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本学习计划七

 zangxiaotong 2016-01-13

笔记本学习计划七

一、记记字词

1、读读字音

Chī:     呆  心妄想    尤  之以鼻  妍莫辨   魅魍魉

Chí   汤          chǐ: 奢   夺     

chì    热    不   咤(zhà)风云

Chōng憬   忧心忡     chóng 

Chóu怅(chàng) 人广众  躇(chú)    chù 免  相形见

Chuǎi摩     chuán子    chuāng:   伤  惩     chuàng

Chuò泣   学   宽

2、解解字形

”表示①留下的痕迹,如足迹、踪迹、印迹、笔迹;②前人留下的遗迹(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如古迹、陈迹;③人们做过的事情,如事迹、形迹、迹象等。

”表示①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如纺绩、绩麻。②业绩,如成绩、功绩、战绩、劳绩、绩优股等。

先进事”也包含业绩的内容,但主要指已做过的事情,所以用“事迹”而不用“事绩”。“古迹”主要指古代的遗迹,多指古代留传下来的建筑物,所以用“古迹”不用“古绩”。

”“ “馨”“磐”

”下从“石”,指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也指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用铜制成。

下从“缶”,缶是一种装物品的瓦器,类似缸。“罄”原指瓦器中空了,后引申为空、尽的意思,如告罄、罄尽、罄竹难书、罄其所有等。

xīn),从香,意思为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如~香、馨逸(香气洋溢;芳香远播)、如兰之~、惟吾德馨、垂~千祀(喻长存的英名)。

(pán)是指大石,如坚如磐石、磐石无转移等。

注意“涅槃”(pán)一词的写法。

3、记记文言

嘉   贻

(赞扬)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赠给)之

贻害(留下祸患)双亲 ——贻祸(留下灾祸)无穷——贻误战机——贻笑大方——贻人口实。注意:遗留问题   不遗余力

其的副词义

孰能讥之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其为死君乎——舍我其谁:岂,难道

注意“其”的其他副词义:

(1)用来表估计、推测,一般可译为“大概”。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皆出于此乎?——有神助

(2)用来表祈使、希望,可译为“一定”、“可”等。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汝其勿悲。

(3)感叹,真是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特殊例句:其(如果,表假设)若是,孰能御之?

4. 记记成语

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人。

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定。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

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发而不可收:一旦开始便不能停止。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者震惊”,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如虎添翼 为虎添翼: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褒义。后者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带贬义。

养痈遗患 养虎遗患: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指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

训练: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杜绝侃侃而谈、废话连篇的工作作风。

B.市委大力做好公务员队伍的组织建设,使全市公务员队伍近年存在的良莠不齐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C.新产品的试验已到了关键时刻,大家做好增压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D.只要你能身临其境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二、学学知识

掌握数词

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1、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

古代汉语的基数词主要表示事物或动作行爲的具体数量。表示方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例:晋侯在外十九年矣。

古代汉语中,“十”表示整数,在表示“十几”的意思的时候,中间往往加上“有”或“又”以表示区别。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爲政》)

2、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七月、一、二、三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古今相似。

3、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

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古代汉语表示分数的方法不很科学,说法多种多样,没有形成一致的表示法。例如要表示“某物的几分之一”的意思,可以有这样几种说法:(1)几分某之一;(2)几分之一;(3)几某之一;(4)几之一。例:

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汉书·律历志》)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概数就是约数,它表示数目不确定。

现代汉语概数表示法有两种

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

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特别注意:概数之间不加顿号。

 古代汉语概数表示法大致有种类型。

(1)以两个相邻的数目连用,来表示数目的不定。例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2)数词后加上表示约数的“可余”等,表示数目的不定。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魏学洢《核舟记》)。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3)在数词前加“将、且、数”等,表示数目的不定。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孟子·尽心下》)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上》)

(4)用表示约数的词。如: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礼记·曲礼》)

子来矣?(《孟子·离娄上》)问乡之良家其所牧养者几何人矣。(《管子·问》)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例如“一个”、“五本”、“两次”等等。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例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水”“三心两意”等。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表达数目的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减后的数目做基数。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1)。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2).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三.写写名句——经典默写

1子曰:“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四十而不惑,               ,六十而耳顺,               ,不逾矩。” (《为政篇》)

3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4子曰:“                  ,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6《诗》云,               !如琢如磨。 (《学而篇》)

7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                 !”

