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MIC: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几点思考

 决策咨询 2016-01-13

  近日,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点已成功出现在部分政府机关大院,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首次进入公务用车领域。分时租赁是近年来租车行业新兴的一种模式,是全球化共享经济浪潮下的产物。它介于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之间,是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出现的新型汽车租赁服务,采用多人分时共享、按需租赁、随借随还、全程自助的模式,具有经济便利、科技智能、节能环保等特点。那么,我国为何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是共享经济的体现


  (一)满足用户的现实需要


  分时租赁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准公共交通服务模式,其经济、便利等优势为广大用户带来积极作用。一是经济划算。以北汽E150EV纯电动汽车为例,一辆百公里油耗6公升的汽油车,百公里花费约为40元;北汽E150EV百公里耗电约为15度,需花费13.2元,仅为传统燃油汽车的1/3左右。每日的租车费用也较少,仅为百元左右。二是使用便捷。分时租赁是应对大城市买车摇号、拥车太贵、通行限号等困难的最佳选择;不仅省去了购车费用,而且也节省了维修、保养、保险、折旧等一系列支出。用户只需依靠移动通信设备和互联网,通过APP租车应用软件,实现自助式预约、租车、还车和支付服务。


  (二)智慧交通的重要体现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是一种新型的低碳共用出行方式,对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停车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城市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车辆使用效率。据统计,我国每辆汽车日均驾驶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90%以上的汽车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在分时租赁模式下,可以整合城市中闲置的汽车资源,电动汽车使用率可提高2-3倍。二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近些年,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分时租赁可以实现多人共用一辆汽车,从而减少路面上汽车数量,减少对城市空间的占用。三是有助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通过减少路面上行驶汽车数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节省汽柴油消耗。例如,“ReadyGo绿动”新能源汽车运行百日,可累计节油5798升,实现碳减排12.8吨。


  (三)新能源汽车推广较为可行的方式


  随着新能源汽车政府补贴大幅“退坡”的临近,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进入关键期。与传统汽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虽然既经济又环保,但使用上的不便,尤其是续航里程的限制,让其很难成为现今汽车消费的主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时租赁巧妙地规避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短板。如大多数电动汽车的常规续航里程约为100公里,慢充时间为6-8小时。分时租赁作为城市内部“短途、短距离”交通出行的解决方式,其用户多为日均50公里以下的短途行车需求,选择租赁即可满足条件。此外,分时租赁模式增强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客观认知,特别是部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缺乏了解,不愿意轻易尝试新事物,借助这种营销模式的创新,易形成消费的示范效应,从而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四)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电动汽车共享领域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在德国, car2go模式是以戴姆勒公司等车企为主导,采用随取随用、即租即还、按分钟计费的运营模式,旨在推动城市可持续绿色交通发展,现已在欧洲和北美的28个城市成功实施运营。在法国,autolib模式显著特点是政府支持。由巴黎市政府出资支持电动汽车租赁系统的前期建设,并委托波洛莱集团投资运营,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其营运模式是盈利共享、亏损共担。在意大利,“知豆”模式颇受欢迎。“知豆”电动汽车专注小型化、轻量化,续航里程合理化,是传统汽油汽车的一个有力补充。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使用环境受限


  分时租赁模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建设应用“雷声大,雨点小”。一是整体规模较小。有别于传统的租车服务以日为单位,分时租赁以时为单位,甚至以分为单位。目前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分时租赁的新能源汽车非常少。以最为成熟的杭州“微公交”为例,目前投入运营的9000 辆微公交中,仅有1/3的车辆做分时租赁业务,其余用来长租。二是市场需求有限。分时租赁服务主要在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二三四线小城市因不受牌照、限行问题影响,租赁市场有限。三是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尚未养成。广大用户还没有形成租车上下班或者短途租车使用的习惯,对公交、自购车辆、出租车的依赖性较大。四是地方保护现象日益严重。通过设置相关技术壁垒,禁止外地车企进入当地汽车租赁市场。例如,在杭州风生水起的康迪公司想要进入上海市场则阻碍重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分时租赁需随借随还,对租赁网点的密集性和充电桩的便利性要求高,我国目前的租车平台远达不到该标准。首先,庞大密集的网点尚未形成。我国的租、还车网点,总体上呈现零星自发的状态,很多网点都只是小企业在某个局部地区进行的试点。其次,充电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截止201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2万辆,而充电桩只有3万个,两者之比为4:1,离供需平衡差距甚远,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需求缺口正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三)投资成本过高,多数企业只能亏本运营


