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字帖有得,才算入帖,学字帖得解脱,大抵算出帖。
启功先生说,自家书法的体段,实际是学到别人皮毛,同自己的毛病相混合的产物,所以可以说,即便你有自家拳法,只要还在努力学习,就永远只会是入帖,而没有完全的出帖。出帖很多时候只是个假说。
出帖更像是一种假想状态,但这个概念对学习依然有意义,它最大的好处,是提醒你,学字帖,永远别想着要成为别人,有一天,我们要勇敢做自己。
入帖是成为它;出帖,是抛弃它。这样看的话,学习就成为如何抛弃自己经历的问题,如何抛弃自己?人接受事情,不是电脑安装程序,因此不可能像删除程序一样删除接受过的事情,入帖出贴之间,字帖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变化你的气质。故说,学帖,是个吮吸字帖精气的活动,摄它的魂夺它的魄。然而精气何在?答,在字帖的肉身里,在它的每个笔划、结构中,因此,学帖先要追求肉身的像,肉身都还不像,便求精气,这半为鬼话。
才学两天字帖,劝你别谈入帖概念上的事情,用力写便是,写得像便是。更别讨论出帖,因为都还没入,讨论出又有何意义?
写得像,最重要的是观察、观察、观察!看得细就能临得像,囫囵吞枣临帖,写一手丑陋,美其名曰“意临”,这种自欺欺人的如今太多了,希望书法一瞬斋的读者,早些与这些混子划清界限。
二
入帖,就是你写的,和你学的字帖,像不像。像有两种,一种是外形像得多一些;另一种,是外形上有些不像,但眉宇间的气象实在太相符,相符到人群中只看了你一眼,就忘不了你的容颜,所谓“顿还旧观”。初学者要求前一种,至于后一种,即便是老手,也别强求,此功夫在写字之外。
一个字帖100分,90分水平被称为“复印机”的话,那实际写80分就顶好了,当然,90分,确实很牛逼。
今年见你写得如同复印机,这是真牛逼,但明年和后年还见你还写得如同复印机,那证明你没出息。
入帖就是着魔,是死了都要爱的魔症。既然要爱,就挑个自己喜欢的,淋漓尽致些,如果不爱,还要在一起,有病。要选择自己很喜欢的字帖学习,中间三心两意下验证感情,末了选定了,就心无旁骛坚持一段时间好好学,入70分,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也要71分嘛。
但,学某字帖,相当于对某帖进行“长期投资”,绝不是终身投资。因此要有所取有所不取,若全取,让你写成100分的王羲之,100分颜真卿,有意思吗?那还是王羲之和颜真卿,你蒸发了,不可悲吗?本来是你吃冰棍,你把冰棍化成水,最后冰棍把你变成冰了,蠢不蠢?六小龄童因为不能演杨贵妃,所以他成为了伟大的艺术家。
学帖不是对帖做终身投资,但也不是做短线交易,做相对长久,就要先认清字帖价值,不断拷问自己粗大的神经和混沌的意识,此帖何处动老夫春心,老夫吃此嫩草甘甜否,老夫会不会太累?哪些地方会触动老夫的风险底限?这些问题一开始绝对不会很明确,但有这个意识总比没好。信不信由你。
三
学帖就像小学《社会》课本上写的,接待外宾,要不卑不亢。因为字帖的作者不会杀你,也不会当即送你一个城市的财富,所以不必跪拜他,请平视他,他是人,你也是人,而且你用得起4G手机,他用不起,你不花一分钱就可以看到书法一瞬斋这样的东西,他们最起码也要破费两只老母鸡。
你总是不知道如何选帖,字帖眼花缭乱,左看右看都喜欢,别人也会乱七八糟的向你推荐,都要学,别,翻一个牌带走就好,你要不完那么多。
初学者选帖学书,总宜先从楷书下手,尔后学行、草等体,苏东坡说,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走路,草书如奔跑,先站再走后跑,才符合道理。你可能会说,初学从行草篆隶甲骨文,又有何不可?我告诉你,你的话非常非常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苏东坡的成功经验更吸引人一些。
勿以古代质朴而劳心力事之,勿以近人妍丽而恶吐绝学之。少动些娇滴滴的分别心,这是对自己最周全的保护。近代留名的人,你真相信他们真就天然的傻逼吗?他们都傻了,世界就我一个聪明人?
学字帖从古人入可,从近现代入亦可。从古人入,难在鲜活洞达,从近现代入,难在清奇幽远。择善而从就好,歐颜柳赵最为高标,近现代人中,学黄自元、陆润庠、沈尹默、启功,亦每有佳者。或许有人会讲,此举之黄自元等在近人中并非真豪杰,你的意思,该不会是要初学学你吧?
入帖是中毒,中毒越深,死的越惨,但也可能成就越大。能决定生死的,秘诀在写字之外。
学识贵博,而裁择宜精,大抵学书宜先立定一家,然后作为。学书是干革命,先要有个根据地和大本营,如囫囵吞枣朝三暮四,这是狗慌三泡屎。细究一家如能深刻,必能感知一时风气之微妙,能感一时,必能接一朝、一脉气息,其间宜广见识,见识越多,则胸次越磊落,沉潜反复间,一朝通透一脉,必然数脉并通,数脉通,则数千年之精要在我胸中,明明眼见馆阁体,居然处处简帛书,至此则无书可学,无书可学,则立定脚跟,我定我静,则能虑能得,以此身段纵论千古,发言正大光明,公道合于天理,若有心于去伪存真之事,几如庖丁解牛。信不信由你。
四
入帖和出帖这对概念,对于初学者很好,但有追求的学习者,可以适当抛弃这个概念。何言?入帖和出帖,组合起来,说的只是学帖,学帖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我觉得,有一种方法还算脱俗,这种方法,我称之“过化存神”,这话是我总结的,原话是孟子“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这话参考董其昌看,董说的细,“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应当是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需要提示的是,这句话的字眼,在“观其举止”的“观”。
如何观?庄子已经给你作好解释了,“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那是个怎样的境界,苏东坡唱起来了,“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识者一笑。
*本文由 彤云仙家赞助 阅读原文,支持彤云仙家↓↓ |
|
来自: 昵称1417809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