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新讲

 青松红日易测馆 2016-01-12

第一章:知道识易
  本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述:
  世间的一切规律,都是能够被掌握的,但这些规律,却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来认知这些规律,我们为了方便识别事物,会给他们命名,来加以区分,但这些名词所包括的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世间事物,本来是不需要通过命名来加以区分的,当我们给一些事物命名,是我们开始认识世间万物的起始。如果我们心无所欲,就可以发现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如果我们带着知见欲去认识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就只限于你的认知范围(边界)。

  因此,世间的规律和表象,都本是一体的,只是人们在认知识别时,出现了偏差。同的本意,是指表象能与规律相重合,也就是道与名相合,如出一辙。但这二者却又都是不断变化的,但就在这不断变化中,才不断的生育着世间万物,对世间万物起着作作。
  图引:
  本章为道德经的第一章,也是《道经》的前言部分。
  道:指一切规律,作者先说一切规律都是可以被认知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道”,但世人认知规律的方式,却都是通过一切表面现象来加以分辨、概括、总结而来的。但不论规律本身,还是表面现象,都是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想真正的认知这些规律,便是要识别变化,也就是“识易”,唯有这样,才能动态地掌握规律。这也为作者讲后文的天然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打下了基础。

  释义:
  道:指一切规律,具体指三方面的规律,其一天道,指自然规律;其二地脉,指人与外界的交互规律,其三人道,指人性规律。
  可道:指规律能够被人认知。
  非常道:指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名:用来区别万物的名词、表面现象及所包括的内容。
  可名:命名加以区分。
  非恒名:指命名所指的事物内在不是一成不变的。
  无名:指万物最初的本相。
  有名:给事物命名之后。
  无欲:指对事物处于没有知见欲的本真状态
  妙:指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
  徼:指认知范围、边界。
  同:指表象与规律的重合,一体。
  玄:指变化。

作例:
  所说的一切规律,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主要指三方面,一是自然规律,二是地脉(人与外界),三是人性。
  自然规律,周朝后,中国的农历中,习惯用“九九”来计算时令以,因此有了“冬九九”和“夏九九”的说法。
  冬九的计算,是从冬天的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次类推。等到了第九个九天,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后,冬天便会结束,春天来到。
  当时是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九温和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这是当时渭水流域的自然规律,十分准,但放在中国南方,却不尽然正确。因此,这些自然规律,往往受特定空间的限制。同样,这些谚语,放在周之前,也不准,放在如今,也不尽然准确。这时它受斗转星移时间上的位移而产生的变化。

  因此,自然规律本身,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只是要看变化的大小。
  社会发展规律本身,也是在发生变化的。举个浅显的例子,有一年我要出光盘课程,我的一个朋友阻止说,光盘课程不会有人买的,我以前做光盘课时,做了很大力的推广,无论从广告力度还是渠道的经营上,都用尽了力气,但那些货还压在那儿。
  我那个朋友在他们的教育科目里,有着一顶一的影响力,十分著名。
  后来我出光盘了,当年的销售额近百万。以前不行的事,放在现在,说不定就行了。因为以前人们认为教育还是应面对面,会排斥光盘课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在逐渐变化,以前不行的事,放在现在,就行了,同样,以前行的事,放到现在,就不可行了。
  我有另一个朋友,做教材加盟,从06年开始做,然后用一到两年做铺垫调研,再用2年左右准备出版,又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完善相关教材加盟的政策和服务。一晃,六年过去了,他做得举步维艰。在去年时,他还在用他06年对市场的了解和判定,在做事,离当初,已经有近十年了。

  世间的很多事,包括社会思潮,都会受时间地域的改变而发生转变。如果在这些事的生命发展周期内,你相应的去做事,就会获益。过了这一周期,往往是徒劳无功。
  上次去成都时,听了一件事,我有一朋友,开火锅店,连锁火锅店,在当地很有名很受欢迎。但他开火锅店,每三五年左右,便换一个牌子,换一个定位,换一种理念。在普通客户看来,原来的火锅店倒了,走人了,然后又有一家新的接手了。
  但新来的这一家,发展势头极猛,一下子在当地遍地开花,极受欢迎。那么,这个朋友,所抓住的,是人性的变化。
  人们对饮食嘲流的兴趣变化,往往只有三五年时间,同样是火锅店,有可能前几年时兴真菌火锅,这样两时兴海鲜火锅,再过两年,时兴排骨火锅。总之,追新厌旧,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他开火锅店,不能开了五年后,食客对真菌火锅已不再新情时,你悲壮地说,虽然真菌火锅不如以前那些火热,但还是有一些老顾客喜欢的,我爱真菌火锅,我将坚守真菌火锅,因为它代表的不只是火锅,还有来大自然的味道。

  我们就开一火锅店,不要把违背人性潮流的事,说得那么高大悲壮,仿佛一下子站在了道德的至高点上。就像某一戏剧种类,其兴起,是因符合了当时的规律,现在不兴起,是因它已不能适合现在的社会规律和人性规律,你要做的或者是改变和适应新的规律,要么是等着消亡。但往往,我们把违背规律的存在,看成一种高大上的存在,悲壮的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仿佛世人都违背了道德,只有他在坚守一样,其实,真正违背道德规律的,是它本身。
  比如说京剧,京剧离社会太众太远,被冷落是必然,这时不必苛求大众,说大众的品味不高,忽视传统文化,只有我们还在坚守。
  第一,大众口味不高,或许这是社会规律的规状,第二,就算人们口味再高,能去品味京剧的,也必定是少数。他们往往去追求自己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去了。比如说看电影,肯定比看戏更过瘾。

