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英语第一人

 Nauer的图书馆 2016-01-12
 作者简介
徐燕谋(1906 —1986),江苏昆山人。复旦大学英语教授。1929年毕业于光华大学。1930年起先后任教于无锡中学、光华大学附中、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曾主编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统编教材《英语》第七、八册,还曾编注《现代英文选》、《现代英国名家文选》等,并为商务印书馆注释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及马克·吐温的作品多部。另有《徐燕谋诗钞》传世。

--复旦大学杰出教授 陆谷孙
“三巨头”之二是英语教研室主任、我的导师徐燕谋先生。他从英五精读为我班授课(1961年)始,到1986年3月26日遽归道山止。徐老夫子于我有二十五年的师恩。而自从我在1965年5月丧父之后,师恩中更融入了在我感觉中类乎父爱的感情。徐蓄一头板寸发,脚踏黑布鞋,爱吃肉作诗,似更像一位中文教员。在他主讲的英国散文课上,徐先生也确实会不时引用汉语的札记、小品名篇,以为映照,或在滔滔不绝的英语讲课过程中夹杂着“性灵”、“机趣”、“兴会”、“气韵”等难以译成贴切外文的汉语文评术语。到了研究生阶段,在他布置的课业中更有刘勰、钟嵘等的文论、诗论。按他的说法,中文根底单薄,洋文修养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王佐良先生曾对我说,他欣赏徐老夫子的话:“植木无根,生意无从发端矣!”徐还常以他的“同学如弟”钱钟书先生为榜样,激励弟子们凌绝顶而览众山,甚至向钱推荐过学生。但与此同时,他又告诫我们不可株守先儒,以附骥尾。徐燕谋先生上课,总是早早来到教室,踱着步吸烟“热身”,讲课时也不喜居高临下站在讲台,而是好在学生座席间的过道中穿行,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哪位学生要是“参与意识”特别强,抬头与他四目对视,或做出会意的表情,他便驻足与这名学生“对话”一番,讲到得意处还会朝学生的肩部猛击一掌,然后扬声笑着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一度,徐燕谋爽朗的笑声几乎可算外文系英语教研室的一块“招牌”……这笑声到了“文革”忽归哑寂。


哀徐燕谋
--施蛰存(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斯人已长往,如灭一浮沤。
  有道真无用,归魂好去休。
  鸡鸣风雨晦,羊走路歧稠。
  我欲呵天问,滔滔逝水流。
  看到前两天《新民晚报》有陆谷孙悼念其老师徐燕谋的文章,始知徐燕谋已下世,因作此诗,以寄哀悼。
  我与徐燕谋没有深交,一九五一、五二年,我在光华大学兼课,经常碰到他。课余时间,在教师休息室中,闲谈一阵。历时虽不久,就从这几十次短暂的闲谈中,我知道他极有学问,中英文学都有根底,不是一般的英语教授。尤其是,我已感到他是一个极有修养的人。他襟抱冲和谦退,遇到我们二人意见有不同的问题,他从来不争不辩,微笑而已。全市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以后,他分配在复旦大学,我分配在华东师范大学,从此就没有见过一面。但也曾有人抄录他所作的旧体诗给我看,也有人讲过他一些情况,都足以反映他人品之高洁。
  三十多年来,我知道,徐燕谋过的是内涵的精神生活。除了编几本教材之外,他绝无活动,绝无表露,真正做到“良贾深藏若虚”的功夫。一般人讲起徐燕谋,只知道他是复旦大学外语系的教授,课堂教学很能得到学生的好评,如此而已。至于他的高洁的品德,恐怕能了解他的人还很少。
  就以陆谷孙文章中所举一事为例。徐燕谋不愿出国去教外国人学习中国语,难道真是为自己的英语中有浓重的吴音吗?我知道决不是,这还是他礼貌的托辞。在一般情况下,派遣一位善于外语的人到外国去教授中国语,总不能派一位大学教授去。“割鸡焉用牛刀”,这样做法,就是轻视了本国的大学教授。现在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国教外语,有几个是他们本国的大学教授?徐燕谋有他的自尊心,所以他不愿去。但是他决不说出他不愿去的理由来,所以他只好说是自己的英语有吴音。这是他深自韬晦的一例,我佩服他已做到家了。不过同时也不免慨叹:中国有的是人才,但能用人才的人却少得很,所以近年来,又流失了许多人才。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