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4日 七月荷花抒情,兼抄录古人咏颂荷花的诗词八十首
一 七月是荷花的季节。 记得小时候,一到七月,学校也放假了,我和小伙伴们就常到池塘里去采荷叶,看荷花。 县城很小,出城走不了百十米,就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凉爽,水深一般过膝及腰而已,顽皮的小孩子们都喜欢下去趟趟水。池塘中,小鱼儿在深绿色的水草之间游来游去,小孩子们自然不知鱼儿之乐,而是争抢着追鱼抓鱼。池塘里常常生长着一片片的野菱,翻开秧子,就可以采到一只一只的菱角。浅绿色的是嫩菱角,用指甲剥开,把白生生的菱角米送到嘴里,又脆又甜;遇到老菱角,用指甲是剥不开的,那就带回家去,煮熟了吃,面乎乎甜丝丝地,又是另一种滋味。 最享受的事还是采荷叶看荷花。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家乡似乎没有什么观赏花卉,也极少有人家养花,没有什么花可看,能留给我印象的的只有院子里白色的、香气浓郁的栀子花,和野外池塘里粉色的、亭亭玉立的荷花。栀子花可以香满全城,但是有栀子花树的人家不多。你要想到别人家里讨一朵栀子花,要看关系,要看人家的脸色。看荷花要到城外去,几乎每一个池塘里都有,花朵硕大,花形秀雅,花香清淡,一片绿色的荷叶丛中,挺立着一枝枝粉红色的荷花,看起来最是赏心悦目不过了。 更开心的是,这荷塘,这荷叶,这荷花,其主人就是孩子们自己。脱下衣裤,光着屁股下水,一直走到荷花跟前,可以把荷花凑到鼻子跟前嗅一嗅,拥到怀里亲一亲。出水之前,采一片又大又绿的荷叶,顶在头上遮挡烈日;采一枝含苞未放的荷花,带回家插在瓶子里;幸运的时候,还可以采到一个鲜嫩的莲蓬,剥出一棵棵莲子米,边走边细细品尝它可人的清香。

二 古代文人们喜欢称颂荷花的高洁,那不是我们小孩子的事。我们喜欢它就是觉得好看,就是可以亲近,就是能折一枝回家,剥开莲蓬可以吃。当然渐渐也喜欢它姿容的清丽,模样的婀娜。 第一次听到别人用高雅的语言评说荷花,大约是上初三的时候,一个比我年长三两岁的“发小”,谈到荷花时,忽然吟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来。那时我读书不多,还不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只是觉得有儿“酸”,却也觉得和这位学兄做人清高、立志修远、不苟俗人俗世的性格颇相符合。毕竟因为这句词儿不俗,有魅力,我当即记住了它,并渐渐喜欢上了它。 不久,我读到了周敦颐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1017-1073年),北宋大理学家。《辞海》这么评价他:“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他本人成为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周敦颐和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等北宋学者创立了理学各派,及至南宋,由朱熹发扬光大,便形成左右古代中国哲学上千年的宋元明理学。周敦颐无疑是理学鼻祖。周敦颐提出的宇宙构成论,勾勒出以“无极”而“太极”,以“太极”而“人极”的画图;而“人极”即“诚”,“诚”乃“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读到这里,你也许就不难理解,一个正襟危坐的道学鼻祖,何以钟爱起莲(荷花)、赞美起莲来!令人肃然! 你看,牡丹乃富贵之花,秋菊乃隐逸之花,唯荷花,乃君子之花!花中君子也!