8子曰:“德不孤,               。” (《里仁篇》)

9子曰:“               ,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 (《为政篇》)

四.背背经典——《诗经》成语

熟读一遍,把握要点,记住出自《诗经》的成语意思

 哀鸿遍野【解释】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爱莫能助【解释】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爱:爱惜;莫:不。【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嗷嗷待哺【解释】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食。【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跋山涉水【解释】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出处】《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白头偕老【解释】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白头:头发白;偕:共同。【出处】《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

俾昼作夜【解释】指晨昏颠倒。常用在无限制地享乐。【出处】《诗经·大雅·荡》:“或号式呼,俾昼作夜。”

必恭必敬【解释】形容态度十分恭敬。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别具肺肠【解释】比喻人动机不良,故意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张。【出处】《诗经·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不愧屋漏【解释】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后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愧:惭愧;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小帐的地方。【出处】《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惩前毖后【解释】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惩:警戒;毖:谨慎。【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充耳不闻【解释】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出处】《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出谷迁乔【解释】从幽深的溪谷出来,迁上了高大的乔木。比喻地位上升。【出处】《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出口成章【解释】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绰绰有余【解释】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绰绰:宽裕的样子。【出处】《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

丹凤朝阳【解释】比喻贤才逢明时。【出处】《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耳提面命【解释】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出处】《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风雨飘摇【解释】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飘摇:飘荡。【出处】《诗经·豳风·鸱号》:“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

 风雨如晦【解释】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出处】《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干城之将【解释】指保卫国家的大将。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出处】《诗经·周南·兔罝》:“纠纠武夫,公侯干城。”

甘之如饴【解释】感到像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甘:甜;饴:麦芽糖浆。【出处】《诗经·大雅·绵》:“堇茶如饴。”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高高在上【解释】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出处】《诗经·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各自为政【解释】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出处】《诗经·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耿耿于怀【解释】不能忘怀,牵萦于心。耿耿:有心事的样子,现多指不愉快。【出处】《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骨肉离散【解释】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出处】《诗经·唐风·杕杜》小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鬼蜮伎俩【解释】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鬼蜮:阴险害人之物;伎俩:花招,手段。【出处】《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赫赫有名【解释】声名非常显赫。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出处】《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鸿雁哀鸣【解释】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生活凄惨。哀:悲哀。【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厚颜无耻【解释】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颜:脸面。【出处】《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斤斤计较【解释】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出处】《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进退维谷【解释】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出处】《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泾渭分明【解释】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出处】《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兢兢业业【解释】形容做事谨慎、勤恳。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出处】《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鸠占鹊巢【解释】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出处】《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旷古未闻【解释】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旷古:自古以来。【出处】《诗经·周颂·敬之》孔颖达疏:“人臣而代天子,旷世也所罕闻。”

流离颠沛【解释】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出处】《诗经·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

梦寐以求【解释】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寐:睡着。【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巧舌如簧【解释】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出处】《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人言可畏【解释】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出处】《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天作之合【解释】好像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合:配合。【出处】《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投桃报李【解释】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出处】《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与“一饭千金”不同

万寿无疆【解释】万年长寿,永远生存。用于祝人长寿。疆:界限。【出处】《诗经·小雅·天保》:“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未雨绸缪【解释】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绸缪:紧密缠缚。【出处】《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五。读读美文

乘车细节表现主题

心灵的铜鉴

凌晨十分,火车内的嘈杂声息开始平静了,暗淡的灯光斑驳地洒落,车厢内给人朦胧催人人眠的感觉。

我眯着眼贴着车窗玻璃望着黑夜里的辽东大地,窗外一团漆黑,平原在夜景里无限深邃而神秘,黑夜没有边际,把一切罩在自己的怀里,吞没了一切丑恶的、俊朗的。铁道两旁有几盏昏黄的灯,在列车的飞速驰纵下,像流星掠过苍宇,转瞬间远了,消失在列车背后,孤独而又寂寞的继续等待下趟列车的来临。

