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炮儿”王朔

 sanmin 2016-01-12
“老炮儿”王朔

2015-09-17 乐山小佛 奇遇电影


“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震荡和为贵。干!”,记得这句切口的都不是好孩子。谁是贵影视界老炮儿?朔爷算一个。奇遇的新入伙的兄弟乐山小佛给大家唠一唠老炮王朔。

前几天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闭幕,闭幕式上放映了管虎的新片《老炮儿》,冯小刚在片中饰演”老炮儿“,片子年底将在国内上映。


冯小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那批人长大了就是老炮儿这个岁数。然后大家都在夸赞冯小刚本色出演的时候,他说,“老炮儿其实是一个已经没落的人,这个和我还不太一样”。然后冯小刚又说了,王朔就是典型的老炮儿。

不知道王朔听了是什么反应,同意不同意冯小刚给他扣得这顶帽子。

 
”老炮儿”是北京俚语,“专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从老舍的“京味儿文学”,到王朔“借影视而兴“,从小说到电影,这种京味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事实上,王朔的这种京味儿和他在军队大院的成长环境有关,与老舍那一代京味作家的”胡同式北京话“还不一样。你看老舍的小说,北京各号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跃然于纸,刻画的是形形色色的北京人的生活图景。而王朔就不同了,他的语言并非真正的北京方言,还混合了当下的时尚文化以及他本人的独特创造。有学者将王朔归类为京味文学的第三代。事实上,王朔80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并没有引起文学界的太多反响,反而是影视圈对王朔的出现表示出热烈的欢呼。

王朔的小说题材新颖,语言机智幽默,调侃打诨,夸张反讽。读他的小说,不难发现他所有的小说几乎都只写了一个类型的人物——顽主。他们是这样一类人,儿时经历过”文革“,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浑水摸鱼的一帮”痞子青年“。这群人打着”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旗号,蔑视上一辈循规蹈矩的思想教条,在社会中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他们标榜自己洒脱的人生态度,对自己不羁的个性引以为傲。这一形象的雏形可以追溯到王朔1984年的中篇处女作《空中小姐》。


      有的导演,拍了那么多电影,翻来覆去的其实都在讲一件事。王朔写了那么多小说,其实都在写一个人,就是他自己。1958年王朔生于辽宁,在北京的部队大院长大。1976年到海军北海舰队参军。退伍之后,经商的失败迫使他转向写作。面对商场失意,写作成了他唯一的救命稻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写小说就没什么出路了“。回头再看看王朔的小说,部队大院、海军、经商、写作直接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与灵感,他笔下描述的生活就特别地真实。

王朔的小说一定程度的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社会面貌,《动物凶猛》写”新时期“到来前的故事,透过文字循着作者留下的蛛丝马迹去寻找背后的故事。王朔自嘲说自己写小说把自己和人家的故事和秘密都抖得差不多了。要真认识个像他这样的作家朋友,那聊个天儿还真得小心翼翼的,读他的小说没准还能对号入座。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台湾导演侯孝贤拍《童年往事》讲的是自己的故事。不管是乡土情怀,还是灵感来源,为了艺术的平衡,将真实与虚构编码在一起,自会有好奇的人去解码。把自己的故事写成小说也好,拍成电影也好,总归有什么能留下来的东西。在这里,电影较之文学的特性就显露出来了,电影作为声画结合的视听艺术它重要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保存纪录的影像。所以,当侯孝贤回到儿时故地重游的时候,却已然发现,城市建设的推土机彻底将曾经熟悉的生活环境永远推入了记忆之中了,周围的人不禁纷纷感叹,还好侯孝贤拍下来了!


王朔不是不想拍电影,“电影好玩啊,美女如云,来钱比小说容易,它是一帮人攒的事儿,写小说一个人在屋里,白天黑夜长年累月,很艰苦,电影一帮人在那儿聊事儿,完了有人记录,每只手都有人在干,预算大,年轻时候谁不虚荣啊。”他的作品不仅拍成电影,还改编成电视剧,自己和媒介结成了“共生关系”。特别是1988年,电影界扎堆改编王朔小说,四部“王朔电影”挤在一起拥上银幕,这一年也被称作“王朔年”。电影界一窝蜂的改编王朔电影,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电影界在巨大的商业压力下迷失自我的尴尬与混乱。90年代之后,王朔曾试着把自己的小说《我是你爸爸》搬上银幕,花费了不少心血,最后也没能在国内上映。(后来听说原胶片都毁了,但万幸还能看到DVD。)


王朔走的是“泛媒介共谋”,在影视圈的人际关系网也是相当复杂,不少导演因改编王朔小说的电影作品成名,谈起这个话题,必须要提姜文。他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姜文在看完小说之后写出了七万字的电影剧本,王朔对姜文赞不绝口,称这部电影”叹为观止“。

两个个性鲜明的人一起合作,能碰撞出火花固然好,最后闹得不欢而散的也不是没有。王朔和冯小刚这两个人的恩恩怨怨说得太多了,两个人的合作也是分分合合。不过要说冯小刚成名的确多亏了王朔。美工出身的冯小刚当年在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工作的时候曾拜托郑晓龙将他引荐给王朔。郑晓龙当时在单位主要负责抓生产,像冯小刚、赵宝刚进入艺术中心工作都要过他这关。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王朔最火的时候,冯小刚牢牢抓住了这棵救命稻草,后来和王朔混熟了,顺理成章的参与了《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工作,这部堪称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先河的电视剧成为了冯小刚日后职业生涯的开幕,为他后来”冯氏喜剧“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基础。实际上,用郑晓龙的话来说,冯小刚当时能把王朔的小说倒背如流,他完全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中成长起来的。

       后来冯小刚在拍《甲方乙方》的时候和王朔不和,王朔曾表示自己不喜欢冯小刚的行事方式。什么样的行事方式呢?讨好别人的目的性太强了。王朔的发小叶京曾导演了一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也是根据王朔的小说改编的。里面就有个角色被认为是以冯小刚为原型的。王朔1997年从美国回来后和冯小刚逐渐疏远,直到2000年冯小刚拍《一声叹息》,由于是两人共同创作的剧本,开拍必须征得王朔的同意,两人这才在叶京的牵线下重新接触。也正是2000年以后,王朔有意淡出影视圈,很长时间内也没有再推出新作,逐渐归于沉寂。

      王朔曾经心灰意冷的时候说过不想再插手管任何影视圈的事,他说影视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了,我以后就写我的小说。可事实上,王朔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圈,一直陆陆续续的参与电影编剧,合作的还是那几个人。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和《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和《私人订制》、姜文的《一步之遥》。《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上映前,在徐静蕾的邀请下,王朔八年来首次接受了媒体的专访。比起年少轻狂的那会儿,如今王朔把自己看得更透彻。他养起了猫,正在写一部新的小说,虽然已经年近花甲,可骨子里还是从前的那个”顽主“,憋了这么多年胸怀大志的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红楼梦》“,究竟能不能成,读者买不买账,王朔说了,“那最好是你们看了以后能说:我操,太牛逼了!可你要是不这么说?哼,那也打击不了我。”

       各位看官心中有杆秤,王朔算不算“老炮儿”?


E/N/D

电影是一场危险的奇遇
冷门佳片|蓝光洗牌|迷影资讯|优质字幕
喜欢我们的内容
欢迎分享分享到你的朋友圈
好东西就不要自己兜着要祸害更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