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银翼杀手》谈起:赛博朋克的东方迷梦

 小凡凡凡凡凡 2016-01-13

太守按:最近看了一些小成本科幻片,有部cult片叫做《深空失忆》想推荐给大家。主要情节是太空船在深空失去动力的极端状况下人类心灵的扭曲和身体的变异、人吃人式赤裸裸的社会结构与生存竞争、人类文明秩序的解体与重建,让我想起《三体2》中黑暗战役后的蓝色空间号。故事发生在封闭的太空船舱中,场景除了钢铁就是管道,充满了工业气息,却有着某种古典的美感,整体风格暗黑、惊悚、神经质,带有末日颓废感,有点像1982年放荡不羁的科幻神作《银翼杀手》。

刚好我的师姐火柴写了这篇关于赛博朋克电影的文章,所以转过来以飨诸君。火柴姐姐是我在敝院为数不多的女神之一,可惜这几天就毕业了,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遇到这么有趣的人了。

欢迎关注火柴姐姐的微信公众号“次元穿越指南”(微信号:cowgirlodyssey)火柴的神经漫游日志,捕捉灵魂出窍的时刻。关于互联网、媒体、异次元、宇宙……杂七杂八。出神地走神,入戏地出戏。【戳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关注】

顺便,深空失忆资源,在复制字符串在迅雷新建任务即可【ftp://b:b@d3.dl1234.com:8887/深空失忆BD中英双字[电影天堂www.dy2018.com].mp4 】


◎ 文/火柴


《银翼杀手》里的艺妓广告屏

《银翼杀手》(1982)的设定是2019年的洛杉矶,但几乎认不出这是美国城市,反而更像东京或香港:电子广告屏上神出鬼没的艺妓,街头的汉字涂鸦;给哈里森·福特卖面条,带反派打Boss的人都讲一口粤语,唐人街仿佛逆袭了全城。

片中多次出现中文涂鸦,但道具组的中文顾问很不靠谱

这部电影后来被追封为“赛博朋克”科幻流派的代表作之一。但真正使赛博朋克(Cyberpunk)一词闻名的是威廉·吉布森1984年完成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它创纪录地同时获得了雨果奖,星云奖和菲利普·K·迪克奖。由此,Cyberpunk成了一个类型。


这一版《神经漫游者》的封面是不是也很香港?小说里,更主要的场景是日本千叶。

那到底什么是“赛博朋克”?


简单来说“赛博”(cyber)指“赛博空间”(cyberspace),它最早出现在威廉·吉布森1982年的一篇短篇小说“Burning Chrome”中(PS:《银翼杀手》改编自菲利普·K·迪克1968年的小说《机器人会梦到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Google那帮技术宅原来也看小说的)。赛博空间即指互联网。“Cyber”前缀泛指和网络技术或电子技术有关的事物,如Cybrog指电子人(cybrog是控制论cybernetics和有机体organism的混成词)。


最初作为一种音乐流派而产生的朋克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反叛现实,对抗主流,来自底层,来自边缘,在地下蔓延。和巴洛克一样,朋克后来成了延伸至文学、电影、设计、景观等多种艺术领域的风格。


赛博碰到朋克,构成了“网络科幻”的一种,它一般基调阴沉,有很强的反思性,对人类的技术未来迷惑或悲观。赛博朋克也常是“反乌托邦”作品。


它的主角常是“边缘人”,在底层蹉跎,或内心困惑,或面临着“自己算不算人”的根本疑问。作为通俗科幻作品的主角,他们也和以往的“英雄”有共同点:超强的能力,强烈的意志和能引起多数读者共鸣的“正义”或“原则”。


有趣的是,虽然赛博朋克的基础是人类对虚拟世界的拓展,但它却对现实世界的地理空间有特殊偏好。在影视和动漫作品中尤为明显。场景常常指向一个区域:东方;在东方中,又偏爱日本和香港。我看得比较多的两部作品《攻壳机动队》和《星际牛仔》是“香港偏好”的代表。

传闻斯嘉丽·约翰逊要演攻壳真人版,虽然都是女神,但她和素子真不是一个类型。

关于赛博朋克的另一个现象是,女性主角很多:《攻壳》里的素子,《Lain》里的铃音,《铳梦》里的加里。是不是女性设定更能表现肉体与灵魂的张力?