车厢内一片寂静,偶尔有一两个乘警走过,警告般的吆喝:“各人注意自己的行李,预防被偷、被盗,这一带是小偷经常出没的地带。”说完便公事般的走人下个车厢。

乘火车是件很累的事,像坐牢、无聊。半夜之时,精力充沛的旅客除了看书之外,就是睡觉。有的乘客实在太累了,像我对月面的中年人,傍晚时我们闲侃,他告诉我已经坐了三十多个小时了,是从广东湛江至哈尔滨的列车,天南地北,疲倦占领了他每根神经,在灯火暗淡中倚着座背沉沉地睡去,并且还微打着鼾声,警惕早在睡神的劝告下离体而去。

我所坐的座是一面两人的座位,除中年人之外,还有两人,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东北小伙子,长得非常秀气,是位大学生。我旁边紧挨着的一位老人,已花甲白头。小伙子趴在桌上人梦了,老人倚在靠背上似乎睡去。我倚着靠背在朦胧的睡意中,但心里多少还存着警惕。由于借读在外,每年的寒暑假常往返在这条路线,我知道这一带是贼经常流窜的地点,并且常是凌晨人们疲倦涌起,放松警惕时结伙做案。听小道消息说他们之中有许多亡命之徒,偷不成便抢劫,甚至出现人命。

理智一丝丝离开我的身体,我沉落地进人了似睡似醒的情态。朦胧中第六感觉告诉我有两个人走进车厢,我强睁着睡眼,看到两个人鬼鬼祟祟。“小偷!”我随即一个机灵,清醒了。我乜着眼看到我身边的老人,老人的双眸神光一闪随即便淡了,似乎又在睡去。我微合着眼看到我对面的人鼾声依旧。

两个人在其他人身上大概无所得,渐渐的向我们座位靠来,我乜着眼看到他们袖中握着刀,刀尖在袖口之外闪着寒光。我的心一寒,也是一个颤抖。亡命之徒和那小道消息沓至而来。“叫醒对面的人,叫醒对面的人!”我的脑海里回荡呼喊。正义、邪恶在我心里如刀剑一般杀来杀去。我心里在狂呼,而四肢像梦魇里的手脚,一动也不动。一向崇尚正义的我,在那刹时被邪恶俘虏。

他们其中一个走向那打着酣的中年人。我感到身边那位老人,颤动的肌肤,是恐慌还是……小偷的手伸向那中年人的衣服。我正义的呼喊窒息在咽喉里,正义、正义、正义呢!?

正在这个时候,火车咣当一声,一声巨大的振动,像是在换轨。振荡惊醒趴在桌上睡觉的小伙子。他抬起头声音频率颇高的喊道:“你们在干什么?”车上的乘客顿时都醒了,中年人也醒了,手脚伶俐地扣住小偷的手腕,用了一个小擒拿扭住了小偷,另一个想逃但最终还是被人抓住。

后来乘警来到,让各自查一下自己的东西是否少了,然后把两个小偷逮走,我看到那位老人此时眼里带着喜悦的光芒。人们也在议论纷纷,中年人一再向那位大学生道谢。此时我的心是一番羞愧与自责。没有发现我的举动,他们都认为我和他们一样在熟睡。

车窗映着光,像一面镜子,我和那位大学生的影子浮动在里面,我是那样渺小,在邪恶面前我的灵魂扭曲了。大学生是我心灵铜鉴,照出我的丑陋与懦弱。正义不是只靠我们来崇尚的,是需要我们勇敢的面对。

[评讲]

观察和描写是一种写作基本功。学好这些基本功,我们的作文就能笔下生花。记叙文写作尤其需要这种基本功。观察不等于随便看看。观察是有准备、有意识、有目的地看;无意识、无目的地看,容易忽略很多重要的细节,甚至产生种种错觉。观察的目的性越强,收获就越大。要力求看别人所未看,想别人所未急想,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只要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写出的文章自有生动感人之处。

