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岘山十景诗”闲话

 老刘tdrhg 2016-01-14

  李俊勇 文/图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两代的方志中,大都有地方“八景”、“十景”乃至“十二景”、“十六景”之记载。修志者往往将该地区最有特色最为自得的自然景致、人文胜迹等,以艺术而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浓缩,形成各地“八景”、“十景”等,它们无疑都是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的代表,是最具地标意义的文化符号,是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今日品读,感觉它们是对当地地理形态和地域文化最生动最诗情画意的描述,体现出古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审美旨趣,是古人留下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可谓美酒愈陈,愈能散发出迷人的醇香。

  襄阳历史上也有为数不少的“八景”、“十景”记载。如明代万历吴道迩修纂的《襄阳府志》将襄阳景致归为“十二景”,分别是岘山叠翠、汉江鸭绿、龙洞云深、檀溪清浅、铜鞮夜月、铁佛晨钟、万山夕照、文选古台、隆中草庐、高阳池馆、鹿门高隐、堕泪晋碑。同书还一一列举各辖县的“八景”、“六景”、“四奇”等。此外,本地志书还记载了少量特定风景区的十大景观诗,如清同治十三年由杨宗时修、崔淦纂《襄阳县志》卷一《地理·山川》“岘首山”条就引录了清人郑梅岭所做的《岘山十景》诗。特录如下:

  灵岘石:

  嶙峋不肯小,孤孑自能奇。

  介性堪今古,烟霞紧护持。

  龙虎崖:

  心寂自能虚,狰狞空有状。

  风云任往来,稳卧青苔上。

  流霞洞:

  花垂涧下风,苔补崖前路。

  危穴掩青霞,人来飞满树。

  啸月台:

  月散千林影,寒邀众壑潺。

  一声长啸处,落叶满空山。

  绿道指示牌。 西子林 摄

  甃子室:

  一钵图澄水,三间咸泽庐。

  鸟啼人不见,返照映帘虚。

  盘陀坡:

  石路劈松根,嶔崎危似凿。

  白云欲送人,阵阵来空壑。

  古冰井:

  崖下泉似镜,侵人六月寒。

  呼童烹野茗,一盏涤冰肝。

  涤钵池:

  持钵独频来,一泓烟雨翠。

  石螯不畏人,竞聚餐香饵。

  锁凤桥:

  山光匝四围,雨过青犹湿。

  鹤子恋溪声,跚跚桥上立。

  归云岭:

  策杖看云归,倚崖复小憩。

  空濛不碍晴,冷翠沾衣袂。

  先来看看十景所在地域及命名问题。

  郑氏将“十景”诗冠以“岘山”,但所含景观大多却名不见经传;同时,县志又将岘山诗置于“岘首山”条下。凡此种种,着实令人费解。

  其实,对作为地名的“岘山”古今理解有三。一为今岘首山,晋代镇南大将军羊祜登临置酒处,后人在此为之数立堕泪碑,唐代诗人屡屡登高赋诗、欧阳修劝讽同僚书写《岘山亭记》、范仲淹一干文官雅集留诗幢。此为历史上文化资源最丰厚的“正宗”岘山。二为岘石所在之山。此处风景绝佳,古迹密布,文风弥漫,禅意悠远。此地从明代汪道昆移羊叔子柌亭于此后被广泛并长久误认为“岘山”或“岘首山”;三是“三岘”及其延伸。唐吴从政在《襄沔记》中将襄阳城西南诸山中的岘山、紫盖山、万山三座山头称为“三岘”,以岘山为首,故称岘首山,紫盖山因居中宋以后改中岘山,万山以处汉水上流又称“上岘”。清代干脆遍指西南诸山为“南岘”,即今天作为文化名山——岘山的概念,亦即大岘山。(参见作者与方莉合作的《襄阳岘山“羊叔子置酒处”辨正》一文)。