  当前,我国大多数分时租赁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一是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较高。虽然纯电动汽车享受国家和地方的高额补贴,但价格仍较为高昂。比如,比亚迪E6可享受11.4万元补贴,去除补贴后其售价仍为14-25万元。二是运营成本较高。租赁过程中,会产生车辆单向流通现象,即某些网点的汽车过于集中,某些网点的汽车又过于稀少,这会提高营业点车辆调配成本。此外,高额的停车费、支付充电桩的费用等,都无疑加重了企业负担。三是贬值风险。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成熟、更新换代太快等核心问题依旧存在,它的残值几乎为零,这些最终都由汽车租赁公司买单。


  (四)信用体系不健全,风险控制亟待加强


  汽车租赁需要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美国法律规定汽车分时租赁的使用者,必须保证汽车的洁净和车况,其评估的依据就是拥有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和社会信用保障体系。然而,我国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用户个人信息、信用信息、租赁公司之间租车业务信息之间闭锁不通、交流不畅,客观上为承租人欠租、违约等行为提供了可能,甚至有犯罪分子采取虚假身份证件租借车辆后故意损坏、抵押变现等,严重阻碍着汽车租赁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如对租赁企业初期投资进行减免或优惠;对汽车给予加速折旧等折旧优惠。探索建立包括停车优惠、用能优惠、减免高速公路过路费等刺激租赁的消费政策。二是制订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特别是在产品技术、运营管理、服务流程、保险金融等方面,促进分时租赁模式应用。三是多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消费者对分时租赁这一新兴模式的认知和使用积极性。四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地方政府正确履行职能。对于禁止外地汽车进入的行为要严肃处理,适时启动问责制,扫除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流通障碍。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在主要交通枢纽、科技园区、高校、大型居住社区等场所,作好充电桩、停车位、取还车网点的规划引导,使用户能够在步行范围内取车还车,并实现异地还车。二是结合分时租赁网点,逐步完善公共充电设施。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要求一线城市的新建小区和商住楼宇必须建设一定比例的充电桩,或者是提前铺设好电线、预留电容,后续可逐步在二、三线城市落实;鼓励已建小区实施充电桩建设改造计划,发展便携式充电装置及配套服务。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领域。比如采取合同能源管理(EPC)、公私合营(PPP)等模式,以缓解租赁网点、充电桩等前期投资大的资金压力。


  (三)创新商业模式


  一是创新盈利模式。汽车租赁企业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第三方销售平台等,在APP租车应用软件上新增交通信息播报、导航、车辆远程诊断、保险理赔、天气实况等增值服务信息,提高客户粘性。积极实施与酒店、银行、道路救援等机构合作,为新能源汽车承租人提供购物/用餐优惠、充值打折、免费道路救援等实惠。二是完善会员管理制度。建立基于数据库的营销模式,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提升客户体验。三是加大产业链的整合。通过整合整车厂商、基础设施建设厂商、二手车市场、保险公司等上下游资源,提高汽车租赁企业的资产经营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


  (四)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汽车分时租赁信用系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汽车租赁企业连成网络,对承租人的信用进行审核、违约风险进行科学的系统评估,形成联合的风险防御体系,以遏制诈骗租赁车辆频发、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等。第二,建立奖惩机制,搭建信用曝光平台。根据消费者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为企业相应打分,设立红名单与黑名单制度。对信用考核优秀的企业、司机给予相应奖励、表彰,对信用考核不合格的企业、司机要进行重点监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