这篇记叙文之所以有感染力,就因为作者善于观察,长于描写。文章开始的环境气氛渲染烘托和人物肖像描写十分生动形象,尤其在火车上暗淡的灯光中各种旅客昏昏欲睡的姿态描述,虽只有寥寥数笔,却各种“睡态”毕现于眼前,也为窃贼下手作了铺垫;而关于“我”的心理矛盾描写则十分细腻传神。“我”由独行外出的寂寞到遇上窃贼后的内心矛盾冲突,以及看到大学生见义勇为后的羞愧与自责,都写得细致入微,真切感人,体现了“心灵”选择的题旨,这突出了本文的中心,使文章的内涵丰富充实起来。显示了作者即时选材剪裁的功夫和扎实的描写基本功。末尾一段结语,正是在前文记叙描写基础上的点睛之笔,是“我”受到教育感悟后的认识抉择。

从范围(爸爸、妈妈、老师)角度展开的议论性散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

握手,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礼仪。握手,让熟悉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慈祥的妈妈。是您,给了我享受阳光和雨露的生命。从十月怀胎到呱呱落地,您满怀兴奋、期待和不安走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无声的泪水浸透360个不眠的日子,那是您作为一个完整女人的幸福的眼泪,却也是您忍受了多少辛酸和痛苦的眼泪。当新生的生命在您的呵护下一天天地长大,您的生命却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无私的母爱化成了您的子女健康成长的甘甜乳汁,却也在您的额头深深地刻下了一条条岁月的皱痕。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那么,我最慈祥的妈妈,就让我紧紧地握着您的手,看那爬满老茧的手有过我多少成长的痕迹,心里面一次次地感受着您给予我的最伟大的爱,然后,我就可以忘却这一路上所有的泪水和伤痕,再一次静静地享受着阳光和雨露。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慈爱的爸爸。是您,给了我行走的力量和勇气。依稀记得,儿时刚学走路,每一次我摔倒了,您并不是立刻就拉我起来,而是在旁边一边安慰我别哭,一边鼓励我自己站起来。您说“男子汉,要自己学会走路,摔倒了,就要自己站起来。”虽然那时候我根本就不听不懂您那些话的意思。但是,当我真的自己站了起来以后,您那满面的笑容让我忘记了摔倒时的疼痛。并且在以后,每次摔倒以后,我都学会自己站了起来。都说“知子莫如父”,也许曾经年少的我并不是真的理解了父亲那些话,但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我也便开始懂得了父亲那些话虽然看似简单却又是多么的意味深长!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可敬的老师。是你们,传授给了我宝贵的知识,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孩成长了一个懂事的年轻人。从教会我读懂书本上的每一个汉字、每一行句子,到让我读懂社会这本无字“天书”,多少个清晨和午夜,多少滴汗水和眼泪,多少份操劳和期待,从你们的青春到生命划上圆满句号的那一瞬间,始终延续着在那三尺讲台上。如果握手可以表达我对你们真切的感恩,请让我紧紧地握住你们的双手,就这样握一辈子。所有的感恩,但愿都能化成最本真的祝福,祝福老师一生平安。

握手,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

六.看看时文——高考补钙

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学。”初中时,我的数学老师如是说。几年后的今天,我发现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当我用了百分之二百的投入,终于走进了二中,我才发现,我迎来的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

从“不纯”到单纯

你是为了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动机经历了一个从不纯渐渐到单纯的变化。

我那个不纯的动机: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名牌大学,具体点,就是能考到清华。这个,可能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动机了吧?

学习、学习、学习,最让小学生头痛的双音节词语。等到某一天,我发现我对它早已有了化不开的感情。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吧?从意识到我肩上还有责任起,我的懵懂时代就过去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改变自己开始!

