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读书,再读书

 军休强军路 2016-01-12
读书,读书,再读书

 读书,读书,再读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读后感2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其实涉及到一个教师教育素养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对教师而言,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由此可见,读书对教师的工作是何其重要。


教师如何读书呢?文中的指导是:1.认识自己的优势;2.积累知识;3。书海无涯莫迷航;4.学会选择;5.咬定书山不放松;6.书山有路巧为径;7.整合获取的信息;8.书破万卷求创新;9.会合作才能成功;10.有宽容自有精彩。我根据自己的经验,还有结合我们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一些做法,也有一些总结:


多看一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教育理念方面的书籍,像《国际教育新理念》、《教育新理念》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以极大挑战,因为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变,更是教育观念的变革。一定的教育观念决定一定的教育行为,改变教育观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


多看一些教育名家名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这类图书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大有助益。


多看一些对课堂教学具有较强指导作用,操作性也比较强的学科教育理论图书。如《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怎样听课评课》、《说课艺术》、《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教会学生思维》、《师生沟通的艺术》等,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性和借鉴性比较强。


多看一些教育科研方法类图书,像《教育科研技能训练指导》、《怎样写教学论文》、《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图书,开展教育科研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需求。


对学生而言,读书对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记住: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一点对于现在一些整天忙于搞题海战术却收效甚微的教师来说应该是很有启发的。其实作为老师我是深有体会的:阅读能力差的孩子不论语文还是数学或其它学科,成绩总是不如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孩子。


而如何让他们爱上阅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认为应该从兴趣着手。教师能做的,就是让班级图书尽量杂驳、尽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孩子在不同时期的需要。


比指导更基础、更重要的,是把有趣的好书送到孩子跟前;是用朗读——这一最有效的广告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


与具有世界水准的精品比如“安徒生”“纽博瑞”系列相比,本土的儿童读物有没有优势呢?这是在《高尔德德建议和“亲近母语”的主张》一文中谢瑞平向我们抛出的问题。让孩子尽量多的读到经典,这是我们一贯的主张,这一点现在依然没错。只是如今多了一点认识,那就是:对小孩子来说,所读是否经典不是最重要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才是第一位的。因此,帮孩子帮学生选择书籍,轻松易读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我是启明 来自智康1对1

 


更过关于阅读的文章:


因为喜欢阅读而产生惊人效果的相关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