三 年轻的时候,爱读一些古代诗词。荷花是许多诗词家咏诵的对象,所以,常见于古代名家诗词作品中。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中有一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一样为人们耳熟能详,一样被视为品格高洁的格言。 后来有一次读到北宋著名词人柳永(984-1053年)的《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啊,还有这么亲切的词儿!“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好似我们小时候折荷采莲的图画。 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荷花盛开的时候,差不多桂花也该开了。故乡里,如果邻家有一树两树桂花,醉人的香气就会溢满整条小街!至于荷花,我们那儿有数不清的小池塘,每个池塘里有连成片的荷叶荷花,但是,“十里荷花”,我还是只能尽力去想象,想象它的瑰丽,想象它的磅礴,想象它的沁人肺腑,想象它的震撼人心!柳永写的是三吴钱塘,也就是今天杭州。那时,我能知道杭州西湖,知道雷峰夕照、断桥残雪、三潭印月,也听说过灵隐寺、虎跑泉、六和塔。读过柳永,我就更向往“烟桥画柳”、“荷花十里”了,总想着有朝一日能身临西子湖畔,捧着柳永的词作,欣赏一番那般西湖:或是三月的烟桥画柳,或是七月的荷花十里。 1971年的夏天,我和一个朋友出差来到杭州,住在西湖之滨东岸的一家宾馆。放下行囊,便顶着烈日去了西湖边。西湖浩瀚,碧波荡漾,水清如许,岸边游人摩肩擦踵,湖上画舫舟楫来往穿梭。我俩初来杭州,舍不得漏掉湖滨每一寸景色,便用一双脚慢慢度量湖岸,往北,上白堤,过断桥,平湖秋月,小孤山,直到岳王庙。在岳王庙西南角,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西湖夏日赏荷的最佳处。这里拱桥似弯月,凉亭迎清风,莲叶翠如玉,荷花映日红,格外有情调。可惜的是,小小一个别院,小小一面湖水,竟然完全颠覆了“荷花十里”的期待。柳永那时候,未必有那么多亭台楼阁,未必有那么多酒肆商铺,未必有那么多过往旅人,未必有那么多画舫车舟,于是,湖面上任由荷莲自在生长,可不也就是十里绿无涯,满眼红荷开!到了柳永吟诵“东南形胜”、“荷花十里”的地方,美景在绿荷红花之间,还在乎十里还是十顷之差吗! 再后,进了灵隐寺,在大雄宝殿看到一副楹联:“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楹联的作者是晚清民国学者江庸。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杭州做过刺史,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在杭州做过太守,他们在这里当官,也在这里写诗,为杭州和杭州人民做过许多善事,所以,像永远襟带西湖连连景色的白堤、苏堤一样,永远活在西湖。柳永的“桂子三秋,荷花十里”,千百年来也一直留在杭州人和无数的游客心中。 关于柳永的这阙《望海潮》,还有一则故事。北宋末年,中原屡受辽金侵扰。金国君主海陵王完颜亮,1153年迁都燕京,还继续南犯,直指南宋京都临安(即杭州)。完颜亮之所以进犯不舍,就是因为读过柳永的“东南形胜”,被杭州的都市繁华、西湖的十里荷花所诱惑。柳词太美,甚至差一点成了坊间相传的异族入侵的借口。 说荷花十里的,其实并不止柳永,还有如苏轼、王十朋。如苏轼(1037-1101年)的《浣溪沙》: 四面垂杨十里荷,向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天气乍凉人寂寞,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如王十朋(1112-1171年)的《点绛唇 清香莲》: 十里西湖,淡妆浓抹如西子。 藕花簪水。清净香无比。 记得曾游,短棹红云里。 聊相拟,一盆池水,十里西湖似。 都在柳永之后,应该说是援用了柳永《望海潮》里的词句。


四 柳永那一阙《望海潮》,写钱塘繁华,写西湖盛景,写烟柳白沙,写桂子荷花,平实通俗,在柳永词作里面算是最好懂、最不娇柔矫情的了。 更好读的当然还是北宋田园诗人杨万里、范成大他们。你看范成大(1126-1193年)的那一首《夏日田园杂兴》: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 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读起来就如回到我们乡下,坐在荷塘边观荷花、看小鸭、盼亲人、等归舟那样,说的是我们农家里那点事,用的是大白话,淡淡的味道,却不乏清香。更有名更广为传颂的当然是杨万里(1127-1206年)的那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写的也是杭州西湖的荷花莲叶,那荷花与莲叶无边无垠、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处;满眼绿翠红艳,清丽柔美,是何等地养眼怡情啊! 杨万里送友人的净慈寺就是那个西湖十景“南屏晚钟”的古刹。喜欢唱流行歌曲的知道有一首歌叫《南屏晚钟》,看过电视剧《济公》的知道有一个济公和尚古井运木的神话,说的都是这个净慈寺。净慈寺在西湖的东南隅,而“曲院风荷”在西湖的西北角。可见,杨万里和柳永那个年代,西湖十里湖面,无论在西北角,还是在东南隅,都可以看到荷莲一片,佳景无限。现在的西湖不再有“荷花十里”,但是,你还可以到那个“洪湖水,浪打浪”的地方去看十里荷花,到那个抗日“雁翎队”出没的白洋淀去看十里荷花,即使不去,心里也有永恒的十里荷花。 杨万里写荷花的诗,还有如《小池》也特别清新、特别出名: 泉眼无声溪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有时,我背着照相机去看荷花,就是为了捕捉一个“小荷尖尖角、蜻蜓立上头”的镜头,一次又一次,不屈不挠,可见,杨万里的这首《小池》是多么魅力无限。 写荷花,杨万里还有如《暮热游荷池上(五首)》、《玉井亭观荷》等等,都是淡墨、白描,一边读一边就可以入心,总有“四方八面野香来” 的清新味道。