  但是在我们西北当地的农村,电影本身,真还拼不过秦腔这一戏剧,能调起人气的,只有秦腔。我们村庄只有5000人左右,却修了一个与当地经济条件不相应的戏台,这个戏台还是当地人自己筹资修的。每年必定要请省内外的名剧团来演出,而且这个钱,也是村民每家每户自己凑的。然后等开戏之时,四方八地的民众,满道而来。
  但来了之后,近万人中,真正看戏的,却只有三五百人,其他人,都在围着剧场转。这时候,剧场边多了好多东西。
  有人挑着担子赶来,开始做当地的一些小吃,凉粉、酿皮、油饼、醪糟、锅盔、羊肉泡馍等,全都上场,相当于开了一个小版的小吃美食街。
  以剧场为中心,周边突然多了好多东西,有开枪打气球的,扔环套礼物的,耍猴斗乐的,气功锁喉表演的、打台球玩街机的、租书租光盘的、看电影录像的、看真人表演的、晒太阳聊天的、进庙烧香的。俨然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西北农村狂爱秦腔,更主要爱的是整个秦腔剧场带来的生态系统,人们去看秦腔,仿佛是在赶着过节一样。因此,我们当地,两户人家间的最高礼遇,就是在自己村开演秦腔时,招呼大家来看戏。
  他们都是在吃零食小吃时,顺便一回眼,便看到了台上的演出,或是在打台球停杆时,站在那儿,顺便看一下秦腔。秦腔的演出在高台上,大家随时一回眼,就能看到秦腔演出。
  时间久了,好多人不但能记住很多秦腔剧名,甚至还都能或多或少唱一段。也有时,在吃饱玩够后,站在那儿,静静地会看一出秦腔。
  如果有一天,秦腔不受人们欢迎了,肯定是因为,外界规律发生了变化,而秦腔的从业者却没有发现或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很多行业,都是死在忽略了一个事实上,即“一切都在悄悄起着变化。”

  前面说的,是规律在发生变化,同样,一些表象或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传统文化这个词。
  同样是“传统文化”这个名词和这个壳,如果你只专注于表面上的这个壳,往往会影响你对内在的认知。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力只停留在300年内,那么,《弟子规》和女人裹小脚,就是传统文化。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停留在1000年内,那么,程朱理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停留在2000年以内,那么,汉儒思想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能看到2000年之外,那么周易五行,天人合一、阴阳八卦、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墨子》,才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四个字,其中,文化是指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价值观。传统,是指一脉相承而来的文化传承,不包括外来突然泊来的东西。但我们发现,汉朝之后的很多价值观,是与此前中国大地上的绝大多数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相隔裂的,它是文化,但它不是神州大地上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只有识别出表象下面的内在变化,才有可能了解到事物的本真。



第二章:天然道德
  本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通述:
  世人都能够发现美好的东西,并认为他们美,是因为他们拿自己厌恶的东西做了参照;世人都知道应当完善自身的不足,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所以,这世间,很多东西是正反相应的。但这美与善,也是相对应的,而这美与善之中,唯独却缺了真,不失道者,自为真。
  但这时候,我们无法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不失道时该怎么办?真,即为天然道德,什么是天然道德?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具体如何理解?就是万物不用鼓动号令,便会自然生发(生),万物长成却不只为自己(长),努力获取却不持而不放(收),能够懂得功成身退(藏),到最后,因为他的不占所利,所以反而这些所利不会离他而去

【】青松易馆悟释:意即 ----- 自然之道就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气则没(掩盖、过度)


  图引:
  第二章也是《道经》的前言和导引部分,作者由身边现象引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即天然道德。
  一切美与善,都是恶与不善的相对的,正如高和低都是相对的一样,如果你要把一个长杆子变短,你只用拿一个更长的杆子和他放一起就可以了,所以,这一切表面的认知,都不是真正的天然规律,就像美和丑一样,都是后天被社会道德所教育引导的结果。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天然道德?最初的圣人之所是圣人,并不是因为人们受教育说,那是圣人,我们要跟随,而是他懂得按规律办事,人们才效仿他。这一切,都不是被教育和洗脑的结果。那么,圣人所遵循的又是什么规律。是生长收藏。
  作者在这里,开始揭示宇宙间所存在生长收藏的规律,并且在《道经》一书的前言一结束,就开始具体讲解生长收藏的规律。作者在这里,借助于生长收藏的发展规律,来讲解天然道德的自然而然性,用来和下文中要讲到的社会道德做区别。

  释义:
  恶:厌恶
  不善:不足,缺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和无,难和易,都是相互生成的。
  长短相形:长和短,都是在比较之中,才显现出来的。
  高下相倾:高和低,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
  作:生发,起始。
  辞:言语鼓动。
  有:自我占有(指只为自己)。
  持:拿在手里不放开。
  居:占据。 


作例:
  天然道德,也就是自然道德,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自然规律中的生长收藏,也就是天道另一方面还指人性规律也就是未接受社会道德所引导的天然人性,也叫人道
  天道是不分善恶的,如李世民,杀兄害弟,不孝不伦,但仍然能功成名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规律,规律本身只是个名字,不分善恶正邪。我们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与这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关系
  古今一直以来,都给“道德”二字与人的精神品质捆绑在一起,更与当时的思想价值观绑在一起。不停地强调否合某种道德品质的人,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不具备某种思想品质的人,就会失去上天的帮助。
  那些古代传说中的明君贤王,除了人们装聋作哑地选择性失明,美其名曰“为尊者讳”为,有几人符合千年以来的儒家道德规范的?但这样丝毫不影响他们成功成名,达到目的。原因是,天道无情,不为尧存,不为纣王它安自己的规则运行不受世间社会道德的左右

  但世间的社会道德,如同儒家学说,总想让天道替他背书,所以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扭曲成了思想品质或社会价值方面的“道”,而本来的“道”,是指规律。意为,能按规律办事的人,自然会得到更多助力,不按规律办事的人,将会失去这些助力。
  因此,作者在百家学说盛行之时,强调天然道德的重要性,是希望人们的思想不被社会道德学说所扭曲,能够遵从天然道德去掌握世间规律。在批判社会道德之前,作者先抛出了天然道德。
  作者在讲天然道德时,重点提出了“不言之教”,什么叫不言之教?就是当你随地乱扔垃圾时,有个人往前走几步,将垃圾扔进了垃圾筒里,不管你会怎样做,你都会自然认为,对方做得是对的,并且会引导一部分人,也去那样做。


