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山水画史5

 百了无恨 2016-01-12

中国山水画史5

宗炳

约略就在宗炳于江西创作山水壁画并写作《画山水序》的同时,山东琅琊王氏的一位族人,年方二十多岁的青年士子兼画家——王微,在十余年闭门不出、读书玩古兼事书画的同时,也写下了另一篇山水画史上的重要著作——《叙画》。

王微(415-453)有与宗炳相似处,所谓“望秋风,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这番“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的思致,其实已经成为了魏晋士人从事绘画创作的一种传统。

我们在前面说过,在图像资源匮乏和文化普及程度不高的古代,绘画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起着图解作用,这虽无可厚非,但毕竟存在着艺术性不高的问题。王微对将绘画等同于图解,甚至将绘画等同于地图的批评,确实也显示了他的高明之处。

因为人的眼睛总是只能看见物的某一方面,而对事物的整体而言,这却如瞎子摸象一般,因而,人必须依靠他的心中所知,来完整地了解真实的形象。王微文中所说的“心”,我认为差不多就是“知”。这就是何以画面上的形象在“目有所及”、“所见不周”的情况下能够“融灵”的关键。换言之,只要抓住万物的规律,画家是完,全在“目之所及”的情况下创造出整个世界的!

王微的《叙画》非但与宗炳在《画山水序》中的一些论点颇为相似,而且与追求完美的古埃及绘画、希腊雕塑,包括西方学院派绘画有相通之处。西方绘画中类似的审美,在哲学上皆属于柏拉图主义,而在中国,除却王微,后来《笔法记》中提到的那个批评荆浩“写松万本”,而不能“夺其真”的老者,思想皆与之相近。概括起来,便是抓住事物的普遍或者一般规律而予以表现,而这与中外画史上重感觉的画派,在方向上却是相左的。由此可知,两宋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中那种包罗万象的追求和气度,早在晋宋时王微的这篇论文中已悄然发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