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瓷共鉴赏——北宋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

 timtxu 2016-01-13

北宋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下称“个人藏品”)与“北宋汝窑青瓷天青釉椭圆无纹水仙盘”(下称“台北藏品”),应为同一时期(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产品,它们既有不相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的不相同的效果。不相同之处,“台北藏品”是“无纹水仙盘”,“个人藏品”是“有纹水仙盘”。而相同之处的不相同的效果是,二者都篆刻有“铭文”,“台北藏品”篆刻的是乾隆皇御题诗,“个人藏品”篆刻的是令人猜疑的所谓“铭文”。前者为后人鉴赏和鉴定起重要作用,同时对本文鉴赏“个人藏品”将得到很好的借鉴和比照作用。 而后者的所谓“铭文”使人猜疑,可能还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效果。所以,我们今天对“个人藏品”的鉴赏,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是对瓷器本身的鉴赏(撂开“底款”和“铭文”不谈),并抱着挽救和挽留的心态将其承传下来,总比捡到一块汝窑瓷片强得多,这才达到其预期目的。若是被那些所谓“底款”和“铭文”的干扰,并且横加指责,说得其一文钱不值,最后只好把它推进垃圾堆里,这对古瓷的保护、研究和鉴赏是毫无意义的。况且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此类型的藏品并不多见,十分珍稀。

  “北宋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盘”(图1)(下称‘个人藏品’),高7.0厘米,深4.4厘米,口径25.5×15.2厘米,内底径23.5×13.5厘米,重685克。该器型侈口、深壁、平底、四云头形足,四周之壁胎薄,底足较厚,通体薄施天青秞,有开片,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支钉痕,呈芝麻状,灰白色胎。 一眼看去,一件“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色的器物展现在眼前,使人们有着十分清爽感觉。因其本身篆刻着一些所谓的“底款”和“铭文”(以下简称“附加物”),而使人产生诸多猜疑。

  该器,从器型、工艺以及胎釉(图2)等几方面的质量(以下简称“质量”)情况看,属北宋汝窑产品无疑。而进一步可看到那些所谓“附加物”,很不理解,与原物并不匹配。北宋的产品,为什么又篆刻西夏的所谓“底款”(“寿昌五年”)(图3)?之后又篆刻上南宋的所谓“铭文”(邵局傲东京 官窑因得名 兼偶同卦列 守口匹如城 宋淳熙年御贡)(图4),这起不是张冠李戴?无法说得清楚。

  笔者认为,当前对‘个人藏品’的看法,应从两个方面去研究和鉴赏:

  一、主要是解决整个器物的“质量”问题。所以,从整体上说,首先认定,‘个人藏品’是否是真品,而不是去追究“附加物”的成因问题。说明白一点,要解决其“质量”问题,也必须首先把“附加物”撂下, 避而不谈,细致而准确地审查其“质量”的情况,使其露出“庐山”真面目,这才是收藏者对藏品要求和目的。如果被那些“附加物”所掩盖、纠缠,而放弃对“质量”方面的鉴赏与研究,势必出现偏差,走进死胡同,甚至会有人指责——臭过死老鼠,往垃圾堆里一扔,就算完了事,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人们只能通过认真、细致地针对其“质量”方面的鉴赏与研究,若所得的结论,能说明其确实是地地道道的真品,而对于那些“附加物”,因擦不去,洗不净(令人深思),只能说是因此而使其致残,既不影响其器型的完整性,也不影响断代,这才是对古瓷的保护、珍惜和鉴赏的客观态度。古人说“十古九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二、不能苟且了事,应慎之又慎。前面己经提到,从“质量”上看其确实是地地道道的真品,若有人认为,因“附加物”所掩盖、纠缠,有碍于美观,不分青红皂白,把它往垃圾堆里扔,这一举动不可取,因为这些“附加物”是在器物烧成后,再加上去的,与“质量”毫无关联。可以退一步说,如果十分讨厌这些“附加物”,倘若是把它打破而取其瓷片(不能粘连丝毫“附加物”),你能说这瓷片是假的?这是不可能的。这样做能挽回一片真品汝窑瓷片,这就胜过把整器往垃圾堆里扔,全落空,等等这些都不可取,不能苟且了事,应慎之又慎。

  在瓷器上篆刻铭文,时有发生,有时也并非坏事。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有关资料报道,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编号为“故瓷017851”的“北宋汝窑青瓷天青釉椭圆无纹水仙盘”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底刻清乾隆题诗,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窑传世作品不多,据考证此种无冰裂纹开片之传世汝窑仅存一件。可见对这个“仅存一件”的器物,如果没有乾隆御题诗,恐怕谁也不敢于下定论为真品汝窑?因此说,在瓷器上篆刻铭文不但不会毁容,相反,还能通过这些铭文而提高其知名度,对后人的鉴定和鉴赏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是在两件相同类型的器物上,篆刻不同的“铭文”,而产生不同的后果。

图1 主体图


  从主体图中,在还没有看到任何“附加物”之前,感到十分清爽,一个“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景色展现在眼前。

图2 胎、秞


  底部的支钉痕,呈现芝麻状,并显露出灰白色胎体。秞层柔嫩、温润,显现北宋制瓷工艺。

图3 底部及底款图


  从底部图中,可看清底部有六个支钉痕和四云头形足。至于所谓底款“寿昌五年”从何而来,令人猜疑。因此,笔者曾作过这样的设想,此器是北宋产品无疑,但产品出生产来后,通过各种流通、交流渠道,曾到过西夏,因西夏当时生产水平比较落后,无法生产此类产品,又因此器十分珍稀,便篆刻上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寿昌五年”(1099 己卯年,也就是宋徵宗在位前两年),文中说到,与“台北藏品”应为同一时期(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产品。这是说同一时期而已,并不是说同一个年份。

图4 内底及铭文


  原是北宋汝窑产品,曾落户过西夏,久而久之,再过70—80年后,又转回到南宋人手里。因为到了南宋时期,因诸多原因,南宋再无法生产此类产品,而此类产品当时己十分珍稀、名贵,甚至在南宋宫廷可能己经失传,为了挽回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因此,时任南宋杭州官窑器监督官的邵成章,号称邵局,便在此器内底篆刻一首五言诗,诗曰:“邵局傲东京 官窑因得名 兼偶同卦列 守口匹如城 宋淳熙年御贡”。作为贡品送进宫廷。此器所经的历程是多么曲折而复杂,曾几经周折,畅游祖国南北,为寻找新的主人,也曾流落过街头,终于有所归属。正是:“昔日皇家珍稀物,今藏寻常百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