第三章:社会道德
  本义: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述:
  不要通过树立和推崇学习榜样,就不会让民众生争名夺利之心,不要推高那些民众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会让民众一心想着如何窃取它,不要有意让显要那些能挑起民众欲望的事物,就不会迷惑民众的心智。
  圣人治世,总是消弱人的欲望和意志追求,却叫民众如何强大自身,常使他们处于没有知见欲的状态。只有这样,才会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通过树立违背天道人性的社会道德为生事。只要符合天然道德,这样看上去圣人什么都没做,却天下的一切事情都会自然顺利。

  图引:
  当时,诸子百家时期已经开启,有些人是向大家讲解自然人性之道,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是讲解自己的“社会道德”学说,来用来影响世间。然而很多“社会道德”学说的理论,却是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规则的,作者针对当时和后世的违背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进行了打压,并指出一些违背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是如何运作的,来避免后世的人们被“洗脑”。
  他们的运行模式是首先,他们会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谁要是在行为上向他学习或靠齐,就授于你各荣誉和难得的物质。通过这种方式,来挑起民众的争名夺利之心。你想得到这一切,很好,那就按我制定的规则靠拢。通过引导和挑起民众特定欲望的方式,来实现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对民众的控制。

  紧跟着,作者在整个《道德经》的行文中,也都一直在讲如何防止被偏离自然之道的社会道所洗脑。作那就是让民众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满足民众的实际需求,消贪弱欲,看淡名利,强大自身。
  只有这样,即使遇上那些持有各种违背自然之道学说的“智者”,他们也没有了通过“社会道德”来生事的土壤。这时候的世间,就像前文所说的圣人治世一样,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遵循大道,那么,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将是自然而然的事。
  释义:
  上:同“尚”,推崇,崇尚。
  贵:推高,抬高。
  盗:窃取。
  见:显现,突出。
  乱:迷惑
  心:指七情六欲
  志:志向追求
  无知无欲:无知见欲,知见欲,也叫知见障,意指认知上的障碍。
  弗为:无为。
  作例:
  作者在这里认为,各个学说的“智者”,都是通过树立榜样和学习对象,来达到传递某种违背天然道德的“社会道德”的目的,对民众进行洗脑。

  这就像中国古代的贞洁牌坊,从人性上来讲,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但统治者为了固化社会结构,维护礼教制度,将守寡的女子,树立成为榜样,让众人学习,并给予嘉奖。推行其与人自然道德相违背的社会道德。
  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通过树立一代代一个个的榜样,对民众进行洗脑,一个包青天,让民众觉得,他们面临的种种社会不公,都是因为没有遇上“包大人”,他们不会去思考社会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在盼着出现更多“包大人”。一个被树立起来的“包大人”,掩盖了民众对整个社会制度的质疑。
  通过文天祥,统治者要树立的死忠于某个王朝的家奴形象,人们不会去想我要不要像文天祥一样,只会去想,我也要像文天祥一样,流芳百世。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一直奉行“树立榜样比活着更重要”,通过树立英雄团队和英雄人物,号召更多人参军,人们并引以为光荣。

  老子在文中提到了“无知无欲”,这是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真实表述是“无知欲”。什
  什么是是知欲?知欲,也叫知见欲,也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判定、理解和思考,都是建立在能否成就自己欲望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他不会考虑这个行为是符合人性或自然的规律,他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都是随着自己想要什么而转变的。就像中国古代,如果一个人不投降,你可以说他顽固不化,也可以说他忠贞不二,说一个投降,你可以说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可以说他苟且偷生。甚至双方都可以说对方是在“助纣为虐”。
  连梁山之上打劫的土匪,都可以说自己是“替天行道”,我们将一部水浒,本是讲了十多个落魄英雄和九十多个地痞流氓的故事,硬是能说成讲述了一百零百位英雄好汉的传奇古事。

  武松,凡是被人招惹,就灭别人满名,连丫鬟小孩都不放过的冷血杀人狂,被当成了英雄,李逵,劫法场时见人就砍的嗜血疯子,被看成了行为彪悍;孙二娘,在梁山下开个黑店,杀人越货,劫财伤命,被当成了女中豪杰。
  不是中国人没有底线,是在知见欲的控制下,每个人都变成了不会独立思考的机器。整个自秦以来的中国社会,最大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知见欲。其余的一切理论和说辞,都只不过是为满足自己的知见欲而找的说辞。
  如果通俗点来说,知见欲的结果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会尊重规律,不知敬畏自然
  中国人的心思,几千年都放在知欲上了。所以老子倡导的是无知欲,就是回到一种,朴素的、正常的,按正常式来办事情的阶段,不要鼓励,挑起大家更高的欲望,并为这个欲望费尽心机。

  所以说老子所倡导的东西,反而是今天欧洲人做的比较好的东西中国人“举孝廉”,平时不孝顺,想得到推荐,他就怎么做呢,第一,假象,做假象,第二作弊,就跟当地的评孝廉的,各种心机全都用上了,他的重心已经不放在怎么孝顺父母上,而是怎么能举上孝廉,这就是把大家的知欲给调动起来了,而他讲的是要大家无知欲,就是正常做事情。

  老子思想,就是让大家恢复到最初的无知无欲状态,无知欲之后,你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而不是别人告诉你你想要什么,如果考举人,考进士,是因为我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你从刚出生的时候,你爸妈,你身边的所有的人就告诉你,你的最佳路线,考举人,考进士。
  我们经常推崇一个思想叫成功,在有些国家很多时候,推崇的一种思想叫幸福,他认为幸福比成功重要,因为一个幸福的人,往往在某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都是成功的,但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一定幸福,因为你苦大仇深,获得了名和利,你对所有的怀疑都是惨淡的。

  什么叫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让那些想挑起民众愿望的人,不敢再做这样的事情。希特勒是如何挑起德国人的愿望和知欲的,他说:“我们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我们要在全世界,把这种优秀的民族,要在全世界扩展起来。”他激发了的过人内心的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群体认同感,挑起了他们的欲望。
  在一些信仰的国度里,有人可以拿神的名义,挑起仇恨,不让妇女上学,不让男子与女子婚前见面谈恋爱这些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的行为在被“知见欲”遮挡的民众眼里,变成了美德,他们自动地遵守,并监督他人遵守,用扭曲的“社会道德”,代替天然道德
  所以,作者在文中,通过讲解天然道德,来打压扭曲人们认知的“社会道德”,并告诉世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民众是不需要学习榜样的,因为他们会自己选择学习榜样。美国建国三百年,没有推崇过任何一个官员带病工作,也没有宣扬某个官员为了工作,舍弃了自身健康。