五 荷花没有牡丹之“国色”,也没有桃花之“夭夭”,不及玫瑰之“风流”,也不及菊花之“悠然”,却是一朵朵出水清丽,卓然挺拔,晨露里珠玉闪烁,晴日中烂漫如霞,风动似仙子凌波,静观如玉女入画。所以,古往今来,无论平民还是雅士,都喜欢观赏荷花,也留下无数咏颂荷花的诗文。今天人们看荷花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许多经典名句,就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白居易),“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 荷花,有时称“莲”,是因为莲蓬、莲子为荷花的果实的原因。古代文人还常称荷花为“菡萏”,例如《诗经·陈风·泽陂》中“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描写的就是水岸之滨生长着茂盛的菖蒲与荷花。荷花也被称作为芙蕖,如曹植《洛神赋》中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后半句的意思就是说细细看起来美人如出水荷花一样鲜亮。菡萏和芙蕖,都可用于称谓荷花,不过古汉语里也有不完全相同的语义:荷花未发时可称菡萏,荷花已开后则称芙蕖。荷叶与荷花还被称作为“芰荷”,例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一句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浪漫地想象以荷叶与荷花制成自己穿戴的衣裳。 然而,屈原诗中的“芙蓉”又是什么呢?芙蓉也是荷花或者莲花。后来,诗人们也常常把木芙蓉简称为芙蓉,如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刘阮妻》:“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之中的“芙蓉”指的就是木芙蓉。木芙蓉,也叫木莲,原产地是中国湖南,所以,湖南也被称之为“芙蓉国”。毛泽东诗“芙蓉国里尽朝晖”,就是从这里来的。原来,我总以为由于湖南多湖塘,因而多荷莲,那么,“芙蓉国”指的就是遍地荷花的地方。细考一下,才知道此芙蓉非彼芙蓉,才算搞明白了。 似乎,“芙蓉”既可以是荷花,又可以是木莲,岂不难以分辨。不难,只要仔细看看上上下下就不会混淆。在元稹的诗里,既有“罨画楼台青黛山”,又有“千树桃花万年药”,这与水里荷花怕是挂不上钩。南北朝诗人沈约有一首诗《咏芙蓉》:“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池”中之物。 古诗文中雅句颇多,用典颇多,只有多读才能弄得明白。这里要记住的是,菡萏、芙蕖、芰荷,都是荷莲的别称,芙蓉也常常用于指称荷花。我抄录的一些关于荷花的古诗词中,之中就常见上述种种名称。 另外,如汉乐府中的《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的意思说的是,莲叶一望无际、繁茂旺盛的样子。后来,有的诗人干脆用“田田”称呼莲叶了。


六 荷花可以入诗,也可以入画。中国古代文化里,诗画从来是一家。 中国传统诗画讲究气节与品格,例如,四时花卉常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之代表,春有兰,夏有竹, 秋有菊,冬有梅,或者讲究松竹梅“岁寒三友”,而“花中君子”荷花也是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 小学语文课文里,有一则王冕学画的故事。王冕从一个穷苦的放牛娃,成为元代著名的画家、诗人,是从学画荷花开始的。 元明清和近现代的许多著名文人画画家,都特别钟爱荷花,特别擅长画荷花,例如徐渭,朱耷,郑燮,恽寿平,直到晚清和近现代的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 国画大师画荷,或浓淡相宜如吴昌硕,或红花墨叶如齐白石,或寥寥数笔如朱耷,或狂放泼墨如张大千,在写意中表现出荷叶荷花的神姿仙态、活泼精神,就像诗词家寥寥数言就可以成就一篇篇生动传神的荷花诗词一样。更因为中国文人画大师中,很多人都有深厚的诗词功底,不仅能画,还能诗能书,诗画相映,意境深远,展现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明嘉靖年代著名文学家、画家徐渭,以泼墨大写意风格独树一帜,擅画荷花。其一首题画诗《荷》曰: 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 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
 徐渭荷花图
又如吴昌硕作《晚荷图》,题诗为: 避炎曾坐芰荷香,竹缚湖楼水绕墙。 荷叶今朝摊纸画,纵难生藕定生凉。 吴昌硕一幅《白荷》图题句 “白荷花开解禅意,点缀不到红蜻蜓”,也是意境幽深。
 吴昌硕荷花图
齐白石画荷花甚多,并创红花墨叶的独特风格。齐白石荷花画作亦多题款题诗,文字清新,别有情趣。如其《画荷》: 习习微风入小窗,舍南何处芰荷塘。 清风也有轻狂意,经过莲花亦自香。
 齐白石荷花图
 张大千荷花图
