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 | 强力脑洞!一位教授造了这样一个字

 天童老僧 2016-01-12

很多从事建筑工作的人对一个字都不会陌生,它就是“砼”。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经常把“混凝土”三个字简写为“砼”。而这个字的诞生都是因为一位教授的独创……

“砼”字的来历 牛逼的创造

说文解字 | 强力脑洞!一位教授造了这样一个字

1953年,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了“砼”这一字。在教学和科技落后,既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构形会意为“人工合成的石头,混凝土坚硬如石”。

“砼”字终于有了身份

说文解字 | 强力脑洞!一位教授造了这样一个字

蔡方荫教授创造了“砼”字之后,它便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成为建筑工程专用字。

蔡方荫教授是何方圣神?

蔡方荫,江西南昌人。他是中科院院士、土木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力学专家、教育家。同时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2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土木科,后赴美留学,于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在纽约珀迪-亨德森事务所任顾问工程师。

1930年归国,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主任和工学院院长,另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正大学(现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等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南昌大学(现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工学院院长。

说文解字 | 强力脑洞!一位教授造了这样一个字

1951年后,蔡方荫出任中央重工业部顾问工程师。

1953年创造性地将“混凝土”简化成一个新的汉字:“砼”,得到广泛应用。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学部委员)。

1956年起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成为《土木工程学报》首任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