  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带病工作,无法保证工作质量,是对服务对象的不公,另外,带病坚持工作,是违背人性和自然之理的,是对人生命健康的不尊重。因此,推崇这样的榜样,只会被人们质疑和唾弃。
  如果整个社会的社会道德标准,明显违背人性时,它只是一种伪善的存在。



第四章:象帝为先
  本义: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和其光,解其纷,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通述:
  自然之道,就如同水流一样冲刷涤荡万物,我们受其影响,无法用我们的接触到的认知去填满它,因此,我们无法穷尽和掌握所有的自然之道。而社会道德,就如水渊一样,虽然它位于水之下,水是它的源头,但人们会忽略水的来源,而把水渊当成万物的宗主。社会道德虽处于自然之道之下,但每个人每天接触到更多的,则是社会道德,所以看上去,仿佛这些社会道德才是万物的根本,仿佛万物都是在遵循这些社会道德运行一样。
  但这部分遮挡了自然道德的社会道德,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失去它的锐气,会在各种思想的中和下失去它的显要光芒,当我们一层层地去掉纷杂的表面现象,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万物的宗主,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只是像尘土一样,蒙蔽了人们对自然之道的认知。

  但自然之道虽然像水一样冲刷涤荡一切,可它又像水一样,清澈透亮,仿佛不存在一样,我们很难分清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谁在遵从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弃一切知见欲,以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呈现的象为基础,去归纳总结。
  图引:
  作者在讲完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之后,开始讲二者的关系事和大家的认知障碍。
  作者先提出自然之道在影响着一切事物,但人们却无法用自己的认知掌握一切自然之道,也就是说,人可以无限度的接近更多的自然之道,但无法用自己的认知填满和掌握一切自然之道。在这个基础上,所有支持社会道德的学说思想、社会观、价值观等社会思想,都如同水渊一样,虽然有自然之道的水流进去,注满它,但这个水渊却存装不了所有的水。因此,所有的社会思想,都如水渊一样,让人们看上去仿佛是智慧的源头,流到了世间。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会听到各种社会思想,仿佛这些社会思想就是宇宙真理一样,一切都围绕着这些看上去伟大的思想在运转,世间万象,都在解释着这些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正确一样。如果你整天都在接受某种特定的思想和价值观,你就会觉得,它是万物的宗主。这些,都阻挡了人们对真正影响世间万物的自然之道的理解和认知。
  因此,作者提出了如何消除那些阻碍人们认知自然之道的障碍的途径,那就是,要让各种不同的思想相互发声和碰撞,这样,各种社会思想中违背自然之道的部分,会在其他思想的碰撞中,失去原有的光辉与锐气。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一层层地去掉纷杂的表象,发现其实很多社会思想,并非是高高在上的万物宗主,而是像尘土一样,蒙蔽了人们对自然之道的认知。

  到最后,作者总结说,很多人会说,我们很难分清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谁在遵从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弃一切知见欲,什么都不要信,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判定,如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判断?那就是以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呈现的象为基础,去归纳总结。
  也就是,不会迷信任何权威或学说,而是通过生活中可感可知的那些现象为基础,分析总结自然之道。
  作者在这里,其实在对人们进行思想的启蒙,洗脑教育和启蒙教育的区别在于,洗脑教育,经过教育学习,大家都只有一种思想,都成了一种类似的人,而启蒙教育,是经过教育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判定分析能力,大家成了不同的人。
  释义:
  道:自然之道
  冲,冲刷涤荡,这里指对万事万物的影响
  弗盈:不满,没有被填满,这里指人们无法掌握所有的自然之道。

  渊:像水渊一样
  宗:源头,宗主,统领。
  挫:碰撞消磨
  兑:锐气,指气势。
  和:中和,指相互借鉴学习和补充
  光:光芒
  解:消解消除
  纷:纷杂
  同:如同,像
  尘:尘土,尘埃
  湛:清澈透亮,这里指自然之道像水一样不容易被发现和掌握
  谁之子:谁是谁的从属
  象帝之先:把自然之象和眼前的各种现象,放在最为尊贵的位置,来判定事物。
  作例:
  西欧的中世纪,被喻为一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当时的基督教会是全民的精神支柱,它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以神本位思想来奴役人们,在《圣经》中启示,告诉世人“人类存在的目的是在于荣耀上帝”。要求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圣经》的教义进行创作。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其进行制裁,严重者,可以判定死刑。

  然而黑死病在欧洲的流行,使得人们在恐慌中,开始怀疑神学的绝对权威。最后,在文学、哲学、美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的价值,开始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材,并开始歌颂世俗情欲,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标榜以理性取代神启。在绘画和雕塑上,开始歌颂人体的美,主要人体的比例才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暗中将神拉下了神坛。
  这场运动,最终演变成了文艺复兴。而这场运动,便是《道德经》第四章中所讲内容的现实版
  本来,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应该在老子打了头阵的春秋战国兴起之后,绵延至今。只可惜,自秦汉起,断了血脉,罢了百家,独尊儒术,一切都要以统治者推行的社会思想为纲要,来认知世界,让世人觉得,儒家思想,才是万物的宗主和源头,虽然其要义漏洞百出,但人们总可以选择性失明,或是创建新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问答:
1、如何准确界定生,长,收,藏?以及自然规律为何是生长收藏?
  -----------------------------
  一个事物,还没有产生之前,你想看见它明显的端倪,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在出现之前,还有一个“微”的过程,就是你看不见的过程,但是它已经在孕育之中,如果我们看到这个事物,那他已经处于“长”或者“收”的阶段,所以老子认为,我们如何发现机会,如何活的更好,要顺其势,但是这个“势”,要从“微”去察看。
  《道德经》里面,道,最重要的是易,是变化,你要抓住变化,第一,天道,第二,地脉,第三,人道,这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意味着新的机会产生。
  每个人都具有发现微的能力,但是很多人没有那么坚定的内心,我们错过的很多机会,就是因为当时没下决心,所以一个人,第一,他要有敏锐的思想,或者看了,他能发现这个微,否则你只能在长的阶段进入了;第二个,你还需要有自己的决断心,第三个,你还要有一些决策的参考依据。
  怎么才能发现这个微?就在《道德经》的后面那几个字,叫“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个勤其实是尽的意思,这件东西有没有后劲,要看它是不是有绵绵不断的后续的东西在介入,支撑它。
  所以绵绵若存,就是有持续不断的东西在运作,
  绵绵若存的参考标准有三个层面,看这个事物有多少的地方符合社会需求,有多少的地方,属于符合人性需求,有多少的地方,符合这种技术的需求,如果技术上没有问题了,社会规则上又是大力倡导的,又在人性上,属于大家乐于接受的,那么这样的东西,只要你发现,它就是很有潜质的。

