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课改政策解读 付宜红
2016-01-12 | 阅:  转:  |  分享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与趋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宜红一、深化改革的部署与背景2014年:颁布考试招生改革系列方案;2
014-2015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5-2016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6-2017年: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
;2017年9月:全国高一实施新方案、新标准、新教材、新高考2016年:陆续启动义务教育2011版实施状况调研及义教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
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完成五个统筹;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问题反思: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
数和升学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衔接不够,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考试
招生、评价制度与课程改革不配套;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
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改革走向深入,更需整体规划、协同推进。提出新时期教育目标加强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提出加
强“五个统筹”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
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统筹各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
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
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
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二、主要任务与目标近期目标:
1.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建立国家质量标准体系;3.推行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统一高考→学生选考一次考试→多
次机会4.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任务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教育落在学生身上最有价值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标准修订要求各学科
厘清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提炼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什么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十八大“立德树人”任务要求,使教
育方针具体化,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十年课程改革的反思,实现育人模式的彻底改变;应对国际竞争挑战,适应信息时代和
知识社会对人的新要求;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世界
趋势联合国教科文“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经合组织“三种关键能力”: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
、技术资源的能力;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欧盟“八大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
,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美国“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
、职业与生活技能。芬兰“7种综合能力”:学会思考与学习;照顾自己、管理自己、保护自己;博文广识、善于沟通、表达自如;多元获取信息;
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社会适应能力强,胜任当前工作;参与性、影响力、可持续的发展潜力。——为提升未来国家竞争力,三个国际组织、十
个国家和两个地区提出了对未来人才核心素养的标准。——“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不会阅读或写作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学过就忘,以及
重复学习的人。”(阿尔文·托夫勒)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质量标准任务2:研究制订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
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
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学业水平将细化
学习结果的要求,教学、评价指向更为明确素养1素养2素养3素养……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水平5毕业要求高考要求自主招生等其他任务3
: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指导思想:努力构建坚持立德树人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富有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修订原则:
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科学设计、综合统筹任务4:对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
14〕35号)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4.《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教学[2014]17号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14]18号)三、改革的重点与方向1.考试招生制度改
革2.普通高中课程调整3.构建育人为本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探索1.考试招
生制度改革(1)高考:两依据、一参考——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统一高考:语
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外语两次机会)总成绩: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3科目(不分文理)(2)学业水平考试地位上升学业水平考试主
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高职、高考)的重要依据。计入高校招生录取
总成绩的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文理兼修、文理兼选。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一般分为五个等级,规定每个等级人数所占比例(A15%
,B30%,C30%,D、E共25%),保证成绩的区分度和可比性。(3)重视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
、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内容: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
社会实践程序:写实记录(学生)、整理遴选(学生、教师指导)、公示审核(学校)、形成档案(学校)、材料使用(高校)综合素质档案:①主
要的成长记录,五方面突出表现;②自我陈述报告、教师评语;③典型事实材料及相关证明。以省为单位:统一格式、电子化管理平台成长记录:
如:思想品德: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的情况。不仅是
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艺术素养: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4)报考录取方式发生变化高校提前2年公布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要求,考生符合一门即可报考);如:某大学公布的招生选考科目为物
理和化学,考生的3个选考科目中只要有物理或化学的都可以报考。录取不分批次(不再设一本线、二本线);“专业+学校”平行志愿,专业平行
投档,按成绩由高至低录取。高职专科:提前招生(中职、普高);基本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校对文化素质、职业适应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择优录取;一档多投,双向选择(获多份录取通知)对职高生单独考招(2020年中职升大学超50%)热门专业或大学(浙江):三位一体招生
(高考、学考、综合素质);2015年,52所院校,浙江省录取5200人;根据专业需求另外组织笔试、面试;要求:对学考A等的个数有要
求;高考分数比重不少于50%;笔试、面试随机抽签,全程录像(5年来零投诉)。(5)改革有可能带来什么?由补短的教学到扬长的教学由上
下分层到左右分类由不能有弱科到最好有强科录取由学校主导到专业主导学会选择成为学生重要素质之一真正落实以人为本……2.普通高中课
程调整——让每个生命都有出彩的机会(1)更加着眼大众与多样化需求(2)关注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3)压缩必修、扩大选修
(4)坚持:文理不分、都学、都考(5)力求:有选择地学,有选择地考(6)完善相关制度……事业发展带来高中教育的必然转型
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472.69万人(40%),2006年达到871.21万人;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1201.26
万人,2006年则达到2514.50万人;2010年,普高毛入学率80%,2020年要到90%,十三五:普及高中教育。高考录取
率:2000年59%;2013年76%高中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促使普通高中教育从更多地为上级学校输送、培养精英人才转向面向全体,为
