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裸章无痕的遗憾

 彩虹船 2016-01-12

四大名石中巴林石裸章和自然形的出品最多。所谓裸章就是仅切割方章6面或少于6面,因为有些斜头章有一个面不用切割。经打磨、抛光,什么雕刻加工都没有的“清水”章称为方章。自然形也是一汪“清水”,只不过自然形连切割这个初级加工都省了,只打磨、抛光后就开始“抛头露面”了。不用说巴林石色彩鲜艳绚丽,质地清透晶灿,纹理千姿百态,即使是仅加工为裸章或自然形,不用任何雕刻创作也不影响巴林石的美观和惊艳。有时候极简和朴实也是一种美,也可能是更高境界的一种美。特别是巴林石方章,一般要以共5倍以上的材料才能出一方章,要想方章6个面都非常漂亮完美,那就牺牲石料更大了。由此可见一枚精品方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还有裸章因无可遮掩,石头的优缺点一展无余,反而更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材质的优劣,这使得裸章能更好观察品质,辨别真伪,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石头品种,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巴林石市场上裸章和自然形非常之多的原因所在。

 

  其“裸”丝毫未影响其经济价值,从现实市场来看方章还是最有价值的品种。巴林石界一直有这样一个习惯,一块原石先看能不能切方章,切不了就考虑雕刻雕件,再不行就是“自然形”了。实际上由于巴林鸡血石、福黄石价格高昂,中等水准的巴林鸡血石都已几十万一公斤,不少人已“惜石如金”,轻易不肯在石头上“动刀”,故意将石头保留为“自然形”了。

 

  虽然上边所谈裸章和自然形价值“振振有辞”,但我还是不赞成裸章和自然形。原因很简单,是其无痕无迹,无声无息,没有文化传承的可能,没有历史沉积的记载。试想一个裸章、一个自然形不管流转多少次,传多少代,即使流传到“海枯石烂”,也都不知道这枚章或这块石头的起始年代,流转过程,那位艺术家做了雕刻创作,那位藏家留下了藏石标记等等。也就是从一块石头上看不到历史与分化的传承,而历史与分化的记录恰是一块石头具有特殊的稀缺性和独有价值。裸章和自然形这样的石头不管怎样持久的传下去,也仅只能看到石头的色彩、材质和纹脉,却看不到任何一点文化附着痕迹,历史苍桑的印记。这样的“传承”除了材质本身的故有优点,以及经济价值还另有什么文化上的意义吗?

 

其实赋予方章和自然形以文化上的附加价值并非困难。2006年中国嘉德拍卖的一对清末民初著名篆刻家王福厂篆刻题字的巴林夕阳红鸡血对章。这对章一枚印身上刻:“长物斋主人存”,另一枚印身刻“戌寅夏福厂作”。通过这对章,我们能了解许多信息:比如知道清末及民初巴林石就有流行,并已受到名家青睐。王福厂的篆刻题字艺术水平高超,让一对普通小章充满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风采。这样的章流传逾久,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越珍贵。说实话这么小一对章如果没有王福厂的“神来之笔”,这一切都无从谈起。肯定被扔在一大堆不起眼的石头堆里难见天日。2013年嘉德拍卖巴林鸡血石方章。其中一枚方章薄意画就的牡丹花雍容华贵,引彩碟翩翩起舞。另有一对章其中一枚边款刻:“耀坤先生与婵君小姐共谛良缘”,另一枚则刻:“嘱愚刻刀,癸酉正月散行刻”。可以想象这两件巴林鸡血作品,都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记载”,而势必会“流芳百世”,让以后任何流传的时光岁月,都会留下其独特的文化痕迹和历史价值。因为一件能够永恒传世,珍稀名贵之石,并不是因为其色彩和材质高于现产的石头,而主要是其历史赋予的深厚文化积淀。缘于我们对先辈艺术的认知和崇拜,更相关我们对传统石文化的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应尽的责任。有历史文化符号的传世之石,能引起我们对石文化,风云变幻的追思和铭记。现在玩石头大多都是追逐石头价值和利益,显然忘记了收藏石头应有传承历史与文化本质意义。

 

  应该看到寿山田黄不管有多小,哪怕没有核桃大,也绝对要薄意雕刻荔枝冻方章至少要加博古纹或薄意题款,这才是具有正确的历史文化传承观,做了应该做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的事。裸章无痕,就没有了传承的印记,有痕,就有了文化的附着和历史的记载,也就有了莫大的欣赏、珍藏、研究价值和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