从时间的奴隶到时间的猎人

二中差不多每个月都会有大型的校办活动。另一方面,学习上的任务一点也不少。那么,该如何安排我时间银行里的存项,是我必须考虑的问题。还记得老师组织我们去参加各学科竞赛的讲座。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听课的差不多有二百多人,普通教室放不下,大伙都集中到阶梯教室去。那里没有暖气,大伙坐在凳子上一起发抖,还是充满毅力地听下去。但是不出一个月,人数就减了一半还多。大多数人是因为高考课程和竞赛课程难以协调的缘故,不得不放弃了。到了最后,每科甚至只有不到二十个人坚持了下来。听起来有点夸张吧。高考与竞赛兼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合理地安排上天赐予的86400秒。

怎么安排时间呢?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记得有一天,我们跑去参观竞赛前辈们的教室。前辈们把那成箱的书给我们“亮”了出来,对我造成的视觉冲击绝不亚于明晃晃的尖刀。

只恨时光太匆匆,这就是我的烦闷。

我选了一个最古老的办法:延长学习时间!也就是一个字儿——“挤”!这个方法是否科学还有待考究,但对一部分人确实是有效的。我就像一个时间的猎人,到处搜寻它。我不适合晚睡,但是可以早起嘛!太阳还在那一半世界做圆周运动,我这边的笔尖已经开始在纸面上做起“布朗运动”了。一有空闲我就一把抓起文曲星,跑到四楼的连廊上背单词。从连廊上可以看得很远,特别是在没有别人的时候。如果连廊上的栏杆有记忆,它也许会记得我的身影吧。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边听边做笔记边提前写作业,好压缩时间。为了避免学理不通文,我每天挤出时间来写两篇作文(后来偷懒,变成两天写一篇了)。这些后来都成为我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从充满激情到激情澎湃

中央十台播过一个节目,叫《高考状元经验谈》。我一集不差全看下来了,由衷的地佩服他们。我觉得他们最厉害的是那份激情,那种愿意把每一天井井有条地安排到秒,愿意对自己的生活从头一直负责到脚的态度。

我身边都是有激情的人。在他们的感染下,我的日子变得激情澎湃。

石家庄的盛夏,外面难得有人,只有知了挂满了夏树。像古老的滴漏一般我的汗水永不却步,时不时飞来挑衅的还有巨大的蚊子。但是当我把自己投入到题目里,我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把这一切都忘记了。

暑假总结是这么写的:“这是一个熔化一切的夏天,融不掉的只剩下一麻袋草稿纸,还有几筐实验报告。”

其实还有我们的信念,几年后的我很想补上这一句。

又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遇到了困难。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看来是真的。每当我沉沉入梦,梦乡中一个一个巨大的箭头都会如期而至,有时我甚至能把数值算出来。在梦里还在想问题,这种事以前也听说过。凯库勒结构式就是他在梦里突然领悟到的。不过我以前一直把那当成一段传说而已,或者是一种艺术手法什么的,真是愧对前辈了!

另一件事,是转述自我的班主任之口。他门下曾有一名复读的女生,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惊人的逆转。怎么办到的呢?他也不知道。只是听这个女生自己说,这一年她从没有看见过太阳。这就是披星戴月吗?

想成为高考状元,那就得比他们更有激情才行。

从低头拉车到抬头看路

无论如何,学习绝不是磨时间。

很快我就发现,有人比我还努力,却不比我强。有人看起来不怎么用功,可学的也不赖。这很明显是一个效率问题。

正当我激情澎湃地在题目中鏖战,忙得不亦乐乎之时,同桌的书桌上多了一本书。魏书生老师写的。前桌则手捧一本新东方精神。有一本超右脑学习法,听说学校门口的小书店正在热卖中。

假如我们是一群牛的话,那么那天我忽然发现,只顾低头拉车的我,不知不觉被那些会抬头看路的家伙甩了。

不看不知道,前人总结的学习方法真是千千万万。先有3R学习法,接着4R学习法,后来又出了5R学习法什么的。大意无非就是课前预习,课上研习,课下复习,然后练习,经常熟悉之类的。

