/d×10天
恶心和呕吐
骨髓抑制
患者由于恶心和呕吐可能出现严重的脱水
子宫肉瘤
拓朴特肯
1.5mg/m2/d×5天
斑丘痒疹
骨髓抑制
注意中性粒细胞缺乏性发热
卵巢癌
孕激素类
醋酸甲羟孕酮
400~800mg/周 IM或口服
偶有肝功能异常,偶有脱发和过敏反应
若是有肝功能异常使用要小心
子宫内膜癌
己酸孕酮
1000mg IM每周两次
醋酸甲地孕酮
20~80mg口服每天两次
抗雌激素药物
三苯氧胺
10~20mg 口服每天两次
恶心,通常较轻
由于抗雌激素所导致的反应(譬如潮热,外阴瘙痒,偶可出现阴道出血)
乳腺癌,可能对子宫内膜癌也有效(转移性的)
Leuprolide
1mg/d皮下注射或口服
恶心和呕吐
潮热
分化好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对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也可能有效
所有烷化剂和其它抗肿瘤药物只能在绝对有必要时才可在孕妇上使用,可能有致流产或致畸。

表18-6 药物剂量调整(见原书第512页)
下次化疗前的计数(mm3)
剂量调整*
白细胞 >4000 3999~3000 2999~2000 1999~1000 ≤999

100%剂量无骨髓抑制的药物用100%;有骨髓抑制的药物用50%无骨髓抑制的药物用100%;有骨髓抑制的药物用25%有骨髓抑制的药物用25%不用药

血小板 >100,000 50,000~100,000<>

100%剂量无骨髓抑制的药物用100%不用药

*根据骨髓的情况。

表18-7 泰素超敏的预防(见原书第512页)
药物
剂量,途径及时间
地塞米松
20mg PO或IV,治疗前14小时和7小时
苯海拉明
50mg IV,治疗前30分钟
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
分别为300mg或50mg,治疗前30分钟

表18-8 状态评分(见原书第514页)
GOG评分
ECOG评分
KARNOFSKY评分
活动情况
0
0
90~100
自如:日常活动不受限。
1
1
70~80
能走动,但重体力活动受限
2
2
50~60
能走动,可照料自己;无法工作,超过50%的工作时间不卧床。
3
3
30~40
自己照料有困难,或超过50%醒觉时间需在床上或椅上活动;需要特殊的帮助。
4
4
10~20
完全残疾,不能照料自己。
5
5
0
死亡

表18-9 造血生长因子家族细胞因子的特点(见原书第515页)
细胞因子

来源

功能

GM-CSF
T细胞、内皮细胞、基质细胞
刺激粒细胞系和巨嗜细胞系的造血生成,激活粒细胞和巨嗜细胞
G-CSF
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基质细胞
刺激粒细胞系的造血生成,激活粒细胞
红细胞生成素
肾脏
刺激红系生长和发育
IL-1
单核细胞/巨嗜细胞、B细胞和T细胞、内皮细胞
协同刺激早期造血;激活T细胞和B细胞
IL-3
T细胞
刺激早期造血
IL-6
T细胞、单核细胞/巨嗜细胞、纤维母细胞
协同刺激早期造血;激活T细胞和B细胞
IL-11
骨髓基质细胞
刺激骨髓巨嗜细胞造血和血小板生成
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巨嗜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L:白介素。根据以下文献修改:Kouides PA: The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In Haskell CM(ed): Principles of Cancer Treatment, 4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995.

表18-10 妇科肿瘤化疗中所使用的化疗药物的致吐力(见原书第516页)
催吐力
药物
顺铂达卡巴嗪放线菌素
环磷酰胺阿霉素卡铂丝裂霉素
氟脲嘧啶氨甲蝶呤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博莱霉素拓朴特肯酒石酸长春瑞宾泰素

表18-11 强催吐药的联合止吐方案(见原书第516页)
药物
剂量
地塞米松
20mg IV
恩丹息酮
32mg IV(可分次使用)
胃复安
3mg/kg IV(必要时每2小时重复)
苯海拉明
25~50mg IV(必要时每2小时重复)
劳拉西泮
1~2mg IV

表18-12 体表面积的计算(见原书第517页)
Mostellar公式(m2):wt×ht/3600 DuBois和DuBois (m2):(wt0.425)×(ht0.725)×71.84 Haycock(m2):(wt0.5378)×(ht0.3964)×0.024265
m2,平方米;wt,以kg计算的体重;ht,以cm计算的身高

表18-13 推荐的卡铂个体化剂量(见原书第519页)
卡铂剂量(mg) = 目标AUC×(GFR+25)根据临床情况选择相应的AUC: AUC,对未治疗患者,联合化疗时按5计 AUC,曾行治疗的患者按5计 AUC,未曾治疗的患者按7计 GFR与Cr Cl相当,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血清肌酐来估算。
AUC,曲线下面积;GFR,肾小球滤过率;Cr Cl,肌酐清除率。

表18-14 烷化剂使用与白血病发生的风险(见原书第519页)
药物
中位数
累积风险(10年)
环磷酰胺
小剂量(7600mg)中等剂量(19,500mg)大剂量(46,300mg)
0 0 11.1
马法兰
小剂量(251mg)中等剂量(600mg)大剂量(965mg)
1.1 5.0 19.5

临床上检测到的肿瘤

冈珀茨

线性

临床上未检测到的肿瘤

时间

1012

109

106

103

0

文本框: 肿瘤细胞


图18-1 肿瘤生长

图18-2,原书第504页


图18-2 细胞传代时间,对于所有的哺乳动物其顺序是类似的。 G1 有丝分裂后 4~24小时(可变) DNA合成(S) 10~20小时 G2 2~10小时 有丝分裂(M) 0.5~1小时

图18-3, 见原书第505页


图18-3 肿瘤化疗药物(根据以下文献修改Krakoff IH: Cancer 37:93-105,1987)

图18-4, 见原书第506页


图18-4 化疗的性与肿瘤动力学的关系(根据Bodye GB Sr,Frei E III,Luce JK等修改:Th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ancer therapy. Hosp Pract 2(10):42,1967.) A. 初始大肿瘤负荷时的治愈效应 B. 进展后迅速发生耐药 C. 进展后缓慢发生耐药 D.初始肿瘤负荷较小时的治愈效应

图18-5, 见原书第507页


非增殖的细胞

死亡的恶性细胞

增殖的恶性细胞

休眠中的非增殖的细胞

图18-5 肿瘤生长的动力学显示不同部分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临床上的肿瘤

图18-6, 见原书第517页


图18-6 成人体表面积计算的列线图
图18-7, 见原书第518页


图18-7 儿童体表面积计算的列线图
本文下载地址:
点击浏览该文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