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啥?一85后开公司能管上万人,还把每个人都打扮得像超人!

 天做棋盘星做子 2016-01-13

作为一家同城物流公司!


“风先生”的配送员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还为每个配送员买了个表


听说,这部手表可以独立运作,实时连接到整个系统。




甚至,他们编了了一首主题曲《风》,还拍了个MV……



等等,觉不觉得那些配送员在哪里见过?


超人既视感?


没错,风先生的创始人郑飞科是超人迷,而配送员的这套装备大部分都是按照郑飞科的风格打造。


当然霸道总裁也经过调研的,适合配送员使用和穿戴。


自从他们有了这套装备后,很多同行也都赶紧升级自家的配送员服装,也许它们认为只要服装统一就好,压根没有想到凹造型这回事……


拔特,风先生的产品部不仅有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还有服装设计师。




郑飞科说,他其实不想管这么多细节,因为别人会很烦啊,但是如果不这样就形成不了风格,所以必须要按照一个人所有的想法来,而品牌是一个个性的东西。



郑飞科


所以,风先生就变成了如今物流公司中最不五大三粗,最有调性的。


没管过那么多人


郑飞科说如今最大的压力,是没管过那么多人。截至目前,风先生有全职配送人员5000名,兼职配送员100000名,还在持续增长。


为了管好这些人,风先生实行军事化管理条例,将配送员分为P线和M线,P线根据业绩和入职时间分为1-5星,M线则分为小中大各个级别的队长,带领团队。


在风先生的办公楼下、在各个团队的集结点,每天早上中队长都会带着团队一问一答地喊:


“我们是:快如风,铁如军,风先生;我们要:猛如虎,锐如鹰,向前进。勇往直前,即刻送达!”




我很好奇郑飞科是怎么想到这些招,后来才发现,他虽然不是国防生,但母校是“国防七校”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


当然,这些依旧是小打小闹,如何让这些人有效的转起来,最大化的来配送订单,才是正经事儿。


在很多人想要“做轻”通过众包来解决即时配送问题的时候,郑飞科选择了做重,他的配送员每日人效可以达到40单,比众包配送要高多了。


当很多人沉浸在Uber和滴滴的神话中,认为算法可以解决一切时,郑飞科发现真相所有试图做线上订单信息合并和调度优化的都是伪命题,效率最高的永远是线下的自调配——


“物流行业永远是地理位置熟悉了、客户熟悉了、订单类型熟悉了,效率才最高,在同城的即时配送领域,70%的订单送的慢都是因为不认路。”


郑飞科自己尝试送单的时候就经常蒙圈,还因为不认路送迟了被客户投诉。


如果你认为风先生的成功只是因为发现了这个规律,那你就错了,风先生也有一套精密的、与众不同的算法。


不是基于订单,而是基于


也就是说,这套算法算的是哪几个人,在哪个时间段,去哪个商户,或者哪些地区服务,而背后所遵循的规律很简单,是配送员对这条线路的熟悉程度,如果数据显示这名配送员经常去这个小区的或者商户,就肯定会优先分配到该区域。效率会提升50%以上。


高中不好好上课

天天躲在课桌后看原版编程书


风先生的牛掰技术都由郑飞科亲自掌舵,而86年出生的郑飞科自称,


“本宝宝不是懂技术,而是非常懂技术。”



上小学三年级的郑飞科第一次接触到电脑,是学校一台486。别问我486是啥。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大概有印象,486基本靠程序语言控制。


这台486成了郑飞科的启蒙老师,让他狂热的爱上了编程。


初一,郑飞科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从此开始了他独树一帜的生活,同学们用计算机来打游戏,他用来学习怎么做网页、做动画和做音乐,然后订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IT类杂志。


高中后,郑飞科又常常躲在课桌下面读英文原版的编程书


能看懂么?


“看不懂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查,就当练英文,后来我英文也成了全校最好的。”


读大学后,计算机专业的他“变本加厉”,到后来,只用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同学需要一两天才能完成的编程。


那个时候,郑飞科的愿望是申请斯坦福的计算机硕士,但2008年下半年,也就是他大四第一学期,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参赛组成员,被拉去参加了中科院创业大赛。


就是这次比赛,为郑飞科在创业这条不归路死磕下去埋下了伏笔。


因为郑飞科表现出众,被当时就职于北京中科院的同校师兄看中,被拉入一家游戏类的创业公司,负责产品和设计。


虽然半年后,郑飞科就因为工作氛围和自己想象中有偏差而辞职,但没啥可后悔的。


郑飞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第一份工作做的什么,往往后面会一直做什么,何况受从商的家庭熏陶,创业也是郑飞科的愿望


后来,郑飞科还收到两次他一直向往的Google的邀请,但已经在创业的他,没法回头了。

不折腾就不过瘾


离职后的郑飞科,先后去了人人网和机锋网担任产品经理,但都不是他理想中的状态,于是,2011年,他决定回自己的家乡杭州创业。


郑飞科创业,不折腾不过瘾,别人吐槽他变来变去不知道在做什么,他也不在乎,他说,肯定得变,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怎么玩。


那段时间,风先生尝试了7种模式,比如让商家一单一单地发订单,到让商家对接系统,再后来进行配送预约,改了很多种方式来观察成本结构、成本变化和营收变化。


2013年,郑飞科断定未来所有的东西都会有互联网,所以应该往线下走,而可以切入的品类有两种:


1.高频打低频

2.低频高价值


郑飞科选择了前者,做起了外卖平台。


最初的产品构架从前端交易到配送团队都有。


但不久郑飞科就看出外卖平台的竞争会变得相当凶险,因为它会是大佬们必争的本地生活入口,烧不起钱就没法玩。


于是,郑飞科砍掉了其他业务,只留下了物流这一项,因为物流可以赚钱。


一开始采用的也是众包模式,2014年的6-7月,恰逢杭州的梅雨季节,一下雨,兼职人员就少了很多,风先生因此收到很多投诉,品牌也受到影响。


于是,郑飞科决心做自己的全职配送队伍。


郑飞科还乐此不疲地成立了风先生实验室,培育各种“小白鼠”。



事实上,这已经是郑飞科的第二个项目。


2011年,回到老家杭州,父母成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拿出100万,郑飞科做了第一个创业项目格子箱网络,一款类似于Nice和In的图片社交类产品,运营了两年时间,始终进展不大,为了让项目活下去,郑飞科接了很多外包业务,帮别人设计和开发产品。


郑飞科回想起来说,这段时期为他做产品积累了不少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