2、老师好,我有两个问题,还请您指点一二啊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生属性(优点特长),但是都被埋没了,怎么去找回这些与生俱
  来的属性(能力)呢?
  2.对于没有太高学历的人来说,怎么样寻找自己人生的目标,工作事业目标
  -----------------------------
  世间有有八种基本频率,它们在天为象,在地为形。同时又受五种能量状态的影响,会产生五种不同的属性。
  也就是一个人同时具有五行属性和八卦属性,这些属性相互作用,形成了他在体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质。
  当这种特质与外界发生关系时,因为天生的这些特质具有五行和八卦属性,而任何一种工作、学习、技能或行业,也都有他的五行和八卦属性,但这些属性相合时,因为同频共震原理,会激发这个人巨大的灵感、创造力和热情,从而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我们将这种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优势,称为天赋。
  因为每个人都有五行和八卦属性,因此,无论这个人智力程度高低,他都会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超常的领悟能力、创造力和热情,成为我们看得见的天赋。
  因此,每个人都在若干领域具有天赋。“看”出来是“伯乐”的事,
3、老师,请问您2个问题:
  1.《道德经》的产生有其 历史 背景,很多针对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现在处于的时代与成书时的社会面貌有着很大的不同,哪些内容方面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
  2.《道德经》在当下如何应用于日常修持?或如您曾讲过的老子重持,释迦重修,《道德经》中关于“修”的内容很少?
  -----------------------------
  老子生活的时代,有以下几方面现象:
  一是一百多个国家以周天子的名义相互争斗,每个人都打着非常正义的、强大的、美好的旗号,做着各种各样的龌龊的事情。陈国被楚国反复立废,楚国宣扬的弱肉强食思想。(奠定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二是周朝后期开始强调“理”,秩序,即怎样更好的统治、引导人们,最初的社会道德是符合人性的,但是当一个社会道德,被一部分,少部分人保护的时候,道德变成少部分人对大多数人的一种精神绑架,社会道德开始违背人性。【奠定《道德经》整体基调为打压社会道德(扭曲的社会道德)】
  《道德经》中,
  6、第五章:修言行
  掌握了那么多的自然的知识也好,这些规律也好,那我们真的要是不断的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越好吗?不是的,重点不在于掌握更多的真理,而在于把一个真理掌握好之后,能把它派上用场,怎么样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调整自己的言行,知言易行,知道什么东西该说什么东西不该说。
  (1)第二十二节:修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第二十三节:言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第二十四节: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
黄老师,再问一个问题:),这个可能也是大多数人都想问的,如何正解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段话的意思?
  -----------------------------
  自然之道,是无善无恶的,就像老虎其他生物,这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法则,不能用人类的善恶去评价。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可以救人性命的圣人,他如果真以仁慈之心要救所有人的性命,结果会如何?所以这里强调的是,一切要按道(规律)来办事。
5、南山空同老师,您在语文教育界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并取得很大成功,您出版的图书也十分畅销。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你对文化沙龙产生兴趣,并且取得了新的成功
  -----------------------------
  答:做语文教育,是我的老本行,已经有12年了的,我相信很多人,在一个行业,努力十年以上,会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专家学者。我是一个在语文教育行业中从业较久的人。
  我近两年才开始在出语文教育界出版图书,这几本书在没有任何广告的情况下,长期占据着同类图书畅销榜的第一名。大家看到这几类图书时,会发现每个榜上的第一名都是我。 这让我在同行业中有一些知名度。
  如果说这算成功的话,我想这并不代表我在这个行业中有多高水平,而是因为我喜欢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喜欢分享,很多人发现一样好东西,比如说教学技巧、方法、知识等,他们会非常珍惜,如获至宝,生怕别人学了去。他们不想写书,不喜欢全部拿出来分享。我恰巧相反,我恨不得120%全都拿出来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发现了什么。别的学校是把自己的教材藏着掖着,我是选择出版,让更多人知道。
  第二件事,喜欢简单,我愿意把很多复杂的东西,用尽量简而全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很多人愿意将他们复杂化,我是力求让所有的人能看得懂看得明白。
  这两件事,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养成了喜欢用简明的语言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分享给更多人的愿望。同时,因为语文教学的原因,我所关注的很多知识,大多于传统文化有关,这些内容越积越多,我希望除了语文课堂之外,有更大的课堂,能将这些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就有了三羌文化沙龙,而来分享这些知识的人,也不限于我自身。
  三羌文化沙龙到现在该举行第11期了,绝大多数人是期期不落,甚至很多人每次是从千里之外参加文化沙龙。北京的沙龙是在教室里举办的,北京工业大学的胡深教授是我们沙龙的常客,他说在这里,可以找到大学时代的感觉,同学们一起听课、学习、交流。而事实上,我们的沙龙确实像大学的专题讲座。而来参加讲座的人,大多数都是非常谦逊的人,虽然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已做得十分出色,但都会抱着空杯的心态,来参加文化沙龙。
  除此之外,我想他们来听沙龙,更重要的是可以听到很多简单、独到而本源的东西,因此,我们的很多讲座,虽然大家只事先知道讲座的主题,并不知道具体会讲得如何(因为是第一次讲的新主题),但大家根据以往的经验,会知道肯定有所获,便积极地邀请朋友前来。
