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虽然治疗六郁轻证, 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些 启示, 丹溪立方原义:“凡郁皆在中焦”, 其治重在调理中焦而升降气机。然临证难得六郁并见, 宜“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 应视何郁为主而调整其君药, 并加味运用, 使方证相符, 切中病机。越鞠丸在临床加减运用有三条规律可循, 具体如下: 其一, 根据辨证的六郁之偏, 调整剂量, 以适应病情的需要。 其二, 根据六郁之偏重, 选择加减不同的药味如气郁重者, 加桔梗、 苏梗、 积壳、 木香、 积实、 青皮。食郁重者, 肉 食积滞加山植、 面食积滞加麦芽、 神曲等, 亦可加焦槟榔、 炒莱旅子。如《 口 齿类要》 方:由苍术(炒)、 神曲(炒)、 香附子、 山植、 山 栀(炒)、 抚芎、 麦芽(炒)各等分组成;主治六郁牙齿痛、 口 疮, 或胸满吐酸、 饮食少思。此即朱丹溪方加山植、 麦芽而成, 其消食化滞之功略胜, 可用于气郁食滞病证。血郁重者, 加丹参、 红花、 桃仁、 赤芍、 三棱。如《 玉机微义》 卷1 7方:由桃仁、 红花、 川芍、 香附、 青黛组成, 五味等分为丸, 主治血郁证。湿郁重者加厚朴、 草果、茯苓、 泽泻。如《 玉机微义》 卷1 2方:由苍术、 白芷、抚芎组成, 三味等分为丸;火郁重者加黄芬、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亦可加清火解毒的连翘、 夏枯草;若血中 有热可加丹皮、 青黛以清热凉血。如《 女科切要》 卷2方:由香附、 山栀、 半夏、 神曲、 川芍、 郁金、 龙胆草组成;主治妇女思想无穷、 所欲不遂, 带脉不约之白淫;此即朱丹溪方去苍术加半夏、 郁金、 龙胆草, 其行气解郁, 清化湿热之力较强, 故对肝经气滞, 湿热下 注之白 淫带下有效。 痰郁重者, 若寒痰、 湿痰可加半夏、 橘红、 天南星, 热痰、 燥痰可加括楼皮、 贝母, 老痰顽痰可加海浮石、 牡砺, 皮里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僵蚕, 痰块胶结者可加海藻、 昆布等。如( (寿世保元》 卷3方: 由海石、 胆南星、 栝蒌、 山栀、 青黛、 香附、 苍术、 川芎组成;主治嘈杂, 痰水, 如阻食于隔;此即朱丹溪方去神曲加海石、 胆南星、 栝蒌、 青黛而成, 其清化痰热之功效较原方显著, 故对肝郁化火犯胃, 且痰 湿中阻之吞酸嘈杂、 胸院不舒以及痰热塞肺、 咳嗽痰黄、 胸胁疼痛、 脉弦、 舌红苔黄腻之证较为适宜。 其三, 根据病机的侧重, 选择相关的方剂合剂进行配伍。 气滞者, 用柴胡疏肝散、 四 逆散、 良 附丸、 金铃子散。 血滞者, 用佛手散、 桃红四物汤、 失笑散、 丹参饮。 湿郁者, 用平胃散、 四等散、 茵陈蒿汤、 连朴 饮、 二妙散。火郁者, 用黄连泻心汤、 泻白散、 凉膈散、 清胃散、 左金丸、 泻青丸、 黄芩汤。食郁者, 用保和丸、 枳术丸等。 痰郁者, 用二陈汤、 小陷胸汤等。如《 寿世保元》 卷2越鞠二陈丸:由 苍术(米潜浸)、 山栀子(炒黑)、川芎、 神曲(炒)、 香附(童便炒)、 山 楂肉、 陈皮、 半夏(汤泡, 姜汁炒)、 白 茯苓(去皮)、 海石、 天南星、 天花粉各二两, 积壳(去瓤、 教炒)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组成;主治气湿痰热血食六郁;此即朱丹溪方合二陈汤加山植、 海石、 天南星、 天花粉、 积壳, 其化痰消食、 行气解郁、 宽胸畅膈之功胜于朱丹溪方, 六郁而以 痰郁为主者用此方较为适宜。 综上所述, 越鞠丸为治郁的名方, 可启发后世医家临床活用古方之思路。收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