七 每到七月,荷花盛开的时候,或在圆明园赏千亩荷花,或在什刹海观一角莲叶,总是会想起我小时候采荷叶、看荷花的情境。 家乡也曾经是荷香幽幽的地方,也留下过名士的足迹和赞美荷花的诗歌。欧阳修,江西吉州人,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欧阳修被贬任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外迁途中,经云梦驿馆,作《宿云梦馆》一首: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秋寒乍起,秋雨缠绵,秋桐叶落,秋荷花衰,实在难以融入我对家乡荷塘的记忆。可以理解的是,一个失意的迁客,在“井桐叶落池荷尽”的秋天,也只能是满目萧索,满目苍凉了。春夏秋冬,花开花落,荣衰沉浮,都是不得不经历的故事。因此,关于荷花的诗词,也不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杨万里《小池》),不都是“菡萏新花晓并开”(刘商《咏双开莲花》),不都是“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不都是“芰荷香里劝金觥”(晏殊《浣溪沙》), 也有“秋暮,乱洒衰荷”(柳永《甘草子 秋暮》),也有“凉风吹叶叶初干”(白居易《衰荷》), 也有“万柄绿荷衰飒尽”(许棐《枯荷》),也有“芳菲今日凋零尽”(王翰《题败荷》),恰如春雨秋风,恰如衰荣人生。


八 读过的关于荷花的古诗词很多,因为花儿美,所以诗词亦美。点点滴滴,抄录了不少。其中,多数是我过去读过的、甚至是熟谙的、喜欢的,也有是新近抄录的。网上有不少可参阅,只是第一,错误太多,第二,编选无序。这个七月的近几天,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笔记,抄录其中的八十首作为本文的附录。也许还会有一些错误,比如输入的错误,比如不同文献关于作者年代的不同记载,等等,不过,我相信会比比人少一些,因为大多数是我读过的,因为虽然不是做学问却也还是很认真的。 谨以此送给所有爱荷花的朋友。
【附录】 中国古代咏颂荷花的诗词八十首
1 江南曲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田田,盛茂状,意指莲叶茂盛。后来,文人们也常用“田田”称呼莲叶。
2 张华 (232-300年) 荷诗 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 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 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 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
3 陆云 晋(262年-303年) 芙蕖 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 俯仰随风倾,炜晔照清流。
陆云,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西晋文学家,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其祖父陆逊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东吴大司马。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太康十年(289年),陆云来到京城洛阳,访得太常张华,得到张华赏识,并介绍给刘道真,日后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后,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4 沈约 (441-513年),
咏芙蓉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5 萧衍 南朝·梁 (464-549年) 夏歌 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萧衍,字叔达,梁高祖武皇帝。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晚年因“侯景之乱”,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6 萧绎 南朝梁 (508―554年),
赋得涉江采芙蓉 江风当夏清,桂树逐流萦。 初疑京兆剑,复以汉冠名。 荷香风送远,莲影向根生, 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 日暮凫舟满,归来度锦城。
萧绎,即梁元帝,字世诚,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552年―554年在位。
7 刘孝威 南朝梁 (?-548年)
采莲曲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8 杜公瞻 隋 (生卒年不详)
咏同心芙蓉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9 弘执恭 隋
秋池一株莲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10 李世民 唐 (598-649年) 采芙蓉 结伴戏芳塘,携手上雕航。 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 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 栖鸟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11 卢照邻 唐 (630-680年)
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卢照邻,唐代诗人,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并称“初唐四杰”。
