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综述: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伴癫痫的研究进展

 springer009 2016-01-14


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伴癫痫(FCMTE,familial cortical myoclonic tremor with epilepsy)是一种成年起病的以皮质震颤、肌阵挛和癫痫为核心症状的高外显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无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抗癫痫药可有效控制症状。电生理检查可见巨大皮质诱发电位、增强C反射、抽动锁定逆平均技术(JLA)可见震颤相关的皮质电活动。本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报道,但尚未被国际抗癫痫联盟列入癫痫综合征分类。日本最先报道本病,命名为FEME(familial essential myoclonus and epilepsy),荷兰学者回顾报道了该病家系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统一命名为FCMTE,但其发病机制和致病基因仍在探索当中。我们搜集了Pubmed和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对本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一、临床特征

本病发病年龄为4-60岁,多集中在20-40岁,核心症状为皮质震颤、肌阵挛、癫痫,常以皮质震颤和肌阵挛为首发症状(88%)。癫痫的发生率家系间差异很大(5%-88%),平均为57%,在震颤和肌阵挛出现后1-30年内发生,多集中在前1-5年


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肌阵挛,主要见于双上肢,头面部可受累,很少累及躯干。多数症状较轻,也有频发全身肌阵挛和负性肌阵挛的报道。


皮质震颤为本病特征表现,其本质为一种节律性皮质肌阵挛,表现为手指或肢端节律性颤动,运动或维持姿势时可诱发或加重,静息时也可出现,睡眠时消失。主要累及四肢远端,双上肢显著


全面强直阵挛为主要的癫痫发作形式,无失神发作。发作前可有震颤和肌阵挛的加重,或由肌阵挛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光刺激可诱发。多数患者一生中仅发生1-4次,频繁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也有报道。通常有部分性癫痫患者震颤和肌阵挛症状更严重,病情进展快,更易出现认知损害。婴幼儿期热性惊厥史也有报道。


较少见的伴随症状包括认知障碍、偏头痛。此外可合并精神情感障碍、锥体外系症状。还有先天性夜盲、精神发育迟滞的报道。

二、电生理特点

该病的电生理主要特点为脑电图上广泛的异常电活动(79%)、巨大的体感诱发电位(80%)和静息状态下增强的C反射(84%)、JLA记录到在震颤之前的皮质电位(90%)和光阵发反应(50%)


间期脑电图可以正常,可有散在慢波,异常表现主要为散在痫样放电。局灶性放电也较常见,多见于额叶、顶叶、颞叶。光阵发反应也较常见,光肌源性反应也有报道。


肌电图震颤分析示震颤为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步或非同步放电,频率8-16Hz,爆发时程10-50ms。同步脑电记录,一般记录不到震颤相关的皮质电位,但抽动锁定逆平均技术可在运动前20-40ms在对侧皮质中央区记录到正负双相电位,说明震颤来源于皮质。


体感诱发电位N20的潜伏期和波幅正常,P25-N33复合电位波幅巨大。静息状态下呈现增强的C反射。


经颅磁刺激结果示运动阈值下降、静息期缩短、皮质内抑制减弱,均表明皮质兴奋性增高,皮质内抑制减弱

三、遗传与基因

本病存在遗传和表现型的异质性,致病基因不同的各家系临床症状不尽相同。根据基因定位可分为4种亚型。


1. FCMTE1:定位于8q23.3-24.13,主要见于日本家系,发病年龄20-30岁,症状轻,无高级皮质损害和锥体外系损害抗癫痫药物反应好,病程进展较慢,但长期随访也可观察到震颤和皮质兴奋性异常缓慢加重。脑电图多表现为弥漫阵发放电,局灶异常少见。8q22.3编码泛素相关蛋白的基因UBR5突变(p.Arg1907His),改变了肽链保守区的结构和功能,可能是FCMTE1型的致病基因。


2. FCMTE2:定位于2p11.1-q12.2意大利报道最多,发病年龄跨度较大(3-57岁),有早发倾向(11-20岁发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一部分家系仅有经典的三联征表现,另外部分家系还有频繁发作的难治性部分性癫痫发作,伴精神发育迟滞和轻度认知下降。在1个伴认知损害、步态障碍和光敏感的家系中发现位于2q21.3上的ACMSD基因突变(p.Trp26Stop)。ACMSD是色氨酸代谢旁路中的催化酶,提示色氨酸代谢异常参与疾病发生。在伴部分性癫痫和精神发育迟滞的家系中发现位于2p11.1上的ADRA2B基因编码区核苷酸的插入和缺失,该肾上腺素能受体亚型与G蛋白偶联激酶作用位点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致使ADRA2B过度活化从而导致癫痫发生。


3. FCMTE3:定位于5p15.31-p15.1,见于法国和中国家系,发病年龄偏晚,在30岁左右,有部分性癫痫,多数由视觉刺激诱发或有视觉先兆,对抗癫痫药反应好。这一亚型特点是合并锥体外系和额顶叶皮质症状,如步态障碍、帕金森综合征,行为异常、Logopenic失语也有报道。对视觉刺激、感觉刺激敏感,容易加重震颤并诱发癫痫。功能影像检查可见额顶叶、中脑萎缩伴代谢减低。此型致病基因尚未被发现。


4. FCMTE4:定位于3q26.31-3q28,目前仅报道了1个泰国家系,临床表现类似FCMTE1型,无致病基因报道。


遗传早现在各家系中均有报道,未发现三核苷酸序列异常重复扩增,也未发现基因拷贝数变异。

四、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上述突变基因的致病机制仍不明确。离子通道或受体通道基因突变被报道与多种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相关,通道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病理报道小脑蒲肯野细胞脱失,功能核磁示意向性运动时小脑活动减弱,推测小脑蒲肯野细胞丢失使小脑上脚通过小脑-丘脑-皮质环路到感觉运动皮质和丘脑的投射减少,皮质内抑制减少,感觉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增高,导致皮质肌阵挛和癫痫

五、总结

根据FCMTE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本病临床特征已相对明确。但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仍需深。虽然单基因遗传癫痫仅占特发性癫痫的少数,但其遗传方式简单,致病基因单一,却是我们认识癫痫发病机制的重要突破点。探索本病的致病基因和基因致病机制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年12月第48卷第12期

作者:高瑜 王玉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