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档酒文化的阴暗面,有史以来最大的葡萄酒造假案

 苏睿思 2016-01-13

文:Nixy汪纯

早些年总看到有人因为喝了假酒失明甚至送命的新闻。警察叔叔们努力了多年,终于把这些制假界的蠢货们都抓起来了。现在我们说的假酒,更多的是指把便宜酒装进高档酒的瓶子里卖贵价——只谋财不害命,这也是一种“进步”。

高档酒文化的阴暗面,有史以来最大的葡萄酒造假案

不过在创新性和专业性上,中国的制假者诈骗犯跟国际顶尖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有朋友说他在北京的酒类批发市场上,看到过酒标上6支箭的拉菲,还很敢开价;也有葡萄酒卖家在淘宝上写了错漏百出的产品介绍自我标榜,引来酒圈人的群嘲吊打。

高档酒文化的阴暗面,有史以来最大的葡萄酒造假案

今天讲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诈骗界/葡萄酒圈的传奇:他伪造最高档的葡萄酒,并通过正规拍卖行销售到世界各地。这是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一个人做了很多A货包包,不是放在淘宝,200块一个卖给小白领,而是放在新光百货的专柜里当正品卖给本来也算识货的VIP贵妇——而且过了很久才被发现。

高档酒文化的阴暗面,有史以来最大的葡萄酒造假案被爆出大批量制售假名庄酒的时候,尼亚万(Rudy Kurniawan)他已经是一个著名葡萄酒收藏家了。他身份成谜,人们只知道是一个印尼富二代;他总是带着名表、开着豪车出入高级场所;他出手豪奢,用昂贵名酒宴请各界名流……他和名酒拍卖行的老板私交甚好,他高调地大量地收购顶级勃艮第酒,将这些名贵葡萄酒市场的价格一再推高,然后,他开始出售自己的藏品——看上去似乎是这样。而事实是,他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著名的酒类收藏家,然后伪造数量惊人的名庄酒通过正规拍卖行销往世界各地。

高档酒文化的阴暗面,有史以来最大的葡萄酒造假案

本来在酒类收藏界,像尼亚万这么年轻的人很少,但他很快就成为了世界最有名的酒类收藏家之一。从2003年开始,尼亚万开始大量购进名贵的葡萄酒,曾有报道称他有时一个月为此花掉100万美元,也有传言说他也收购了一些私人酒窖。到2006年,勃艮第名酒的价格创新高,这时,尼亚万开始出售自己的藏品。2006年1月,Acker Merrall拍卖行为他举行了一场名为“酒窖”的专场拍卖会,仅仅一个周末的时间里,他的1700件拍品总共拍出了1060万美元,同年10月,Acker Merrall拍卖行又为尼亚万举行了一场名为“酒窖II”的专场拍卖会,总共拍得2470万美元。这两场拍卖会的拍品中包括一些罕见的名酒,成交额惊人,Acker Merrall拍卖行也由此跻身世界一流酒类拍卖行之列。这批酒里面有一些被内行喝出问题,拍卖行老板赔钱了事。

Acker Merrall拍卖行的总裁约翰·卡彭和尼亚万2004年在洛杉矶的新酒节上结识,在这场持续四天的庆祝活动的末尾,这群人喝掉了一系列传奇般的酒款,1945 Mouton Rothschild、1961 Jaboulet Hermitage La Chapelle、1971 La Tache、1964 Romanée-Conti、1978 Guigal C?te-R?tie La Mouline,总价值超过25万美金。尼亚万用信用卡支付了全部费用,同时向餐厅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要求:他要求餐厅将所有空酒瓶寄给他。他还向其它常去的高档餐厅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从2004年到2006年,这些餐厅向他送去了大量的空酒瓶。有一些空酒瓶送还给尼亚万的时候破掉了,尼亚万因此暴怒,这让那些餐厅的员工觉得非常诡异。