  半月前我们在深圳的“南山空同讲《道德经》“,提前报名人数是50人,但真正到第二天,现场报名人数接近80人,很多人是邀请朋友和同事一起来的。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信任,三羌文化沙龙会越做越好,我相信,下期我们再去深圳做《道德经》的讲座,来参加学习的人数不会低于100人。人数的增加,代表着我们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分享给了更多的人,而且帮助了更多人。
6、请问老师对《弟子规》和《三十六计》是怎么看的呢?
  -----------------------------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三十六计》可以搜索查看,如果你特喜欢这两本书,死忠的那种,建议不要看我写的那篇文章,上火。
7、从甲骨文的字形看,德强调的是一种行动,一种顺应道的行为,道强调的是一种包容,四通八达,用南山空同老师的话说就是不与万物相害
  -----------------------------
   我只知道,道,指一切规律,德,指顺应规律做事的行为。
8、南山空同老师,您近期在文化沙龙中,安排的课程是《道德经》讲解,您认为《道德经》能给网友和听众带来怎样的奥秘?
  -----------------------------
  《道德经》的第一期,我已在北京、青岛、上海、深圳,这四个地方做了一天的讲解,我们还会在安排第二期。
  任何人说话,都有一个说话的背景,这个背景有三个方面,一是历史背景,二是社会背景、三是个人背景,如果脱离了这三样东西,你对这个人话语的理解,就会出现很大偏差。
  如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有关这一章,很多人认为老耳是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答案可能是他喜欢非常封闭的生活,小国寡民,就是既使是一个国家可以很小,民众也可以很少,既使是我们有先进的东西,我们也不要用它。我们既使大家都贪生怕死,大家都重视死亡,然后大家都不愿意迁徙,大家都愿意在这待着,即使有先进的船只,我们也不到外面去。让大家过着结绳记事般的生活,大家好、喝好、穿好。哪怕另外一个国家能看得见,我们都不跟他交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大家都觉得他是主张,回到过去建立一个封闭的“大同社会”。
  其实不是的。
  想了解“小国寡民”的真正思想,如果你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才会真正清楚,这些事,虽仍有记载,却鲜见于各种资料,因此,很难被人知晓。
  这里的“小国寡民”,其实指的是当时的陈国,而与他相对应的,是另一个“大国”——楚国。
  陈国在周襄王的时候被楚国灭了,后来楚国觉得陈国国君好可怜,怎么说灭了就被灭了,把它扶起来吧,又把陈国立起来了。陈国国君当上以后又很开心,很猖狂。楚国一看,我把你立起来,你还这么猖狂又把它给灭了。就这样,陈国被立被灭两次,生活在这儿的人,一会儿是楚国人,一会儿是陈国人。
  这两次灭国事件,老耳本人是亲历者。因此,后世有人说他是陈国人,有人说他是楚国人,争得不可开交,其实都对。因为他们被楚国反复扶灭。
  陈国被楚国反复立废,陈人很不甘心,楚国便讲:一个国家强大才不会受欺负,陈人变成楚人,能生活的更好,享受更多的便利,老子对这段经历,非常刻骨铭心,因此衍生才《道德经》第八十章的思想:
  对于后来发生的大量大国吞并小国的事实,老耳本人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国家的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民众能否过上乐而朴的生活,而这一切,针对的是楚国的言论。放到今天来讲,就是说,社会也好,经济也好, 国家也好,家庭也好,不是发展越快越好,而是要人民过上更加安逸自在的,乐而朴的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我们生活的幸福快乐,即使其他国家再先进,我们都不想去。
  放到现在,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一个家庭也不是赚更多的钱越好,而是要你赚钱时,还有时间去品尝食物的味道、家的温馨安宁(甘其食-----安其居),你要有时间去品尝这些东西。
  如若不是这样,你一天就算赚三万,买十万块钱一你斤的茶叶,却自己没时间品尝。你无法享受生活,那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他认为,社会也好,经济也好,国家也好,家庭也好,不是发展越快越好,而是要人民过上更加安逸自在的,乐而朴的生活才好,而不是社会发展越快越好。
  他讲“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想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不代表他真的主张大家不相往来,而是说,如果大家每个人都过上非常自在、安宁、乐而朴的生活.
  这是针对当时楚国的宣传说的,楚国一直强调如果依附了楚国,国土面积将会更大,而且还会成为霸主国的一员。
  而老耳认为,国家哪怕小一点,只要大家过上自在生活,哪怕邻国就在对面,我们都不想去。不想去的原因是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很自在美好了。你就不要再拿更大的国家,更先进的什么什么东西,来引诱我了,我们重要的是过上乐而朴的生活。
  就像今天咱们说的,有几个国家是非常小的,挪威,瑞士,他们没有很强大的军队,也没有特别先进的科技,但是你让一个挪威人,要迁移到别的国家去,真还不见得他愿意。
  因为他过的生活已经非常的自在了,所以说这加老子所倡导的乐而朴的生活,这篇文章在讲的是,人们不要被欲望,不要被这些大国,不要被这些东西所挑动,而是要明白,自己真正要想过的生活,是什么,哪怕我们国家小一点,他认为,每个人过上这种自在的生活,才很重要。 所以这一章的核心在于“安而乐朴”,而不在于“小国寡民”。
  因此,我或许是知道当时历史事件和背景相对多的人,也许有助于大家看到更真实地了解《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
9、老师我想请问一下,生长收藏中,在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去努力去争取,但是“争”字给我们的概念给我们的感觉当然不是清风明月,请问这个“争”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争”有什么不一样吗?
  -----------------------------
  很多人认为在讲“不争”,其实其重点不在“不争”,而在于“容纳”。
  一个人,一个企业,在已经强大的阶段,要学会包容。一是在人与人交往中,激发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表现自己有多强;二是向竞争对手学习,甚至是跟竞争对手合作,以达到双赢。
  争,是属于“生”和“长”的阶段,到收的阶段,如果还在争,反而是自耗
  这叫夫唯不争,故无忧。“不争”是“纳万物”,而不是“不竞争
  我们生长的阶段,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阶段,千万不要谈我们不争,我们说的表面的那个不争,是指你的方式方法是公平的、是正义的,是我不违背他人的正当利益的,是讲的适可而止。所以说没有名的阶段,想方设法追求名利,而且名能带来利益。真正的是当一个人有了名利之后,淡薄名利,不被名利所累,这跟生长收藏里面收和功成身退的藏,是一样的适可而止。

