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合国”教师团的新思路 教育 音乐周报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1-13

近日,苏州大学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开演之前,作为“音乐会导赏”的音乐史学教授刘彦玲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将要演奏的三首乐曲,引导观众们投入进来。演出结束后,她与乐队指挥、音乐学院院长吴和坤以及西班牙双簧管演奏家旺玛教授同观众进行现场交流,对观众的提问做出了详细而专业的解答。 

组建“联合国”教师团队
“听惯了昆曲和评弹的苏州市民也可以尝试欣赏西洋音乐,因此,我们的音乐会、公开课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大提琴演奏家、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吴和坤在海外工作了近三十年。2012年,他回国创立音乐学院。“当时我一直思索,'把世界引进苏州’,但这并不意味着照搬欧美模式、建一所中国式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必须符合国情——在古城苏州、在具有百年历史的苏州大学建立音乐学院,应该将东、西方艺术深度融合;我们要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养)的音乐家,而非只懂技术的演奏家或歌唱家。”
吴和坤介绍,在组建教师团队时,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选拔了具有丰富的乐团演奏或专业教学经验的优秀人才。目前,音乐表演系拥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12个国家与地区的21名资深教师,他们均毕业或曾任教于茱莉亚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等世界顶级院校,其中,近九成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多位教师曾在国际知名交响乐团中担任首席演奏家,比如,竖琴教师曾任法国广播交响乐团第一竖琴独奏家,长笛教师来自于巴黎室内管弦乐团;明年1月,伦敦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也将前来该校任教。
“我们教职员工聚会好像联合国开大会。”吴和坤笑言,请这么多外教并非装点门面,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和艺术经历营造出多元化的艺术与学术氛围。“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音乐充满信念、并将这种信念传达给学生。”
音乐学院成立仅仅三年,陆续有本科生在国内外的比赛中获奖,部分研究生的优秀论文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宣读,获得了高度赞赏。高水准的全双语教学吸引了西班牙、墨西哥、新加坡、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十几位学生前来学习。吴和坤表示:“我们也鼓励外国教师和学生了解中国艺术史、学习中文,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不少师生对中国艺术文化非常感兴趣,比如,来自奥地利的教授正在研究青海的民歌《花儿》。”
  
跨专业联合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关联性,比如,《音乐史》这门课引进了原版的美国音乐学院通用教材、用英语授课,一年级本科生学习音乐史首先要学习西方文明史,深入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与音乐的关联,导师在课上引导大家进行探讨。”吴和坤说,最初,这门课的老师罗伯特感觉效果不好,但他并没有埋怨学生,而是深入分析、寻找原因:不仅是语言沟通的问题,有些学生对教材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和自己的表演专业没有直接关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第二个学期,他想尽了各种办法来启发、调动学生的兴趣,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乐队合奏课排练时,吴和坤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背景分析、曲式分析,让学生们将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演奏中。比如,排练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时,他启发学生主动去了解,除了交响乐作品,舒伯特还有什么其他类型的音乐作品。课后,学生们自己上网搜集了许多资料,发现舒伯特还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18部歌剧等等。
吴和坤认为,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院优势在于,能做到跨越艺术门类的紧密合作,比如,作曲系与美术学院有个联合项目,将音乐与美术关联起来:一名作曲专业学生与一名美术专业学生搭档,就同一个主题同时进行创作,在作品展示会上,两名学生分别从音乐与美术的角度讲解自己作品的构思与创作过程,互相启发,挑战自己的固有思维。
                            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 徐丽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