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存误解,它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
撰文/单之蔷

古往今来,河西走廊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地位显著,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图为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之间,面积广阔的丹霞和彩丘地貌景观。摄影/李勇俊
有一年去河西走廊的张掖市,看到街道两旁的雕塑是一队队驮着丝绸向西前进的驼队。这似乎是在提醒你,你来到了古老的丝绸之路(简称丝路,这里说的丝路是狭义的,与草原和海上丝路无关)经过的地方。当时正下着雪,雪花落到了骆驼的身上,风雪中的驼队似乎正在奔向前途未卜的远方,说实在的,当时的情景竟然打动了我,让我有些感动。如果是今天,我不会为此感动,因为自从我沿着当年的丝路走了一趟回来后,我对丝路的许多认识已经改变。
驮着丝绸的驼队就是丝路的象征吗?我已经发生怀疑。因为我发现我过去关于丝路有着太多的误解。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著作《中国——根据自己的亲身旅行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结果》(简称《中国》)第一卷中。
我一直以为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他经过一番深入研究后提出的充满创见的命名,后来发现不是。李希霍芬提出这个名称,只是在前人留下的资料的基础上,稍加改造而已。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王冀青教授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关于“丝绸之路”一词的词源》一文中讨论了此事。我择其大要,简述如下:李希霍芬引用的资料来自于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一本书《地理志》,书中记载了古希腊地理学家马利奴斯(又译马里纳斯)记录的一条通往赛里斯国的道路。所谓赛里斯国,指的就是中国。古罗马人将“丝”字音译为“赛尔”(Ser),又因为丝绸是中国在西方有影响的产品,因此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意为“丝国”。马利奴斯说:有位马其顿商人派他的商队完成了一次去赛里斯国的旅行,商队从现今中东地区的幼发拉底河口一带出发,一直向东行进,途经一个叫石塔的地方之后,又走了7个月,最终到达赛里斯国的都城——赛拉(洛阳)。这条路被称为“赛里斯之路”,字面意思是“丝国之路”。
李希霍芬在他的书中两次写到“马利奴斯的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 des
Marinus),他在这里创造了Seidenstrasse一词,这个词是合并了德语Seiden(丝绸)和Strasse(道路)后形成的一个新词,字面意思就是“丝绸之路”。
以上是王教授文章的主要观点。读过王教授的文章后,我又找来一些资料研究,我觉得现在人们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已经远离了马利奴斯的原意。因为李希霍芬的创造已经将“赛里斯之路”,改造成了“丝绸之路”,二者之间的意思并不一样,前者意为“前往丝国之路”,后者的意思则是:丝绸贸易之路。
从李希霍芬开始,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开始滥觞,这一名称的广泛流传,当归功于瑞典大探险家斯文·赫定,因为他的一本畅销书的书名就叫《丝绸之路》。
当然你得承认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有一种浪漫的东方情调,当听到“丝绸”这个词时,柔软、轻盈、鲜艳、滑润这些美好体验就随之被唤起,因此丝绸之路这个名称能够广泛流传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今天丝绸之路已经不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一个指称性的通名,一个符号,指称中国与世界沟通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