10、老师,目前道德经有诸多版本,有帛书版,王弼版,等等,在文字上会有很多不同。请问老师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我们在版本选择上需要注意吗?谢谢。
  -----------------------------
  孔子去见老聃时,《老子》(道德经)一书,已经被周王室所收藏了,那么,老聃为什么还要说“圣人述而不作”这样的话?
  因为,《道德经》思想出于老耳,但真正动笔的,却另有其人。
  老耳与尹喜一起的十几年,尹喜向老子讨教了很多关于社会时局的问题,老耳都做了回答,尹喜非常尊敬老子,在回到楼观台后,因感念这些思想的珍贵,便将老子的话按照一定逻辑整理了出来,为防止在战乱年代丢失,便雕刻在楼观台的山上,这便是第一版的《老子》,山崖石刻版
  尹喜本人好修仙,他将官位传与儿子之后,在武当山修行时整理了第二个版本,而后交给老聃,储存在周王宫里,被称为周王宫版
  尹喜回到楚国之后,又对《老子》(道德经)进行了完善的整理,而后在楚墓中发现,称楚墓版
  很多人纠结在不同版本之中,其实并无意义,只是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本质上相同,不影响理解。
11、请问老师,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道(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所以不用去谋它?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有何异同呢?
  -----------------------------
   《道德经》思想基础
  老子的祖上,负责给皇上讲解历代先王的原型,和他们的价值观,而当时的价值观是周公的价值观,后来被延伸到儒家思想。
  周公的核心思想是四个字,也就是儒家思想的真正的方针,“敬德保民”,尊敬规律去办事就是尽德。它推崇自然规律,推崇人性关系,推崇社会关系,保民就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即民心所向,符合人性的事情,都应当遵从,但是在周朝后期,已经扭曲了周公的思想,老子作为这个精神的真正的传递者,在整个《道德经》里面,重新宣扬天道和人道,打压社会道德,所以《道德经》,其实对周公思想的再一次的更具像化的阐述,跟周公的思想一脉相承,老子的思想,对周公的思想,进行了非常具体化、实用化的一个发展。
  道德经中的道,泛指一切规律。
    第一,自然规律,也叫天道,比如说零度以下,水容易结冰,零度以上,冰容易化水,人饿了,就想东西,这是自然规律。
    第二,是指社会规律,可称地脉,是整个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一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准则。
  第三,人性规律,或称人伦,比如说,人道主义思想。
  老子讲的规律是分三个方面的,但是,在整个《道德经》里面,他要打压的是社会道德,因为当时社会道德太甚了。德是按照规律去办事,简单一句话,道德两个字就是不违背自然、人性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做事
  《道德经》九九八十一节,可分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讲道后四十四章为下篇,讲德,各有侧重,逐步递进,有展有收
  “执微者,必失其著”,咬文嚼字,永远看不到《道德经》大的思想。
12、《道德经》概述
  (一)上篇:道经
  1、导引
  (1)第一节:名与实
  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恒)道”
  这句话是说,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但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你想认识这些规律,就要以变化的心态去感受。
  “名可名,非常(恒)名”
  就是说,一个名词,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停的发生变化。
  比如说传统文化,汉唐以后,我们会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是中庸之道,但是如果你把目光往前推几百年,推到春秋战国时期,你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皇帝内经,是诸子百家,是阴阳五行,如果再往前推,推到周朝之前,你会发现,是八卦,是《易经》,再往前推,是咱们讲的天人合一。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这个名词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纠结于名词本身,你永远都无法掌握,内在的实质的东西,所以要抛开名词,去看本质。名词是方便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规律而产生的,我们只有去掉那些表面的名,才能看到里面真正的东西。
  第一节其实就讲了两件事情,第一,所有规律都会发生变化,第二,正因为它发生变化,不能局于表面现象和名词,去认识世界,而是要抛除名词之后,看里面的真正的东西。
  (2)第二节:天然道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重点讲天然道德,“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重点在不言之教,什么叫不言之教。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人性,人性的本身是向上和高尚的。
  天然道德就是,你自然会顺意这些规律去办事,老子在这讲的,天然道德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跟人性是相匹配的,如果无限度的拔高社会道德,反而导致道德沦丧。
  所以,按规律办事,不要违背人性,不要把觉得违背人性的事情,当成一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情去推广。