每个学生成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化也促使高中教育必然向多样化转型。(7)学校、教师的准备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体
系重视生涯规划指导重建课程管理制度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3.构建育人为本的教学与评价体系——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
学知识↓技能↓能力↓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素养水平等级(质量标准)党的教育方针:德智
体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学科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学科课程学校课程活动实践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
指向全面育人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1)确认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学科性质?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的作
用?最基本的研究视角?未来发展需要的最必须的知识与能力?能带给学生怎样的视野和思维品质?这门学科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贡献?学科
的性质和育人价值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要求的关系?三维目标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要求如何在学科核心素养上得到良好的结合?……坚持改革方
向问题导向(2)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在目标、教学、评价中一以贯之核心素养: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
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如:科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逻辑推理、艺术感知、人地观念、区域认知、文化理解、语言建构……(3)以核
心素养为纲改进教学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育人本位转变;从单一、孤立的知识教学向关联性、结构化知识教学转变;强调学习内容的主题性、
层次性和关联性(知识结构化);强调学习方式的综合、活动、实践、体验;强调情境创设、问题解决;推进课程整合、综合课程、跨学科学习……
——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的完备,而基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课程设计依据核心素养方式:用什么样的过程或方式让学生领会意义、达到目
标?选什么样的素材——不是为学材料而用材料;给学生怎样的体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引领;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掌握怎样
的方法、获得怎样的经历……人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素养结果: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与水平课程设计立足学科特点语文课
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是课程设计的依据。问题导入任务驱动生活情境……主题单元综合实
践……有价值的设计强调情境体验有价值的教学需要真实情境中的有效体验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任务驱动式教学使课程更有效《战国“四公子”列传》专题《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列传》、《
春申君列传》、《信陵君列传》个人自主阅读,小组集体讨论(个人阅读和写作:扫除文字障碍,编写年表,梳理事件,写人物评传)专题研讨(个
人写作、小组-全班交流)1.请比较四公子,若你是当时的一名士,你更愿意到谁的门下生活?请申明理由。2.从“战国四公子列传”中你
还能读出什么(政治、文化、社会等)信息?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3.写学习内容评论和学习感想(反思、梳理学习经验)问题导入式的设
计更能激发学习内动力《马芯兰小学数学教学法》结构化的设计提高教学效益知识点的统整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
率”610多个93个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突出教材中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理,并以此为中心,从纵和横两个方
面将其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把有关的、有联系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做到有纲有目,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比较好的知识结构。——按年级、领域整理出
知识点;——清晰知识点的前后勾连;——回到各年级构架专题课从富有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情境出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入符号化的学习确定
专题课时以有挑战性的问题(知识点)为切入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会牵引出自己不会的小知识点,激活解决此问题时需要的
一些知识点。如:在五年级分数加减法的系列中,提供的专题课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被激活的是分数的意
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则是消失的知识点,这两个小知识点可以用跳转的方式录出一种讲解微课。加强课程综合化与统
整化跨学科整合:韩国(1-2年):现实生活课程——语言、道德、社会科学;探究生活课程——自然、科学;快乐生活课程——音乐、体
育、美术北京实验二小:品德与心理健康课程整合学科内整合:北师大朝阳附中:世界三大宗教、野外求生(地理)、鲁迅笔下的童年愿景主
题统整式:日本:综合学习时间北京朝阳白家庄小学:名人故居北京八十中:二战电影赏析三级课程重组:清华附小:1+X课程……三级
课程整合清华附小:1+X课程“1”: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学生培养价值理念健康·阳光·乐学一流
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内容整合地理校
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河流与文明起源永定河畔的石景山首钢《京源环境》课程河流与城市发展永定河冲积平原上的北京故宫永定河水系变迁永定
河生态系统的历史演变永定河故道上的京源学校今天的永定河治理明天的永定河两岸风光整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统筹部分学科课
程整合学科内部目标与内容的整合资源整合:教师·学生·家长·社区……课程与环境、文化整合学科间部分内容的整合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北
京:《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2015年9月实施)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
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
长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上海:《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
》确保每学年高中生不少于30天、初中生不少于20天、小学生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小学每周集中安排一个半天实施“快乐活动日
”,探索初中“快乐活动日”试点;小学一年级入学初4周落实16-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各年级每周安排0.5课时用于学生阅读活
动;小学各年级每天安排15至20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月在校、班会时间安排一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时事教育活动;保证每天校园体育活动
1小时,每周体育与健身课程3课时,每天广播操至少1次、眼保健操2次,体育活动2次……浙江:《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
教基〔2015〕36号统筹课程实施,强化德育课程。强调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1-6年级占15%左右,7-9
年级占20%左右;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增加课时安排的灵活性。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总量不变,不减少品德、体育、艺术类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保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挂钩。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强化立德树人观念,更新质量观;强化目标意识,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于学习目标中;着眼教师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综合课程建设能力提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实践;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联系生活社会、跨学科知识、技能的能力。……(4)探索指向核心素养评价表面诊断→综合诊断强调层次、复杂情境、综合、问题解决既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关注思维过程侧重行为、表现,而非仅答案如:(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希望课程改革的深化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回归本位;校长成就教育理想;教师施展真正教学水平的平台与契机。
献花(0)
+1
(本文系戴小眼镜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