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氏家传配穴秘方(一)

 红尘难修修红尘 2016-01-12



作者/田大哲等 编辑/李剑光


【编者按】郑魁山教授(1918—2010)是我国当代最卓越的针灸家之一,在其七十余载的临床、教学、科研过程中,成就斐然。他一生倡导并致力于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世称“西北针王”、“当代中国传统针法研究集大成者”。本文择其家传配穴秘方二十个,供读者参考。今后,小编将陆续推出郑氏针法秘要、郑氏家传针法绝技以及郑氏家藏“七十二翻”治疗秘要等,希望大家喜欢。



一、发散风寒方

处方:风池、大椎、风门、后溪。

手法:风池、大椎、风门用“烧山火”手法,不留针;后溪用“烧山火”手法,留针2030分钟,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以发散风寒、解表宣肺。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

诗曰:发散风寒取风池,大椎风门与后溪。四穴皆用烧山火,遍体发热汗淋漓。

 

二、透表肃肺方

 

处方:大椎、陶道、肺俞、合谷、列缺。

手法:大椎、陶道、肺俞用鼠爪刺法,出血;合谷、列缺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出汗;以疏散风热、透表肃肺。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诗曰:透表肃肺取肺俞,大椎陶道挑血出,合谷列缺齐双用,透天凉法高热除。

 

三、祛风活络方

 

处方:风池、地仓、人中、下关、四白、合谷。

手法:患病在3天以内者,针双风池,用“烧山火”手法,使热感传到前额,出汗,不留针;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针健侧地仓沿皮透颊车;下关、四白、合谷用温散法,使其有温热感,留针1520分钟,以祛风散寒、疏经活络;患病4天以后者,取以上穴位,用同样手法,针患侧,留针510分钟,以通调气血、温润经筋。

主治:面瘫,口眼斜。

诗曰:祛风活络取风池,人中地仓下关施,四白合谷烧山火,纠正口莫延迟。

 

四、祛风开窍法

处方:人中、承浆、百会、十宣。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承浆沿皮向下斜刺,百会向后沿皮斜刺,留针1020分钟,十宣点刺出血,以祛风开窍、苏脑醒神。

主治:中风昏迷,痰迷心窍,小儿惊风。

诗曰:祛风开窍取人中,以泪为度人苏醒,承浆百会十宣刺,中风昏厥有奇功。

 

五、祛风化湿方

 

处方:梁丘、膝眼、阳陵泉、足三里。

手法:内膝眼向梁丘斜刺,外膝眼向血海斜刺,梁丘、阳陵泉、足三里用“烧山火”手法,使膝关节和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祛风化湿、散寒止痛、通利关节。

主治:风寒湿痹,膝关节肿痛。

诗曰:祛风化湿阳陵泉,梁丘膝眼足三里,痛痹施以烧山火,通关利节愈有期。

 

六、导痰开窍方

处方:旁廉泉、天突。

手法:旁廉泉用导痰法,以左手拇食二指紧切左右旁廉泉,候至患者作呕时,用指切速刺法点刺左右旁廉泉,使其激起内脏反射,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呕出;如不能呕出,再以左手拇食捏紧双侧旁廉泉,中指抠天突穴,即可将顽痰呕出。

主治:中风闭证,小儿惊厥,麻疹出而复回,痰阻咽喉,不能吐出与咽下的险证。

诗曰:导痰开窍旁廉泉,捏紧速刺莫迟延,若是顽痰吐不出,急抠天突见奇功。

 

七、通结催吐方

处方:中脘、幽门、内关。

手法:中脘用催吐法,以左手中指紧按中脘穴,其他四指排开,按在左右两侧,让患者吞鼓腹中,右手持针向上刺,左手同时压按努力,随其呼吸向胸部反复推按、提插几次,使针感向上传导,令气上攻,激起内脏反射,上涌作呕,促其呕吐,迅速将针拔出。如仍不能呕吐,可用左手食中二指压按左右幽门穴,其他手指按在左右两侧,随其呼吸向胸部反复压按几次,候患者作呕时,点刺幽门穴,即可促其呕吐。

主治:食物中毒,食停胃脘,欲吐不出的险证。

诗曰:通结催吐取中脘,吞鼓腹中幽门通,内关提插施关闭,胃脘食物呕吐空。

 

八、泻热通便方

 

处方: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

手法:大肠俞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腹部及下肢,留针2030分钟,以泻胃肠积热,通便止痛。

主治:胃肠实热,大便秘结。

诗曰:泻热通便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诸穴均施凉泻法,实热便秘即可除。

 

九、润肠通便方

 

处方:天枢、支沟、上巨虚、三阴交、照海。

手法:天枢、支沟透间使、上巨虚,用凉泻法,使腹部有凉感;三阴交、照海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以清热养阴、润肠通便。

主治:阴虚便秘,习惯性便秘。

诗曰:润肠通便上巨虚,支沟照海与天枢,三阴交穴明补泻,阴虚便秘即可除。

 

十、泻热祛毒方

 

