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玲 图片拍摄:李晓东 编辑:鱼爸 《家有宝玉》
一 为老大起名着实费了一番周折,还把我尘封已久的大部头?辞海? 翻了出来。我一生爱玉,最终为老大取了一个 “珩” 字,还以为不会有太多重名。谁知那年回国,高中同窗好友家的少爷也是一个“珩”字,不觉哄然大笑,感慨人算不如天算。 到老二起名时,就省去了诸多麻烦,只需在玉石之中选取一个响亮的发音。选来选去,选中了发二声的 “琪” 字。 从此,家中便有了两块宝玉。
二 我一向是个慢车司机,自从车上载了两块宝玉后,开车更是加倍小心,谨慎有余。不仅领导嘲笑我早晚警察会给我一张慢车罚单,老二对我的开车评价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不留情面。 记得老二两岁时,一天突然在车后面说,“妈妈,爸爸比你开车快。” 我愣了一下,一时不知这句话从何而来。“妈妈认为开车安全最重要。快慢无所谓。” 老二第二次评价我开车慢记不得是多大。总之,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看别人的车都开到我们前面去了。” 我还是那句话,“ 开车安全第一。” 老二六岁时,有一次十字路口遭遇黄灯,我踩闸停车,却惹得老二在后面大发雷霆,“你可以开过去的,现在我们还要等很长时间。” 我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后来同事闲聊,我的一位同事义愤填膺地说起她那个年近八十的丈夫刚刚吃了一张罚单,禁不住感概,男人不管是六岁灵童还是年逾古稀,在开车方面,还真是一脉相承。
三 自从两块宝玉第一次从牙医那里七零八落地补了一通牙回来,我便开始严格执行睡前刷牙用牙线流程。老二对我日复一日地对他们喊叫 “刷牙” 产生了过敏反应,每每抗议或者请求我不说话,用手势示意。怎奈手势不给力,忙活半天,无人呼应。于是我建议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词汇来代替“刷牙”,两人协议通过用 Candy Moon (糖月亮)。长叹一口,这哥俩压根没有体味出我对保护他们牙齿的煞费苦心。 后来两人对我每天早上叫醒他们也失去了耐心,不愿意听到“起床” 两个字,干脆改成了Candy Sun (糖太阳)。 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早晚“糖月亮,糖太阳”地发着暗语,提醒他们刷牙,起床。
四 老大三年级时的家庭作业有一项是词汇练习。老师会发一张印有本周词汇的纸张,把每一个词汇剪开,就成了一张张小小的词汇卡。我们的训练程序是,我说词汇,老大练拼写。 有一天,老大撂挑子不干了,而且还找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妈妈,你发音不准,影响我正确拼写。” 我一时哑口。老大说的不无道理,我的中国式英语发音确实不适合陪练这种项目。 一转身,看到了在一旁的老二。灵机一动,“那我们请弟弟来读,好不好?” 只要不是妈妈,换谁老大都没意见。老二受宠若惊,总算可以和哥哥平起平坐了。对我来说,更是一举两得,两个孩子一起练。 一石三鸟。
五 一天晚上,老大问我怎样拼写我的名字。未加多思,帮助老大拼出来。 第二天,老大的老师找到我,问我是否昨天给孩子签过字。我瞬间警醒,一边摇头一边询问出了什么事。原来昨天体育课上,老大和另一个男孩犯了错误,班主任老师要求他们把过程写下来,家长签字,然后交给体育老师道歉。显而易见,老大越俎代包了。 尽管当时就想把老大从教室里提溜出来,严加管教,晚上回家还是心平气和地和老大摊牌,并建议他把“聪明才智”用在合适的地方。 那天晚上,想到自己童年时曾有过的种种“劣迹 ”,有一种绝望的感觉。是不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把世上所有的错误轮流犯上一遍呢?有谁统计过这世上到底有多少种错误吗?可不可以编一本错误指南之类的参考书拯救一下家长们?
六 购物回家的路上,看到老大在吃手中的一盒零食。付账时对这盒点心没有任何印象。 “你吃的这盒东西哪里来的?” 被我冷不丁这么一问,老大一时无以对答。 一旁的弟弟插话进来,“妈妈,哥哥从店里偷偷拿出来的。” “是吗?” 我严厉地问。 老大点点头。 我一边示意领导掉转车头,一边说,“ 我们现在返回店里,你要当面向收银员道歉,然后我们把这盒点心买下来。” 进到店里,老大垂头丧气地跟在我们身后,面露难色。 找到收银员,我示意老大。似乎鼓足了全身的勇气,老大一步一步地走到收银员面前,用轻得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对不起,我拿了你们店里的东西,没有付钱。我错了。” 收银员一脸的疑惑变为频频点头,“谢谢你回来道歉。我为你感到骄傲。” 作为父母,我再次向收银员表示歉意。收银员坦诚地说,“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这么做,谢谢你们。” 从店里出来,老大的脸上显出如释重负的轻松。 回到车里,我给孩子们讲起在他们这个年龄,有一次我贪恋朋友的一块味道极好的香橡皮,偷偷据为己有,事后“做贼心虚”,又把橡皮偷偷扔掉的故事。我告诉他们,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犯类似的错误。犯了错误,改正错误,不仅值得原谅,更值得称赞。 感谢主,这件事在老大心中刻上了深深的烙痕。后来提起,还颇有些世界末日的感觉。我知道,他在人生中的这一个十字路口,找对了方向。 孩子们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方向标。请神赐给所有父母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孩子生命中的无数个“第一次”,相伴相随,尽其所能。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达拉斯 版权说明:本文归作者及养育男孩平台所有,任何平台转载需注明作者及来源,谢谢! 作者:张晓玲,七零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国内做过七年的记者和编辑。两千年留学美国,毕业后在达拉斯私立学校做老师至今,基督徒,家中有两个上小学的儿子。在美国读的是教育学硕士,在养育两个儿子的过程中,也是每天都有故事。 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下面这3篇文章估计你也喜欢 111:不要怕孩子太老实! 112:错过“识字敏感期”真的会害了孩子一生吗? 113:在男孩的第二个成长阶段,父亲对他的一生起什么样的作用? 长按下面二维码图片关注,回复文章编号,即可阅读。
喜欢?那就订阅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