  从郑梅岭所写十景所处地域看,显然不可能指岘首山,因为十景不可能丢掉堕泪碑、岘山亭、羊侯祠等,更不可能是“三岘”或“南岘”意义上的岘山。而从“灵岘石”、“啸月台”等名称来看,郑氏所谓“岘山十景”当指岘石风景区及其周围自然和人文景观。将此地误认为当年羊祜登临置酒并发出那段流传千古的喟叹之处,为此将此处指认为“岘山”,这种混乱虽然源于明,但清代最是甚嚣尘上,几部府志及县志舆地图志里均有《岘山图》留世,误导至今。简而言之,明清对岘山、岘首山理解的混乱才是导致前述疑惑的根本原因,用《岘石寺十景诗》命名似乎更为恰当。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郑梅岭错名《岘山十景》也是情有可原的,县志误将此诗置于“岘首山”条下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但是,我们必须肯定的是,命名的错误和记载的混乱丝毫没有影响郑氏十景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十景诗似乎是作者某年六月游历岘石寺后所做。诗均用三字作题,以近体诗五言绝句行文,多用白描手法,较少以华丽辞藻来修饰与渲染,而以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景观。一景二十字,内涵丰富,字字珠玑,石、崖、洞、坡、岭、台、室、井、池、桥各一,描述的对象毫无重复,恰似十幅清新画图。十景或为自然地貌,或为人工建筑,或天然人工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诗中静中有动,声色兼拥,水的甘甜,井的清冽,石的怪异,茶的清香,树的翠绿,林的幽静,道的坎坷,光的暖意,清新幽远之意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作者刻意并巧妙用典,唯一出现在《甃子室》中。甃子室当为岘石寺建筑之一。“图澄水”出自《晋书》。佛图澄为六朝高僧,有弟子释道安等。据《晋书》列传第六十五载,后赵的开国君主石勒召见佛图澄,“试以道术”。图澄即“取钵盛水,烧香咒之”,不一会儿“钵中生青莲花,光色曜日”,石勒“由此信之”。而“三间咸泽庐”源自《五灯会元》所载一则公案。杭州灵隐山广严院咸泽禅师“逍遥自足”,有僧徒求教咸泽禅师什么是广严寺家风,咸泽回答:“一坞白云,三间茅屋。”六月的甃子室,“鸟啼人不见,返照映帘虚”,似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有内容更有韵味。今日读罢,仍是顿生清凉,心向往之。

  十景中,灵岘石如今依旧孓然矗立,流霞洞或即古籍所记之栖霞洞或阳广洞;史籍所载的洞后山上的啸月亭已圮,啸月台局促难存,所幸“啸月”二字却清晰可摩。这三景也正是我们判定十景诗所在的重要依据。而龙虎崖、盘陀坡、归云岭实际所指已难以厘定,甃子室、古冰井、涤钵池、锁凤桥更是无迹可觅。郑梅岭生平无考,十景诗又是独本所见,诸多疑惑难以消弭,这些或成千古之谜,难免令人欷歔。但遗憾之余,我们又庆幸郑梅岭给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地名和优美的诗篇,或许这种残缺之美更为岘石寺增添了神秘的魅力。

  最后再说几句多余的话。2013年5月,岘山绿道建成,的确为市民亲近名山提供了方便。建设方在绿道设立多块交通提示牌,将郑梅岭《岘山十景》诗一一展示。这本是弘扬岘山文化的极佳手段,媒体也以“文化名山添文化味”为题加以报道。问题是《岘山十景》诗位置放置不当,容易误导游客正确理解十景诗,也误读岘山文化。绿道上其实尚有数以千计的岘山诗可供选择。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提示牌中的十首诗几乎首首有误,如灵岘石作“灵显石”、龙虎崖作“龙虎岩”、“风云任往来,稳卧青苔上”作“风去任往来,隐卧青苔上”、“石螯不畏人,竞聚餐香饵”作“石鳌不畏人,竞聚餐得饵”、“山光匝四围”作“山光匝四周”、“空濛不碍晴”作“空濛不硠晴”,还有白云作“白去”、嶔崎作“崎岖”等等,不一而足。再查网络和多种正式出版物,这些错误比比皆是,居然一个模子刻出一般,有的还对错误诗句做了煞有其事的解释,令人捧腹也触目惊心。倘不及早纠谬,这文化名山添的真的就跟“文化味”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