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州老街巷:1928年的中山市场

 耘禾 2016-01-11


中山市场位于喧哗角西边的城隍庙内。这条街原名城隍庙街,1928年中山市场建立后,改为市场街。1930年曾改名招商街,但老百姓仍习惯叫市场街,一直用到解放后。



六十年代的城隍庙大店


七十年代的工人文化宫东门


1992年的市场


1997年的市场


2010年的城隍庙市场,比上图少了前屋檐,因为扩建了三八路


2015年3月5日,关闭通告


搬家前夕

城隍庙是旧时专门祭祀城隍的场所。德州城隍庙是州城隍级别修建的,档次较高。门里有戏楼一座,戏楼以北为正殿,内供城隍爷的泥塑像。大殿后有一座阁楼,为城隍爷的后宫,内供竹木制作的城隍爷和城隍奶奶神像,神像有机关控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坐下。正殿两侧各有偏殿五间,内供十殿阎君。戏楼两侧各有一座大殿,和数间道房,供庙里的道士们居住。

城隍庙由于有良好的群众信仰基础,每逢初一,十五信众如潮,摩肩接踵,周边百姓过境必经,因而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城隍庙小商品市场,有力地促进了城隍庙街(市场街)和喧哗角的市场繁荣。

每年腊月里赶会,会期一个月,这期间是德州最是热闹的时候。卖年画的、卖纸花绢花的、说书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跑马解的、拉洋片的、算卦相面的、卖野药的、押宝赌博的挤满了大殿前后广场。茶馆酒肆、饭铺小吃、摊贩随处可见。四里八乡的人们摩肩接踵,有的烧香还愿,拜佛祈福,有的置办年货,热闹非凡。

城隍庙里,每年还有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的施舍。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为最大的一次施舍活动,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规模的施舍。还有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在旧社会每年除夕之夜,城隍庙戏台上都有一场木偶“鲁戏”。因那时穷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债,有家难还,无路可走的,得进城隍庙看鲁戏当作守岁。有乐善好施者,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分别送给那些穷苦人。

1928年4月27日,二次北伐全面成功,政府宣布破除迷信,城隍庙里德神像全部被拉倒,庙址改为中山市场。

市场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庙内的84间房屋分为元、亨、利、贞四个等级,出租给经营业户,每月房租可收入150元左右。经营内容主要有绸缎布匹、成衣鞋帽、文具书店、五金刀剪、首饰银楼、刻字印刷、古董玉器、儿童玩具、戏装乐器等。还有理发、照相、酒馆、诊所等服务行业。城隍庙东廊房、西跨院三皇殿改为说书场兼营茶座,租给傅立山等人;大殿以东修建戏院一座,最初是席棚搭设,后扩建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剧场,能容纳观众700人。名演员金刚钻、小香水、银达子、李和曾都在这里演出过。另有几家在庙门外及庙内空场上自己搭建的房屋,经营饭铺、茶馆等,规模很小。卖小吃的见缝插针,随地设摊,使市场显得格外热闹。市场建成后,经常有一些江湖艺人及医卜星相人士在市场空地上卖艺谋生,使城隍庙摇身变成德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和娱乐场所。


市场内先后有布庄6家。聚兴东布庄较大,有店员10多人,在青岛、天津等地都驻有专门的采购进货人员,该店于1948年停业。德聚昌布店,于1953年停业。东聚和布店于1943年转营百货,1954年迁至南门里大街路西,直至公私合营。庆丰祥布庄由邹竹林于1930年创办,位置在城隍庙山门内西侧,直至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恒记布庄由刘子玉1940年创办,地址在原益华春百货店旧址上,1943年停业。之后该店址又由范瑞兴开设成记布庄,1954年迁至南门里大街路西,后参加了公私合营棉布总店。

中山市场内还先后开设了9家文具店。市场设立之初,只有张阁臣一家在西配殿开设文具店,自制毛笔。后其南边经营古玩家具的敬铭斋也改行经营文具兼书籍。1940年,栗明阁设义文号文具店。同年张阁臣笔庄停业,该地由张双庆、郗新月合资开设庆记文具店。不久两人分家,两间门面房各占一间,南间由张双庆继续开设庆记文具店,北间由郗新月开设郗记文具店。1942年,洪班臣的古玩店停业,由宋炳寅、王朝才合资开设东华文具店。戏楼下的信合祥百货店停业后,1946年高文岐在此地开设高记文具店,张希坛在此地开设利华文具店。大殿前面的自营百货店1943年停业后,改为沈家文具店。

中山市场内的小饭铺有7家,分别是许珩包子铺、刘长春包子铺、吴永魁火烧铺、王书奎小饭铺、林福春小饭铺、胡氏小饭铺和张振清果子铺。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他们有的转入运输队,有的当了炊事员,王书奎和张振清两家参加了公私合营饮食总店。

市场中经营最多的是百货,先后有18家百货店开业,其中最早的庆华号,资金充足,货源丰富。经营大小百货、留声机、唱片、钟表等高档商品。该店1947年后转业经营袜子,于1953年停业。欣欣百货店,该店由李祝华于1937年创办,资金大,品种齐全,陈列新颖,营业额居同行业之首,解放前夕停业。此外还有国华号、复兴永号、振德成号、徐国祯小百货店、信合祥百货店、易华春百货店、永昌号、孚隆号、李文喜小百货铺、万顺昌、姜家小百货店、夏春华小百货店、恒升百货店、自营百货店、石兰亭百货店、东聚和百货店。

百货门店虽多,但只有国华号、复兴永号两家于1954年成立联营,后迁至南门外路西,参加合营。1929年在中山市场开业,1950年迁至市场街营业的永昌号,也参加了合营,其他各家都先后停业。

拉洋片

恒兴永京货店


铁货摊

市场内,其他零散分布的还有景三友鞋店、中华申鞋店、陈记照相馆、华丰茶店、万宝楼首饰店、郭家大力丸铺、霍玉源印刷装订厂、徐俊岑戏装铺、洪班臣古玩店、赵西广化妆品作坊和王公道刀剪铺等几十家门店。

中山市场由德县县政府直接管理,设正副主任各一名,勤杂人员若干。主任管理市场内固定商号外,也管理流动艺人及摊贩的登记、批准事宜。勤杂人员专司治安及卫生等工作。市场第一人主任姓常,第二人主任陈谷秋,日本人占据德州后,赵昆任主任。所有职员及杂役的工资均由房租及其他市场收入中开支。

随着形势的发展,德州的商业中心逐渐向南门里、外大街及火车站附近迁移。中山市场日渐萧条。解放前后,一些商人对我政府政策不够了解,出现了抽逃资金的现象。如聚兴东布庄,该店有店员10余人,在青岛、天津都驻有专人负责进货,于解放后不久停业。而其他较大的店铺如德聚昌布庄等虽然一直在经营,但由于资金的短缺,规模也来越小也抽逃资金现象严重,甚至停业,中山市场已无往日繁华。到1954年,市场内仅剩下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居民户。1946年德州解放后,市政府将教育馆、青年俱乐部、德州市文教局先后设于此地 1955年,经德州市工会、街道及住户三方协商,由工会付一部分搬迁费,所有住户、商户迁出中山市场,由市工会将其改建为职工俱乐部,后翻修扩建为工人文化宫,大戏院改为电影院。1960年在电影院东侧新建了一处灯光球场,是德州市最早的篮球场。文革中古建筑先后被拆掉,仅剩下城隍庙的正殿。1990年正殿毁于火灾。


七十年代的大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