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沿线依次跨越四大水系,桥梁占全长的80.4%,沿线江河纵横,湖泊众多,人口密集。2008年开工,2011年开通运营,3年建成,京沪高铁建设速度之快令世界惊叹,这背后是持续的创新和技术的积累。 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方案以来,铁路部门组织设计施工、装备制造、铁路运输等行业内外科研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与自主创新,在高速铁路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检测验证技术、技术发展和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构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多个“最”标注了“中国创造”的新高度。 最长——全长1318公里,是目前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最高——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最大——总投资220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 最快——英国的《国际铁路快报》杂志2013年7月发表文章,称“中国平均点对点运行速度超越世界其他国家,在全球铁路的速度竞争中继续处于领跑地位”。 最优——开通三年即实现盈利,运营效益堪称奇迹。 “一座高铁技术博物馆” 为什么京沪高铁能得特等奖?科技创新水平真的“国际先进”吗?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涉及机械、土木、电子、电气、材料、信息、测量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技术难度和复杂性、特殊性堪称“高铁技术博物馆”。 何华武列数了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科技创新。 基础设施方面,创立了高速、深水、大跨、六线长江大桥等复杂结构桥梁建造技术,创新了超长高架桥上无砟轨道无缝线路建造技术和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技术,构建了多种交通方式高效协调运行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技术,建立了大张力接触网体系,研制了高强高导接触线,形成了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建造标准体系和成套技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创下体量大、跨度大、荷载大、速度高的“三大一高”四项第一,在2012年6 月10 日召开的第29 届国际桥梁大会上,被授予国际桥梁界影响最大的乔治●理查德森大奖。 高速动车组方面, 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CRH380A,提出了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突破了整车气动性能、转向架、长编组双弓受流等关键技术,构建了整车设计-制造-验证-评估-优化成套技术,大幅提升了重大装备创新能力,形成了高速列车技术标准。2010年12月3日,CRH380A在京沪高速铁路枣庄至蚌埠间,创造了运营动车组最高试验速度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 列控系统方面,攻克了列车高速运行情况下车地信息可靠传输、列车运行安全控制、与不同列控制式线路互联互通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列控系统核心装备,实现了我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集成创新。 系统检测验证及系统集成方面,实现了全线持续时速350公里等级的系统检测验证,形成了高速铁路完备的动态验收技术标准及系统集成方法,首次开展了时速380公里等级的综合试验,研究与探索了更高速度车-线-桥-网系统耦合作用规律及各系统的适应性。 高铁标准体系和管理模式方面,建立了以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基本内涵,以技术、管理、作业三大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支撑手段的标准化建设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国高铁技术、产业发展和建设管理的重大创新,构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体系,引领着中国大规模、高标准高铁网的建设。 通过京沪高速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我国时速350公里高铁技术体系成熟完备,时速380公里的高铁技术得到了初步验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