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岭: 精准破题 精心谋划“十三五”·台州日报

 小木舟 2016-01-13

  本报记者陈兴多 周旻澍 吴敏力

  温

  岭,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2016年1月1日一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温岭市民,就聚集在石塘镇的千年曙光园,共同迎接新年的曙光。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十三五”对温岭的发展至关重要,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凤凰涅槃、由县域城市向区域都市迈进,五年里,温岭的“任务”不少。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温岭已经做好了奋力奔跑的准备。我们将重点解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转型升级、大交通、城市脏乱堵涝、大民生、基层基础这5个问题,打造城市新区、东部新区、铁路新区,让温岭的发展快速推进。”在新年愿景中,温岭市委书记徐淼掷地有声。

  交通:融入台州多组团都市区发展格局

  “自从有了物流中心,在大溪上下高速的车辆就更多了。”出租车师傅赵仁志的车就停在甬台温高速大溪道口,车流量的变化,他看在眼里。

  “十二五”时期,是温岭公路建设史上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温岭公路建设项目合计总投资90亿元,规划完成率98%。目前,公路通车里程为1943.27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43.7%,其中二级以上公路253.1公里,增长41%。

  但是,温岭的交通同样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根据台州市车管所的统计信息,到2014年底,台州各地区中,汽车保有量最高的为温岭,拥有23.56万辆汽车。同时,当年新注册车辆最多的也是温岭。

  在温岭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梁海刚看来,温岭的基础设施总量还显不足,路网规划有待完善。“从数据上看,温岭的公路密度达到了2.02公里每平方公里,排名全省各县市第二,但道路高等级率、复线率均较低,二级以上公路只占总里程15.23%。”他认为,从整体上看,目前温岭交通最大的瓶颈制约还是对外交通,城区至高速缺少快捷通道。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一张“六纵四横”的市域交通公路网跃然在温岭“十三五”的交通规划纸上。这些骨干道路,将肩负起联通骨干路网和支线路网的使命。以正在建设中的81省道温岭段改建工程为例,它贯穿温岭的城东街道、箬横镇、东部新区、松门镇,与温岭市的沿海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81省道建成后,将有效改善温岭东部地区的对外交通条件,龙门港的煤炭、钢材就可以直接穿过大石一级公路到达温岭市区,运输费用和运输时间也将大大节省。

  梁海刚表示,结合温岭当前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特征,“十三五”期间,温岭交通运输发展将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转变:在路网建设上,将从加快综合交通骨架网络向强化与周边区域联系、提高进出互联互通水平转变;在发展模式上,将从着力提升单一运输方式能力向加强综合运输衔接协调、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率转变;在发展领域上,则将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向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推进智慧、安全、绿色发展转变。

  随着沿海高速的开工建设,台州城际铁路线的推进,温岭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将愈发紧密。温岭将紧紧围绕建设浙东南都市区、台州都市区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把交通同城化作为融入台州都市区突破口,全力构筑“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的双快体系,尽快形成“同城效应”,融入台州多组团都市区发展格局。

  产业:培育经济新生态,加快转型升级

  温岭自然资源贫乏,但敢闯敢拼的温岭人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闯出了一片天。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诞生地,民营经济主体的数量几何式增长,温岭成功关键何在?靠的就是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

  在新的时期,面对新常态,温岭也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制鞋业,温岭的重要产业之一,在留下了一个创业故事的同时,也带给温岭深刻的思考: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气魄,走“专业、特色、精致”发展道路。

  “机器换人和工艺革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博洋鞋业董事长蔡建华说。在博洋的生产车间,100台针织鞋面机正忙碌工作,企业用工从原来的150人减少到现在的22人,能耗下降约40%,企业利润从8%提高至15%。

  温岭鞋业整治的“组合拳”已见成效。截至2015年9月底,温岭强势拆违已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707万平方米;三季度全市面上排查各类企业31041家,整改各类隐患23496项。通过淘汰“低、小、散”,以小微园区为主、综合园区为亮点的多层次鞋业园区体系正在构建。

  事实上,制鞋业仅是温岭转型升级中的一个缩影。在变革的浪潮中,温岭直面发展的难题,以深刻的思考剖析问题,系统扎实地推进工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钱江摩托工业机器人、智晟科技智慧工厂、利欧、格凌、博洋…… 一大批探索“两化融合”的先行者为温岭的产业革新注入新鲜血液。2014年,温岭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76.41,居全省第9位,是台州市唯一列入省一类两化融合水平的地区;其中工业应用指数43.61,居全省第一位。