  行不言之教
  老子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而提出这个思想,所有的道德只对有道德诉求的人有效,因为道德诉求是内在诉求,我们只能要求自己,而不能要求别人,每个人内心都有追求美好东西的天然诉求,其高度完全超出我们想象,很多见义勇为的人都是社会的底层人,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保安、快递,所以人的天然道德并不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善的需求,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去做这件事?因为如果整个社会的社会道德违背人性,这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会越自私,因为天然道德被社会道德压制,我们树立了很高的道德典范,可是人们的道德水平不会因为这个典范而有所提升,一个人被架设在道德高位,更多的是逢场作秀,当很多人发现自已永远达不到那个道德标尺,干脆便自我放弃,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道德,一是一帮人站在这里指挥别人应该怎么做,二是无限度的拔高。
  所以,一个社会最正常的道德是天然道德,是不需要被教育的。符合天然道德的东西才能长久。
  天然道德就是如果大家都在排队,我们走过去都不好意思不排队。

  (3)第三节:社会道德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树立榜样可以叫尚贤,过度推崇榜样的只有两类人,一种就是傻子,愚民的结果就是,我重点不让你做什么,而是按我的规律去办事,我这样,社会更好统治,第二个就是骗子,这个人就是为了迎合这个东西,就为了得到他想要的名义或者东西,所以他会去做这件事情,他明知道这件事情违背人性的,或者明知道自己不行,也得做。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然后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是进入养猪模式,就是让他们好,玩好,喝好就行了,不要给他们更多智慧,让他们达到无知无欲状态。
  老子说这句话,其实他是用了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古代三个字不好表达的,他会用四个字,比如说无知无欲的意思,其实就是无知欲,无思无想,其实就是无思想,无依无靠,其实就是无依靠。所以他说的无知无欲,不是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什么叫知欲,就是为了得到满足某个愿望,而去寻求实现这个愿望的各种的途径,也就咱们说的心机和心计。
  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多国外的人,是很笨的,他跟你打交道,说话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然后你觉得这些人怎么这么笨呢,这种笨,其实咱们说的没有心机的一种表现,就是他只知道一件事情,最通常的一种办法,他不会想到还有什么捷径。
  中国人的心思,几千年都放在知欲上了。所以老子倡导的是无知欲,就是回到一种,朴素的、正常的,按正常式来办事情的阶段,不要鼓励,挑起大家更高的欲望,并为这个欲望费尽心机。
  所以说老子所倡导的东西,反而是今天欧洲人做的比较好的东西,中国人”举孝廉“,平时不孝顺,想得到推荐,他就怎么做呢,第一,假象,做假象,第二作弊,就跟当地的评孝廉的,各种心机全都用上了,他的重心已经不放在怎么孝顺父母上,而是怎么能举上孝廉,这就是把大家的知欲给调动起来了,而他讲的是要大家无知欲,就是正常做事情。
  老子思想,就是让大家恢复到最初的无知无欲状态,无知欲之后,你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而不是别人告诉你你想要什么,如果考举人,考进士,是因为我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你从刚出生的时候,你爸妈,你身边的所有的人就告诉你,你的最佳路线,考举人,考进士。
  在中国,我们一直推崇一个什么呢,推崇一个思想叫成功,要么名,要么灭。但在国外很多时候,推崇的一种思想叫幸福,他认为幸福比成功重要,因为一个幸福的人,往往在某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都是成功的,但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一定幸福,因为你苦大仇深,获得了名和利,你对所有的怀疑都是惨淡的。
  在中国我们很鄙视一类人,什么人,乞丐,特别是身体立壮的人,把脚一蜷,然后伸手乞讨,我们觉得这个乞丐是不成功的,但是你没想过,那个乞丐有可能是一种幸福模式呢,有个人特别懒,他什么都不想做,所以他乞讨,很放松,很幸福的乞讨。
  什么叫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让那些想挑起民众愿望的人,不敢再做这样的事情。席勒特是如何挑起德国人的愿望和知欲的,他说:“我们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我们要在全世界,把这种优秀的民族,要在全世界扩展起来。”他激发了的过人内心的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群体认同感,挑起了他们的欲望。
  (4)第四节: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关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什么是社会道德,什么是人性的道德,什么是自然道德,往往是分不清楚的,当社会道德和自然道德紧密结合,社会规则符合人性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性化,所有的规定都是人性化的,是为每一个人服务的,这个时候,人性、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才能达到完美的结合。
  (5)第五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性是有善恶的,不是要完全的把人性激到一个无可附加的地步,而是人性、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达到一个平衡,而这个平衡是可以无限度的接近的,而不是绝对的平衡。如果你要处处讲公平、自由、正义,这个事情就没有了,它只能是相对的,和无限度的靠近。
  一个事件,只涉及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怎么做都是对的,但是如果这个事情,有两个人之后,你就要开始顾及第二个人的感受,顾及第二个人的规则,所以说,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两个人的行为方式,叫社会规则,但是,这种顾及也好,都是有度的。
  在西方社会,认为政府的权利太大,因为它已经大到一定程度,所以它才会做一个限制,这就说明什么,他在中间,但是政府权利太小的时候,他又适当的给它放一放,他永远就在一增一减中,去追求平衡,但是我们可以无限度追求平衡,永远没有到达绝对平衡那一天。
  总结:
  第一,要认识规律。第二,按规律去办事,但是我们就算怎么办事,都只能无限度的接近规律,而无法到达。


一读《道德经》
 
          中国人把老子叫老子,西方人把上帝叫老子,中国的老子出了一本书——《道德经》,西方的老子出了一本书——《圣经》,《三字经》里讲“养不教,父子过,教不学,师之惰”可见老子兼有父亲和老师的双重角色,这个角色,自古及今做的最好的也就是这两个人和这两本书。
      《圣经》里讲了两个字——“信”和 “爱”,信是进入天国的唯一法门,除此以外,别无他路,如何才能做到信,那就要真诚的、全身心的去爱,爱上帝、爱世间所有的人,爱的结果就是成就信,信的结果就是永生。《道德经》里讲了三件事,一是物质的本源,物质的本源就是能量,能量看不见、听不进、摸不着,但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二是自然的规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世间万物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万物的自然规律是不变的,人只能去了解规律、遵守规律,然后才能做到天人合一,由此延伸出《道德经》里讲的第三件事——从自然规律推理出的社会法则,也就是老子强调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社会法则就是自然规律在人世间的显现。
       从以上三个方面,老子又得出了三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全局观,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有事物都有其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从正方两方面去观察、去了解、去处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二是发展观,老子提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柔、弱是事物产生的初始阶段,它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由柔变刚、由弱变强。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从自然界中最柔最弱的水的现象观察到:滴水可以穿石、洪水可以毁物,凡事都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三是忘我观,老子从天地的无我,得出了人也应该忘我、无私,只有这样,人才能够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道德经》第七章写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起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其次第十章与第五十章两次说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万物为天地所生,但天地从未万物把视为己有、为所欲为,而是任其自由发育、自由成长、自由成熟、自有结果。
       读罢《道德经》,再看老子,一个慈祥和蔼的老父亲的形象便鲜活于世人面前,他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无微不至、苦口婆心,把自己对物质、对自然、对社会的心得和感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们,最后还送给我们所有人三件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同时他又旗帜鲜明地指出“非以其无私耶,故一读《道德经》
       读罢《道德经》,再看老子,一个慈祥和蔼的老父亲的形象便鲜活于世人面前,他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无微不至、苦口婆心,把自己对物质、对自然、对社会的心得和感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们,最后还送给我们所有人三件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同时他又旗帜鲜明地指出“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舍生忘死、以天下为己任,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也才能真正的屹立于天地之间,做一个大写的人,我爱《道德经》,我更爱老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