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帽子

 神秘的金字塔 2016-01-11

  百度百科中对帽子的解释很简单:帽子有遮阳、装饰、增温和防护等作用,戴帽子和穿衣服一样,要尽量扬长避短。其实帽子在发明之初还是用来遮挡阳光、保暖头部的,后来逐步演变成了制服或宗教服饰的一部分,再到后来就成了政治宣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

  帽子是由巾演变而来的,据南朝顾野王所撰《玉篇》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在古代,巾是用来裹头的,女性用的称之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头”。后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男女均可用的“幞头”,原来是人们劳动时围在颈部用于擦汗的布,相当于现在的毛巾,就是歌手阿宝头上戴的那个“白羊肚”手巾,既能保暖又能擦汗抹泪。后来人们便将巾从颈部向上发展而裹到头上,用来防风沙、避严寒、免日晒,由此渐渐演变成各种帽子。

  从奴隶社会开始,帽子就被统治阶层普遍使用,象征着权力和尊贵。这时帽子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表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并形成一种官僚秩序,就是中国古代的冠冕制度。《释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戴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而且教育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轩是车子,冕是帽子,就是当官走仕途。一般老百姓平时是不戴帽子的,特别是下田劳动,露着一头黑发,所以旧时称百姓为“黎民”(黎,黑色),百姓只是在礼节场合可用“巾”把头发束起来,以示庄重。虽经历朝历代的转变,帽子作为阶级地位和权力的等级象征,一直没有改变过,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后,帽子的作用才逐渐淡化。

  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而且也是一次“文明从头开始”的革命,新文化运动不仅使文学思想界异常繁荣,而且让帽子的样式和作用也更加丰富多彩。此一时期流行的帽饰有:红缨帽、硬身礼帽,软缎尖形瓢帽、孩童狮头帽,此外还有毡帽、绒或布鸭舌帽、草帽、遮阳白纱凉帽、竹帽等。知识分子中流行的礼帽、吕宋帽,学生则戴有檐的学生帽。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帽”风靡了30多年。改革开放后,帽子的用途广泛起来,淘宝上搜索“帽子”,出来一片,棒球帽、嘻哈帽、遮阳帽、鸭舌帽、渔夫帽、空顶帽、牛仔帽……你想戴啥样的都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