《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1995)对人工智能,虚拟网络的想象有很强的预见性,讨论了复杂的人机关系,这种关系是阴郁且令人困惑的,技术发展模糊了生命和机器的边界,诞生了一系列新型犯罪。素子和她带领的公安九课(一群奇葩汉子)就是电子战中的执法者。


在系列最新作“Arise”中,素子对阵“火种”——一种以电子脑为感染对象的高智商病毒(《攻壳》中,人类已经普遍义体化,即全身都是假肢,只要电子脑不被烧,理论上可以永生。所以看这个片分分钟有角色被“烧脑”而死)。它可以伪造被感染者(人类或电子人Cybrog)的记忆,在壳里再造灵魂。


素子所在的“新港”活脱脱就是香港。在2004年的第二部攻壳《无罪》的OST里,还收录了一首粤语插曲(《每天见一见》)。


《攻壳机动队》(1995)截图



中环石板街

《星际牛仔》(Cowboy Bebop)(1998)是不是赛博朋克?可能更偏向于太空剧(Space Opera)。但监制渡边信一郎向来喜欢大杂烩,在26话里,有一些是赛博朋克风格。比如在23话Brain Scratch中,一个躺在医疗研究机构里的瘫痪天才少年,将自己的意识连入网络,伪装成神,通过电子游戏吸纳信徒无数,成为了头号邪教头目。少年的意识最终被“断网”。结果倒霉的主角们还是没拿到奖金。因为发通缉令的宇宙警察局需要研究这种“意识流”罪犯算不算“人”。


《星际牛仔》(1998)


渡边特别衷情香港。Bebop号太空船停留的“火星”是照香港复刻的。各种花里胡哨的广告牌、麻将馆、医馆、在市井街头打马吊的人们。这里也有印第安人、阿拉伯人,就像重庆大厦里卖表的印度人和等待着去别处的各国难民(香港不承认难民身份)。


散布在宇宙中的星际旅行关口——the Gate的播报用语中也有粤语。有一集讲了当年Gate的开发者,通过多年前留的后门,使垄断Gate的公司出现系统故障。那位开发者其实早已老年痴呆了,但程序自动帮他完成了惩罚和玩笑。对技术垄断和独裁的挑战与反思,也是“赛博朋克”的一个重要主题。


Spike在火星辛苦追狗中,火星的大多数居民是华人或东亚裔。很多年前就说基努·里维斯要演Spike,如今男神都老了。


《攻克机动队》的英文名有点像赛博朋克和“香港”与“东方元素”的关系——Ghost in the Shell,灵魂(Ghost)渴望适宜的躯壳(Shell)。

在网络技术还不甚发达的八九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赛博朋克”,是一种小众的技术亚文化。


一个合适的地理躯壳,应该有如下特点:它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否则不能代表先进技术的未来;它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排斥稀奇古怪的新事物;它还是一个不法之徒聚集的是非之地,有足够的金钱,及与之相适应的贪婪,允许各种出格的实验和野蛮的搏斗;它既是成功之地,也是迷失之所;它还必须有一定的神秘感,一个不满现状的朋克Ghost,不会选择熟悉的风景。


这正是90年代前后的香港,多年的殖民历史,使这里文化混杂,族类众多。这也是香港最繁荣的时期,快速发展的经济,足以支撑一个对“地下极客世界”的想象。(80年代的赛博朋克圣地则是日本。88年还没来,泡沫经济还没破。


这种混杂、矛盾和不和谐直接表现在香港的城市景观上:中环摩天楼下就是杂货铺,LV店里的包几万一个,旺角的裤子十元一条,分别穿着他们的人,每天在城市里擦肩而过。乔木群与灌木丛组成了两个生态系统。香港还曾有一个英国、港府和中国三不管之地:九龙城寨,过去是清朝的飞地。在93年被拆除前,这里有林立的红灯区、地下医馆和赌场,成群的嫖客、瘾君子和逃港者;3个操场大的地方住了50000多人,世界最高的人口密度。


九龙城寨


在“极端”的九龙城寨外,香港散发的气息是迷人的,有足够的多元,也有足够的秩序;像一本页数很多,但装帧严实的书;一个心思很多,但不至于精神分裂的女人。


香港对西方作者还有特殊的吸引力:它坐落于东方,传统悠久,习俗神秘。这引发了浪漫想想,也可算作一种成见。


11年8月到12月,我在香港交换,那时刚开始闹菲佣公民身份的问题,著名的“蝗虫海报”还未问世。我对香港的印象,不是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不是恼人的政治争论,而是不会一句粤语时,发现全校都能听懂普通话的安心;是跑到大埔墟买灯泡,用蹩脚的粤语讲价,却没有心理压力;是每周和同学们胡吃海喝(香港好吃的真多);是离开时,课上认识的香港同学请我吃饭,送去车站。现在,这样的经历是不是不太容易?


在二次元世界中,琳琅的广告招牌,狭窄的街道和形形色色的人群仍将延续成一种风格。能成为一种内容类型的符号和审美特征,是一个城市的幸运。


Ghost还会不断转移,Shell只是被遗弃物吗?

----------------------------------------

这里是火柴的神经漫游日志(微信号:cowgirlodyssey),捕捉灵魂出窍的时刻

关于互联网、媒体、异次元……杂七杂八

出神地走神,入戏地出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