12 孟浩然 唐 (689-740年)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13 李颀 唐 (~735年) 初荷 微风和众草,大叶长圆阴。 晴露珠共合,夕阳花映深。 从来不著水,清净来因心。 李颀,大约是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14 崔国辅 唐 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713-741年)进士,诗作以五言绝句著称。《采莲曲》乃取南朝乐府民歌形式。
15 王昌龄 唐 (?-756年)
采莲曲(二首之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6 王维 唐 (701-761年)
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17 李白 唐 (701-762年)
子夜吴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18 杜甫 唐 (712-770年)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9 韦应物 唐 (737-792年)
咏露珠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20 刘商 唐 (~ 766年) 咏双开莲花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
刘商,唐代诗人、画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七六六至七七九)间进士。官礼部郎中。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
21 韩愈 唐 (768-824年)
盆池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际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22 刘方平 唐 采莲曲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人。
23 薛涛 唐 (?-832年)
池上双凫 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24 白居易 唐 (772-846年)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25 白居易 唐 (772-846年)
白莲池泛舟
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 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
26 柳宗元 唐 (773-819年) 芙蓉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景别寒水,浓芳委前轩。 芰荷料难比,反此生高原。
27 元稹 唐 (779-831年)
夜池 荷叶团圆茎削削,绿萍面上红衣落。 满池明月思啼螀,高屋无人风张幕。
28 皇甫松 中唐
采莲子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皇甫松,唐古文作家皇甫湜(公元777—835年)之子,中唐著名花间派词人,生卒年不详。,一说作者为唐末词人孙光宪.
29 温庭筠 唐 (812-866年)
莲花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30 李商隐 唐 (813-858年)
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31 李商隐 唐 (813-858年)
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32陆龟蒙 唐 (?-881年)
白莲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33 崔橹 唐 (~847年) 残莲花 倚风无力减香时,涵露如啼卧翠池。 金谷楼前马嵬下,世间殊色一般悲。
34 李璟 南唐 (916-961年)
山花子(或作: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李璟(916-961年),五代南唐开国皇帝李昇之子,南唐的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史称南唐中主。
35 李煜 南唐 (937-978年)
忆王孙(四首之二)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夜长。
又说为秦观所作。
36 杜衍 宋 (978~1057年)
雨中荷花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
37 范仲淹 宋 (989-1052年) 渚莲 武陵谁家子,波面双双渡。 空积心中丝,未成机上素。 似供织女期,秋宵苦霜露。
38 晏殊 宋 (991-1055年)
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39 柳永 宋 (984-1053年)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大约作于柳永20岁,时在1004年。杭州,西湖堤分内外,山重层叠,秋来荷花十里,一望无垠,桂花飘香,醉人心脾,美景连绵,赏心悦目。柳永此词流播,甚至羡煞金主完颜亮,遂下决心进犯江南,欲取杭州。当然,这也许只是个故事,如隋炀帝为观琼花而修大运河一样的传说。柳永此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之“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为千古传诵之名句。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