处方:大椎、身柱、灵台、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腰俞、膻中、玉堂。

手法:以上穴位用鼠爪刺法出血,不留针,先刺发病开始部位,后刺病的尾端,俗称“截头断尾”,然后刺合谷,内关用凉泻法,留针20分钟,使凉感向肩部传导,以泻热祛毒、止痛消肿。

主治:头项面部疖肿,带状疱疹。

诗曰:泻热祛毒腰阳关,大椎灵台膻中间,止痛消肿鼠爪刺,疮疖疱疹即可痊。

 

十一、活血通经方

 

处方:气海、关元、气穴、合谷、三阴交。

手法:气海、关元、气穴用补法,合谷、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使上下肢和小腹产生酸胀感,留针2030分钟,以理气活血、通经止痛。

主治:经闭、月经不调。

诗曰:活血通经三阴交,气海气穴关元窍,合谷穴上分补泻,通调月经疗效高。

 

十二、疏肝理气方

 

处方:膈俞、肝俞、膻中、期门、太冲。

手法:膈俞、肝俞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胸部,不留针;膻中、期门、太冲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腹部和下肢,留针2030分钟,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

诗曰:疏肝理气取肝俞,膈俞膻中期门通,平补平泻太冲穴,胸胁腹痛有奇功。

 

十三、理气定喘方

 

处方:膻中、百劳、大椎、定喘、列缺。

手法:膻中沿皮向下刺8分,百劳、大椎、定喘、列缺用金鸡啄米法,使其产生酸胀感,留针2030分钟,以宣肺化痰、理气定喘。

主治:咳嗽哮喘,急慢性气管炎。

诗曰:理气定喘针膻中,百劳大椎定喘灵,宣肺化痰列缺穴,金鸡啄米喘咳平。

 

十四、疏经镇痛方

 

处方:风池、百会、头维、太阳、合谷。

手法:风池用温通法,使温热感传到前额,不留针;其他各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扶正祛邪、疏经镇痛。

主治:头晕、头胀及各种头痛。

诗曰:疏经镇痛取百会,风池太阳及头维,合谷穴中明补泻,头痛针效疾如飞。

 

十五、活血明目方

处方:风池、内睛明、球后、攒竹、瞳子髎、肝俞、肾俞。

手法:风池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眼底,肝俞用平补平泻法,肾俞用补法,不留针;内睛明、球后用压针缓进法,攒竹、瞳子髎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眼内,留针2030分钟,以平肝补肾、活血明目。

主治:青盲、暴盲、云雾移睛等眼病。

诗曰:活血明目内睛明,风池球后瞳子髎,攒竹肝俞肾俞穴,青盲暴盲疗效高。

 

十六、开窍聪耳方

 

处方:风池、百会、翳风、头窍阴、听宫、支沟。

手法: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耳区,不留针;百会、翳风、头窍阴、听宫、支沟用平补平泻法,使耳区和上肢有酸胀感,留针2030分钟,以疏经活络、开窍聪耳。

主治:耳鸣耳聋。

诗曰:开窍聪耳头窍阴,风池百会与翳风,听宫支沟明补泻,耳鸣耳聋有奇功。

 

十七、通鼻开窍方

 

处方:风池、上星、上迎香、合谷、列缺。

手法:风池用“烧山火”手法,使热感传到鼻腔或前额,不留针;上迎香点刺;上星、合谷、列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20分钟,以疏风活络、通利鼻窍。

主治:鼻渊,鼻塞流涕,不闻香臭。

诗曰:通鼻开窍上迎香,风池上星合谷当,列缺穴处明补泻,鼻塞鼻渊可安康。

 

十八、顺气降逆方

 

处方:天突、膻中、冲门、内关、公孙。

手法:将针捋成弓形,弓背贴向喉咙,从天突向下压入11.5寸;膻中、冲门、内关、公孙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顺气降逆、通利咽喉。

主治:逆气上冲,梅核气,咽喉异物感等。

诗曰:顺气降逆针天突,膻中冲门公孙穴,内关穴中明补泻,梅核逆气即可解。

 

十九、豁痰利咽方

 

处方:风府、上廉泉、列缺、阳溪、三阴交、照海。

手法:风府向下颏斜刺5分深左右,上廉泉向上直刺1寸左右,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舌根和咽喉传导,不留针;列缺向上斜刺,阳溪向太渊透刺,用泻法,使针感向上下传导;三阴交、照海用热补法,使针感上下传导,留针1020分钟,以豁痰化湿、开窍利咽。

主治:中风瘫痪,顺口流涎,吞咽困难,水米不下。

诗曰:豁痰利咽上廉泉,风府列缺阳溪边,三阴交与照海补,吞咽饮食不再难。

 

二十、开窍解语方

 

处方:哑门、金津、玉液、合谷。

手法:哑门向下颏斜刺,使针感传到舌根,不留针;金津、玉液用金钩钓鱼法,不留针;合谷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使针感向口腔传导,以疏通经络、开窍解语。

主治:中风失语,舌强不语,音哑等。

诗曰:开窍解语针哑门,金津玉液钓鱼针,合谷穴中平补泻,哑口不语效如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