高档酒文化的阴暗面,有史以来最大的葡萄酒造假案【FBI在尼亚万家中搜出的年份印章和名酒标签】

除了因大手笔地买进和卖出而闻名,尼亚万味觉的灵敏度也受到业界的认可,他在酒类鉴赏方面天分极高,尼亚万的友人和前合伙人保罗·沃塞曼(Paul Wasserman)说他对香气拥有“图形化记忆”,而另一些人则发现他会格外注意一些细枝末节,比如,一家酒厂的酒标在不同的年代里如何变化。除此以外,尼亚万一直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会睡到中午以后起床,极其没有条理,经常迟到,很少按时付账单。他和母亲住在一起,有时他在品酒会上会在座位上睡过去,然后醒来继续喝。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在2012年3月,F..B.I.逮捕了尼亚万,并对他提出了电讯和邮件诈骗等多项指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伪造并企图出售假冒的名庄葡萄酒”。后来他被判了10年监禁。

警方在他家找到了一个制假工厂,以及成千上万的名酒酒标。到现在为止,尼亚万可能已经出售了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假冒名酒,而买家则包括众多知名的葡萄酒收藏家。这可能是史上最大一宗名酒造假案,而这一事件已经令奢侈品酒类市场的信誉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警方发现尼亚万已经设计出了一套“精细的制假流程”:他家里有上万个假的名庄酒标,大量名庄酒的空酒瓶,几十个印有名酒庄经典年份的橡皮图章,还有一套加酒塞的设备。大量的加州酒已经被包装成波尔多名庄酒,还有处于不同阶段的各种半成品假酒。

高档酒文化的阴暗面,有史以来最大的葡萄酒造假案

名酒造假的方法很多,比如,你可以把一瓶1962年的拉菲的标换成1959年,这样出售价格就能骤增,或者,可以把更年轻的拉菲灌到1959年的瓶子里,甚至掺入一些更便宜的酒。越是名贵的酒越少人喝过,而且几十年前的勃艮第酒在包装标识上很随意,所以给那些陈年好酒的瓶子里灌进别的酒,从包装上也更不容易看出破绽。

尼亚万从一些老牌勃艮第葡萄酒酒商那里大量购进存货,大多是一些产于1950到1960年代的平价酒。勃艮第存货量最大的一家老牌酒商表示,尼亚万几乎把他们的库存买空了。他购买的多是一些陈年葡萄酒,平价酒居多,也不乏列级酒庄的陈酿,用这些原料,他可以勾兑出相当像样的假的名酿。他对自己的“产品”还不乏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算是一个有职业追求的造假者”。

官方对尼亚万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了更多令人吃惊的东西:他在雅加达出生,2001年曾申请美国的政治庇护遭拒;2003年他被美国政府勒令离境,他的申诉也被驳回;此后他一直是非法滞留在美国——但这并没有妨碍到他两次获得酒类经营许可证。·

尼亚万的经济状况也很成问题,他有多笔欠款未还,光是从一些没名气的葡萄酒藏家那里,就借了将近200万美金没有还。他把18件艺术品(其中包括安迪·沃霍和罗伯特·印第安纳等人的作品)重复抵押给不同的贷方以获取贷款。

高档酒文化的阴暗面,有史以来最大的葡萄酒造假案

东窗事发后,红酒圈里跟尼亚万打过交道的人都在拼命撇清。尼亚万令Acker Merrall拍卖行另类地红了一把,这家拍卖行以及总裁约翰·卡彭在这桩造假案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约翰·卡彭自然坚称自己也是受害者,他对尼亚万造假的事毫不知情。

现在抓到了一个尼亚万,仍然逍遥法外的造假者还不知道有多少。名贵葡萄酒市场里假货泛滥,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尼亚万制造的假酒已经销往各个大洲,尤其是亚洲,钱多人傻。香港现在已经超过伦敦和纽约,成为最大的名贵酒类拍卖市场,也是最好的倾销假货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