我尝试了几种,每种用了几天,后来觉得死板了,都没有坚持下来。后来一个前辈告诉我,自己总结总结,自己的方法可能会让你更舒服一点。前辈的经验往往是宝贵的。我自己找了几个,感觉还挺行。

举个例子吧。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会,但是我做不对。

编程里有一整套查错的方法。但是还没见过有人专门写过物理题的查错方法。大概认为根本就不该出错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来说,在物理题目里,量纲检查是最常用的,检验极限情况,检查答案是不是符合你的已知实例,检查定义域和值域,单调性检验,这些也都是我们熟知的方法。还有对称性检验:方程里的对称性一定会体现在解里。数量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认认真真地读题,仔仔细细地分析,清清楚楚地列式,本身就是用在出错之前的手段。书写时,用几个花括号而不是一大堆文字来表示条件,可能也会更清楚。

不是方法,只是习惯

为了建立好的学习习惯,我观察过一段时间:什么是“传说中”的高手呢?结果发现了就像这样的一些印象:

“真正的高手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讲,这点东西他们会自己搞懂。”

“真正的高手从不写作业,他们会自己找题做。只有笨学生才混在老师的习题集里。

“真正的高手从不留下以前的作业和卷子,当你问他一道题的时候,他会从一堆东西里找出半张纸给你。”

“真正的高手难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但高级题是他们的强项。”

“真正的高手没有日程表,他们总是在考前最后一天完成任务,把家长吓个半死。”

……

这些颇具俗世奇人风范的描述,是我观察得到的事例,当然是反面的。自己的计划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抛开老师的引导自己搞一套的话,我觉得只是懒惰的借口。你完全可以在跟着老师走的同时完成自己的计划。另外,列出要学的和已经学过的,短期看来,可能会慢一些;从长远看,已经掌握的东西会比较牢固,这样在后续学习中优势就明显了。

再比如,翻开一本新书,一般都应该看看前言和目录,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就像写一部小说,可以先写总纲,写概要,最后再使它丰满起来;也可以先写一个一个细节,最后凑起来。显然正常人会选第一种。学习一门课也是一样。

但是我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学习方法,只有在成为学习习惯以后才真正有力。无招胜有招——这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懂的。

从脆弱到坚强

前辈们留下一个传统——长跑。跑的时候对自己说:前面就是一等奖了,再往前一点是省队,再往前就是国家队了……

不管我们做什么,到了后来它永远是一件关于毅力的事。因为,没有毅力,说得再好也是空谈。

有这么一道题:五个电阻环相连,求电阻。题量比较大。让我到今天还能记起来的原因是它下边有一条评论:“物理竞赛考核的不仅仅是选手的知识,还有他的毅力。”

那个时候我还不懂它的含义。

一直到了复赛考场上我才真正明白。那次考试出事了。

乍看之下平平无奇的题目,其实玄机暗藏。有几道题做到一半就走不下去了。像是一条缺氧的鱼,我艰难地拍打尾巴找寻出路。

武侠小说里不是常有高手对峙的场景吗?越是生死关头,越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绝对不能慌。一般来说,慌的那个人绝对会比较惨。

我没有经历过那些场面,但原理总是差不多的。

在最后的半小时里,我稳住了自己,很坚强地做下去,什么后果也不去想。心里好像有一潭水,只有滴滴的水声。

最后,在这半小时里我挽救了自己,拿到了我的另一半分数。

这个经历本身可能比比赛还重要。

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

缓缓流逝的,总是时间的旋律。

两年的时间,改变缓缓发生在我的身上。

从一个有点腼腆、常常退却的自己,到一个已经可以昂首在舞台上演绎话剧的自己。从一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自己,到一个已经可以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目标模糊的自己,到一个坚定了信念,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一件事的自己。

我真的要感谢我的学校和我的老师。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学。”两年后的今天,我发现这句话影响我的一生。

两年前,最好的中学意味着从这里走出许多清华北大,她会用知识丰富你的头脑,给你一个登上人生更高平台的机会。

两年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在乎的早已不仅仅是考上哪所大学,而是种种历练,丰富你的内心,给你一个更好的自己。

   

    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