  温岭市经信局局长徐寅表示,“十三五”,转型升级仍将是一个不变的课题。

  围绕培育创业创新经济生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温岭将坚决打好安全整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的组合拳,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低小散产业转型。以建立企业分类管理服务大数据平台为核心,引导产业空间向主园区集中、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政策资金向创业创新集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步伐,力争传统鞋业向时尚健康产业发展、传统泵业向农业现代化装备产业发展、传统汽摩配及机床工具产业向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等发展。加快培育各类新业态,全面打通“创客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产业培育链条,围绕产业链培育“挑商选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互联网+”作为温岭产业转型的“催化剂”和“加力器”,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尽快研究制定符合温岭实际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确立信息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城建:从县域城市向区域都市迈进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温岭市区已经历了五轮城市规划。以1980年编制的《城关镇规划》为起点,温岭原来的两平方公里老城区逐渐向外生长,如今已经有了4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规划。

  温岭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家住城东街道的阮福明说,在2000年以前,可能大多数温岭人对市中心的概念就是人民路和万寿路两条当时温岭最繁华的街道。不到20年的时间,温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阮福明也搬离了老城区住进了新居。

  温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局长王仕方坦言,温岭的人口增长和建设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就对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新城区的布局构建好,才能慢慢将老城区人口往外引导。

  几年来,在温岭城市新区,市会展中心、市医疗中心、市行政服务中心、温岭银泰城、鞋业大厦……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城市新区的形象日益丰满,城市功能日渐完善。

  这其中,位于下保山至牧屿山之间的九龙湖区域,已成为温岭城市发展的新热点。规划面积0.76平方公里的九龙湖生态湿地公园,将作为“城市名片”,集生态、景观、文化、御洪、休闲活动等功能于一体。以此为中心,将建起湖滨休闲带、湿地观光带、湿地净化示范区、湿地保育区、湿地探索区以及预留建设用地。

  南至下保山,西至环湖路,东邻田园路,北到中心大道,一个占地110公顷的城市核心区已见雏形。目前,城市新区板块商业已经氛围浓厚,商圈和商业街逐渐成型,除了银泰商圈(新城核心区商圈)外,该板块还形成以时代广场为核心的九龙商圈。随着高品位的现代住宅小区的相继建成,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内涵不断提升,一座品质宜居之城正变成现实。

  而在温岭的东部,一座产业之城也正在崛起。面积36.9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区,由三个主题小镇——北片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港湾小镇,南片以容纳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为主的礁山湖小镇和中片以休闲旅游为主的龙门湖小镇组成。它和城市新区、铁路新区一起,成为温岭建设浙东南都市区、台州都市区副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着眼民之所需,工程建设脚步不停

  关注民生,是永恒的主题。“润物细无声”,漫步在温岭的城乡街头,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台风天,再也没有‘水漫金山’了。”谈起去年生活的大变化,家住温岭三星小区的叶国池笑称。

  温黄平原地势低洼、多雨易涝。每年的雨季和台风天,对于温岭的城市排涝都是一大考验。因此,治涝水工作显得尤为迫切。2015年,温岭投入1300万元,改造中华路与万昌路易涝点、三星小区易涝点、万泉路(南屏区块)易涝点、南屏路保障房排洪沟等,改造区域经受住了台风暴雨的考验,城市排涝体系建设初显成效。

  同时,温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还编制完成了《温岭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在“十三五”期间,温岭将积极探索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寻求治涝新模式。

  衣食住行,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在民生工程上,温岭的脚步不停。

  一期总投资6亿元,建筑面积达17.6万平方米的温岭市医疗中心,设计总床位数达1880张,门急诊数5600人次每日。建成后,将有效分流病人,有效缓解温岭“看病难”的问题,推动温岭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徜徉在东月河两岸,彩色透水混凝土绿道格外引人注目。曾经垃圾遍地的东月河,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身,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据了解,东月河绿道共建成16公里长的彩色透水混凝土绿道,河岸绿化237亩。通过沿路绿化改造,垂直绿化建设,温岭已经完成南环路入口、西环路山洞口、城东高架、东环路等两侧护坡及高架的藤本植物种植;通过推进沿河绿化,完成东月河沿河绿化、山下金沿河绿地工程、北山河(城西段)沿河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27万平方米。

  温岭市已经制定了绿道建设五年计划(2015年-2020年),在“十三五”期间,绿色将继续蔓延。

  同时,温岭加快了城乡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同步,将截污管网的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实施污水处理设施一体化,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目前,观岙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正在施工,其中污水处理二期工程——藤岭隧道洞管道扩建工程已完成;主城区污水管网改造三期累计完成16.24公里。

  为使当前市域污水规划方案更符合实际,去年11月,温岭还对污水处理规划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小集中式”的布局,从原规划的17座污水处理厂调整为10座。优化后,到2020年,温岭全市的污水处理厂规划规模将达到25.39万吨每日,在充分满足全市需求的基础上,比优化前降低近50%,规划更加合理。

  在现有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治堵上,2015年,温岭市实施完成了七大主干道提速工程,通过拓宽路口、增设车道、封闭主干道中间不合理开口等措施,拓宽了7个路口,优化了8个路口,封闭了9个路口,实现了七大主干道的提速目标。

  本版未署名图片由温岭市五水共治办公室、温岭东部新区管委会、温岭城市新区管委会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