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曾经在一本书 扉页上写了一句提醒:"此一时,彼一时”。意思是说:对于意味深远的作吕,这次的阅读和那次的阅读,伴随着不同的眼光和转变了的心境,书虽然还是那本,但自己读到的其实并不是相同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在阅读别人的过程中,看到并进而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城市可读,人可读。对于儿子来说,“读人”之说更非虚言。爸爸的作品和爸爸这两个概念,几乎就是一种合二为一的东西,,因为外人看来平面的文字,在我眼中却是散发着生命热度的生动立体形象。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普通家庭,都称不上富裕,至少在我周围的大部分家庭是如此。然而,我却真心地感受到温馨的快乐。一方面,正如普天之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父母尽其所能提供给子女的优厚待遇,让我不太有机会体会到贫困这种现在看来当时几乎肯定困扰过他们的东西,但是重要的是,我享受过别的孩子不太容易得到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是爸爸带来的。小时记忆中的爸爸,就是这么的几乎永远翻阅不完的儿童故事书。等自己变成丈夫,爸爸的时候,似乎对爸爸了解更多了一些,爸爸做寿时,有好多人都来了,有学生说起爸爸对他们人生的影响甚至眼中有些晶莹。祝寿的人一面欣悦爸爸的腰腿硬朗,一面说起渴望他能把握夕阳红的好时光,写出新篇章。只是我一扭头的时候,看见一阵清风把爸爸头顶的白发吹起几缕,爸爸真地老了,心头想:今后的日子一定要多些时间陪陪父母才好。 2016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